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辈先贤们对太极拳论“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的释解。我们明白了什么是“着”和“着熟”,什么是“懂劲”,什么是“神明”。并且大致知道了太极拳的练习途径。太极拳是一个“着熟”渐进的过程。而要达到“着熟”,要达到“拳打万遍神理自现”,要实现“功夫须从架子出”的渐进,从而达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着熟”的渐进过程。首先是要学会“着”,学会“拳”,学会“架子”。这里的“着”“拳”“架子”,我理解应该是一回事。

就如何练的问题,齐犁、鲁耕编著的《太极拳文化溯源与内功实练》一书中说“如何练?说法很多,有的要求从桩上练,有的要求从拳架上练,更为直接的是汪永泉提出的:练松、散、通、空,这是知己之功。我们更强调的是:要懂道理。也可以说,没有这几步,就无法入门,无从懂劲,更别提阶及神明了”。就着熟渐悟懂劲和拳打万遍神理自现,该书中说“这里说的招和拳并不是存在于外形的样式,而是包含了拳理及‘神’‘意’‘气’化合的招和拳,而松、散、通、空就是走向‘神’‘意’‘气’化合的重要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怎样就算学会了“着”?就汪传杨式太极拳而言,汪脉前辈们的《汪永泉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杨式太极拳述真》《汪传杨式太极拳修正实录》《怀远轶录杨式太极拳探真》等等著作及授拳实践已经给出了很详细的解答。我们对照老师的传授和前辈们著作上的内容,能够按要领做到了、会用了、道理明白了,就是学会了“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摘录一些汪脉杨式太极拳前辈的语录,可作为衡量在某些方面是否学会了“着”的镜子。当然,学会汪传杨式太极拳的“着”,应该是全面掌握杨式太极拳和汪传杨式太极拳的要求和技能,绝对不能以偏概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占魁说:“练拳是神意走,气自然跟上,别走死拳,练死架子。练完拳感到全身舒服轻松”。“拳架子一招一式,变化很多,在哪儿停都能发人。用心体会,用心练,举手投足都含着攻防之意”。“练拳似有人,要揣摩每个式子的用意,哪儿是防?哪儿是攻?别瞎练,要想象着练拳”。“三尖要相照,手尖、脚尖、鼻子尖不能拧着,要方向一致”。“练拳不活腰,终生艺难高”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田良说:“太极拳所讲的‘术’,只有按‘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意到气到,意气君来骨肉臣’,千遍万变地练,再加上悟性,才可达到‘招术’结合且使用灵活的境界”。“一经搭手,‘灵感、灵机、灵活’就都有了,完全是一种下意识的反应”。“节节贯穿,与‘九曲珠’为一个意思,人的身体下肢关节分为三节,上肢关节为三节,中间也为三节,发力的时候,是由任意的其中九节在意气运动中高度协调、统一为一体,而发出的”。“架子里所有脚的转动都是由腰带动的,不是脚的自己转动”。“接手时,要吃皮不吃骨,要用凹型的手的小鱼际端和手指按住对方,对方手动的时候,不刺溜…,吃骨就用力了… ”。“手是用来指方向的,用手指指向出力的方向,力也会随之而出”。“发人的时候,要先引进落空,然后脚部蹬力传到手上,将人发放出去,这整个的动作为’一’,不是一、二、三的变换,整个这个过程在’一’的瞬间就全部完成了”。“搭手后接触点上滚动,每个点上不论大小都是一太极。上下前后再加上中轴的转动,就是滚动”。“一手一太极,手的每一动都是在画圆,在画太极图,手、胳膊、腰都在画圆。一动无有不动,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和对方不要顶,你走平圆我就走立圆,你走立圆我就走平圆或斜圆”。“人就是一个球,遇到对方的来力,向外掤,不能正顶,改变来力的方向”。“借力是来回的,过来借不上,回去再借。让对方不顺、不舒服”。“手腕转动的同时,手是前进或者后退的,不单单是转动”。“接手先着力,神意气在对方身后无限远。接手不给力,对方找不着你的力点”。“练拳要开展,用时要紧凑。套路时走大圈,推手时走小圈。用时要巧,圈越小越好”。“推手时,全身一定要放松”。“打拳就是练想法,什么也没有想法快。”“收,把神意气,心都收回来,上肢缩,腿弯曲。散,突然放出去,把神意气全都散出去,手松着散出去,脚蹬直。”