没有人比自己更懂自己的作品。

这么多年,《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是作家马伯庸首次担纲编剧的影视剧。

在这个历史事件里,换做另外任何一人,可能连最基本的人物关系都很难挖掘出来。

从一个简易文本,要扩展到十四集的影视剧,编剧要做的,是要从头去了解且理解很多背景信息,包括明代的财政史、法律史、政治关系,甚至要具象到明代税务的种种细节。

“与其绕这么大一个圈子,还不如我自己来。”

成果显而易见。

《不止一面》马伯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不止一面》马伯庸

01“改编《显微镜下的大明》很难”

翻阅历史,马伯庸总是对那些在史记中只有寥寥数语的能人抱有一种惋惜感。

这种心理,促使他从浩瀚史书中挖掘出了“帅家默”这个至诚至真、为民生不求回报一直奔波的人物。

在《显微镜下的大明》这出群像戏里,每个出场的人物都很鲜活。

怎么能在历史缝隙中,把更真实、更生动、更符合特定历史时代的人物形象描绘出来,是马伯庸这次剧本改编中,感觉最难的部分。

关于主角“帅家默”的原型,在原著中就连他掀起徽州府六县“丝绢大案”的动机都没交代,“他只是一个符号化的存在。”历史中也没有更多的资料可供马伯庸借鉴,包括他是怎么出现的、怎么消失的,完全没有记载,只有歙县地方志中有那么模糊的一句“这是一位义士,为我们歙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咱们史书中对于这类所谓‘小人物’的记载太少了,但他们在自己所属的年代,也是留下过丰功伟绩、有过惊鸿一瞥的人。”

在剧中,如何把人物动机讲清楚,是马伯庸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帅家默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要去“招惹”与自己完全没有关系的“陈年破事”?马伯庸为此想了好久,偶然机会下,他突然意识到有一类人天生就很轴、甚至有点偏执,“阿斯伯格症”这类患者如果觉得哪里不对,就要大声说出来,才不考虑任何禁锢。

把这点应用到“帅家默”身上,整部剧的起因就解释清楚了。在剧里,帅家默是个只对数字感兴趣、不会管数字之外任何事情的人。甚至在开集剧情中,赌场内外都乱作一锅粥了,他还在一丝不苟计算被黑心老板强加过来、本不属于自己工作范畴的账本。

从这条线入手,逐渐向外延伸,各色利益集团就能悉数登场了。

马伯庸想展现的,是一幅明代基层的政治生态百景图。老百姓关心的是什么?他们怎么打官司?他们最怕什么样的流程?当官的怕什么?他们关心的是什么?比如“丝绢案”中,这个税怎么收都难有定论,数县之间争执不休;徽州府作为上级,也无办法安抚下面每一个县的情况。最后只能是各个利益集团出于自己的目的,彼此妥协,暂时形成了一个充满了平衡之术的解决方案。

那在这其中,官员、戌吏、乡绅、平民、读书人等各自为政,诉求完全不同。各级官员,尤其是基层官员,只能在政治场中尽力做到平衡,连哄带骗、连拉带踩、左右逢源、长袖善舞、哄上瞒下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一个生动鲜活的人,必定是优缺点并存的。马伯庸认为,每个人有自己的初心,也必定有其性格、做事中的槽点。

关于《显微镜下的大明》中的群像,马伯庸在剧本改编中,思虑良多。如何将众多基层官员塑造的有血有肉、更加真实,让观众能更有代入感,这是他很在乎的一件事。

你会看到,在“丝绢案”中出场的每个人,性格简直千差万别。方懋珍、任主簿、黄知府、刘巡按、马兵宪、李巡抚等官员,各自的选择背后,都有很深的渊源和个人背景存在。

马伯庸在剧中塑造的每个人,都不止一面。坚守、拉扯、转变、妥协,人性的复杂性非常值得玩味。

02“我有一种历史责任感”

《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第一稿写出来,已经用了大概五个月时间,“基本上等于重新写了一部小说。”

盛名之外,皆为本心。

这位“局中人”,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之外,并不太在乎剧作能否成为爆款。“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他很坦然。

让他更为欣喜的是,观众对这部剧的讨论。大家在看剧后,是否能关注到剧里的隐晦细节和剧外的真实历史,这些他更为关心。

“如果能给大家开启一个感兴趣的窗口,进而愿意继续深挖的话,你会发现,其实背后还藏着更深的东西。”

剧中有一段非常专业但又一闪而过的明代民生经济水平讨论,经由一位小角色口述出来,大致为“我们交完一年税,老百姓家里剩余的可能连一两银子都不到。如果朝廷再让我们增加税赋的话,那就真的活不下去了,只能卖儿卖女卖田直至沦为佃农”。

但观众有注意到这段话,且在社交平台还有一些讨论,这让马伯庸很惊喜。观众以前看古装剧觉得一个大侠随手扔出十两、二十两银子,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看了《显微镜下的大明》才知道,原来当时老百姓生活那么苦,一年下来可能连一两银子都攒不了。

还有一处关于明代知县财富的认知改观,也是观众在看剧后才认识到的。戏中四个知县在公堂辩论后食用午膳,上菜时某人特意提了一句“今天给大家加个火腿”。观众看后才意识到,之前认为的“县老爷总是吃香的喝辣的”是个误解:原来他们工作时吃个火腿已经这么“奢侈”了。

“能够给观众这种感知,我觉得这个戏的目的就已经达到了。”

《显微镜下的大明》其他五篇也已在影视化改编中,“马伯庸宇宙”IP影视化热潮还在继续。

但他觉得,自己未来该怎么写还是怎么写。这么多年,他的创作方向都尽量去“关注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关注这些被史籍埋没的汲汲无名之辈,把他们所发出来的呐喊用一种文艺的方式展现出来。

这些人,既然在浩瀚史书中被马伯庸挖掘到了,他觉得自己就有责任把这个线头牵出来,让更多人知道他们,让这个时代的人知道过去那些可能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

“我有一种责任感。”

曾有媒体评价,马伯庸有一种“历史知道分子的文化使命感”。

最近,他又开始在社交平台连载最新小说《食南之徒》,一天一更!正值《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宣传期,又于近日重启了久违的城市签售会,还能保持如此笔耕不辍,网友感叹“马亲王精力真是充沛”。

“对我来说,写作就是一种娱乐。”

局中人”体验卡到期。《显微镜下的大明》后续几个篇章,马伯庸又把“改编棒”交回给了专业编剧。

“我给大家开个头就好。”

统筹|马晨

采写|李叶萍 朱雯静

剪辑|陈希 周泽阳

《不止一面》

名人畅聊式视频播客栏目

有什么想对我们说的,欢迎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