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汪永泉说:“练习太极拳的要求,是把本身的神、意、气化合归一,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轻灵圆活之劲儿。这种劲儿是以气、意混合为主。它的本质是气,对它的要求是空、虚、散,而不是聚集的。这就是太极劲儿,又叫做先天劲儿。这种劲儿与姿势的关系,是利用身形手势,给这种劲儿开出去路,指出方向,使它自然畅通,输出无阻。种种用法只是在应敌时一现用之,切勿在练拳时随意输散,以免致伤身体,影响养生。在运用时不要把它直接贯穿至某个姿势上去,而产生劲端。否则在应敌时遇到强力会使内气返回本身,致伤身体”。“要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用‘意’则能‘养’,用力则‘伤’”。“通:养生练法是神、意、气内含,不外泄。意气只通到手心、脚心,不从手指通出体外。技击的练法是神、意、气从手指通出一尺到三尺,注意不能只通出,不收回,必须要收回到体内,否则就‘伤’。要把通出去的内气画个弧,沿原路收回体内,再画弧通出体外,循环往复,这样内气、外气交换,则能‘养’。但功力不高的,往往收不回来,打完拳感到心里空荡荡,疲倦乏力,这是‘伤’的表现。到了练拳的高级阶段,无论养生和技击练法,内外气交换,都有利于养”。“说到底,杨式太极拳的劲儿要在对方身上运行。不是我要从自己那个部位发劲儿,去攻对方那个部位,而是一接触就迫使对方不合适,必须进行调整。他一调整,劲源就暴露了,我就攻他的‘中’”。“‘接力不过腕’就是手中的‘球’转。引进落空,放掉来劲儿,不要;或放一半,留一半,留作发劲儿时技击借力只用”。“'听’,与对方一接,通过接触点儿,要‘听’出他的发劲之源、路线、劲儿的方向和力量变化。还要‘听’出来劲儿是拙力,还是有功夫的轻力。接手时要有‘一接点中求’的功夫。不但要很快错开其劲头,还要‘听’出来劲有无空隙。要趁机把自己的劲儿渗到他的劲源中去,使对方不适,甚至失中”。“拿是用意气拿对方的‘中’,使对方僵滞,不是用力反关节。一接手就拿住对方的‘中’,要稳、准、快”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金印先生说:”汪永泉老师根据前人的传授,自己对太极拳内家拳性质的理解和教练拳的经验,明确提出:太极拳功有知己之功和知彼之功两个部分,并对他们各自的目的、要求、作用、练法和相互关系做了详细的讲授。这对于学练太极拳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更加明确个人学拳的目的、方法、步骤,使习练收到更好的效果,防止稀里糊涂、埋头瞎练,甚至误入歧途,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还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达到会“着”,就要做到一是要会练,包括掌握太极拳的要领,包括太极拳总则、身形、内功、架势。二是要会用,明白‘着’的运用,陈田良老师非常重视拆架子,每讲拳架必讲用法,特别注重应用中的变化。三是要明白拳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汪传杨式太极拳练习步骤上,汪永泉提出了练太极拳的“七种练习方法和步骤”,第一步是“上下相随,动无一处不动”,第二步是“内外相合”,第三步是“内外结合的上下相随”,第四步是“拆架子”,第五步是“拆手”,第六步是“分劲”,第七步是“入化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会练、会用、明白道理的会“着”的基础上,使“着”越来越熟,并且不断研究和感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顿悟”,使太极拳水平来一个质的飞跃,提高一个层次,“顿悟”是用心锻炼和用心研究的结果。在会的基础上,才能熟、更熟,逐渐达到懂劲、神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最后用汪永泉对太极拳练习提高方法的一段话作为结语。汪永泉说:“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交互提高。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练习拳架,感到功夫有了增长,实践长了一点。进而不知如何继续提高,再结合实践学习理论,感到明白了一些,理论提高了一点,再去对照理论去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交互提高,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