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当体弱多病的妈妈,遇见罕见病的女儿,母女俩是如何面对填不满的医药费,背井离乡拼命生存?他们又是如何笑对苦难,而且点燃自己去照亮更多的人?

今日妇女节,让我们一起认识一对勇敢乐观、坚韧不屈的母女。

颜姐母女俩住的地方,离医院不到50米,从窗户望出去,就是北京人民医院急诊科。一个小三居紧凑地住了三户人家,12平米的狭小空间,除了一张大床,一个长条桌和衣柜,再容不下其他家具。而在这个看上去十分陈旧的家的墙上,却挂了四副色彩明亮、异常醒目的油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查看丫丫的画作

那是颜姐女儿丫丫的得意作品。12岁的丫丫,相比起同龄的孩子身型要小上一圈儿,罕见病后遗症让她自幼卧床,不能下地行走。从未上过一天学的她,大多数时候,就只能安静地坐在床边,趴在长条桌上画画、写字。

母女俩来北京看病,相依为命,不知不觉已经十年了。颜姐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天女儿能够彻底康复,重新站起来。

贝壳找房

活 下 去!

时间回到12年前,颜姐甚至不敢奢望女儿能站起来,“只要活下去就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颜姐总是坐在一旁,和女儿聊天或陪她画画

丫丫两个月大的时候,免疫力就不好,一开始反复发烧,后来被诊断出患有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皮肤黏膜多发性化脓性感染。

4个月时候,丫丫双腿突然就动不了。这一次,是脑瘫缠上了她。由于发现及时,经过2年多的康复治疗,她慢慢地能够借助外力走动了。

但在2岁的时候,丫丫又开始频繁流鼻血。颜姐背着女儿跑遍山东最好的医院,医生给出答案都是“治不了”,都劝她去北京儿童医院试试。

对父母来说,孩子磕碰一下都很心疼,头疼脑热更是大毛病。而丫丫从小就被病痛折磨,吃药、抽血、注射都是家常便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丫丫的双脚

颜姐并不清楚那些专业医学术语代表着什么,她只知道,原本爱笑的女儿因为疼痛整日哭得鼻子通红,“看得我心都碎了”。

为了女儿,颜姐没有退路。她带着仅有的几千元,背着女儿,从山东来到北京就医。2013年10月,丫丫在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治疗,最终确诊为“先天性重型中性粒细胞缺乏病”和“重度运动神经和运动系统发育迟缓症”。当时最有效治疗方案,是尽快进行骨髓移植手术,而这要花费20万元。

20万,能换一条命。但这钱,从哪来呢?求 助 信

借吧,村里亲戚也都不富裕,颜姐只能自己一点点攒,一点点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颜姐母女早年住在陕西的窑洞里,后来到山东生活

初到北京那阵子,白天她背着女儿去看病,晚上就在医院附近摆地摊,卖一双鞋垫挣2元,一条围巾能挣20元。有一天寒风凛冽,街上行人寥寥无几,颜姐只卖出了一条围巾,但她还是很庆幸:“如果今天偷懒了,我们明天的生活费就保不住了。”

一开始为了省钱,颜姐就住在医院附近条件最差的地下室。说是条件最差,当时一天吃住也要花上100元,“市区的物价太贵了,地下室阴暗嘈杂,也会影响孩子休息。”于是,颜姐她们搬到了河北燕郊,住在农村自建房里。

搬到郊区,看病要麻烦很多,从燕郊到北京医院,公交换地铁,单程路上也要一个半小时。

单凭颜姐一个人打工,很难短时间内挣够手术费,于是她开始在各个渠道上筹款,比如QQ空间、微博、水滴筹等等。她在求助信里介绍了丫丫的病情,也记录了孩子懂事乐观的一面:

有时候,孩子主动提出要出去玩,我也愿意带她出去走走。虽然路人会用奇怪或同情的眼神看着我们,但孩子那开心稚嫩的笑容让我明白,她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懂事的颜淋有时会努力抓住桌子或沙发站起来,慢慢挪着她的小脚,有时在纸上画一些她看到过的东西。有来访的人问她画的是什么,她用不太清晰的声音告诉我们:那是她看到的美好的世界。

丫丫住院治疗期间,颜姐结识了许多全国各地的子女重疾家庭。有个孩子确诊白血病,但他的父亲因为没钱,决定放弃治疗,带孩子回了老家。过了一年,那位父亲后悔了,把孩子送回北京治疗。但孩子的病情已经被耽误太久,过了两三个星期,孩子就去世了。

生离死别,孩子不幸的遭遇,深深地刺痛了颜姐,也更坚定了她的决心:“只要我的孩子还有一口气在,我决不会丢下她不管。”

重 新 发 芽

守护丫丫生命的,除了颜姐,还有很多好心人。

有一对老夫妇,得知颜姐带孩子看病顾不上吃饭,于是晚上顶着大雪,换乘几次地铁,花两个小时来到医院,将饭菜和一大包衣物送给颜姐。

远在浙江的王姐,在微博上看到求助信,直接给素未相识的颜姐捐献了1000元。还有志愿者小刘,主动联系各大公益组织,让更多人了解颜姐的难处。甚至是病友群里的家长,虽然处境同样困难,还主动捐献一两百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许多好心人向颜姐母女伸出援手

“连陌生人都在帮助我们,我们自己更没理由放弃。”颜姐母女俩多年的坚持换来了生的希望。2015年4月,丫丫扛过骨穿和数次化疗,终于进行骨髓移植手术。

手术前两周,丫丫要做各种检查,每天早上都得抽血,胳膊上满是针眼。最后一次化疗结束后,她只要一吃饭就吐,身体也浮肿得厉害,眼睛胀得只剩一条缝。受了那么多苦,丫丫却是满心希望:“是不是治好病,妈妈就不用再抱着我了?以后我就可以去上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丫丫知道化疗会导致脱发后,特意让妈妈提前给她拍照留念

幸运的是,勇敢的丫丫跨过最难的一道关,移植手术很成功。骨髓移植,是造血干细胞的输送,帮助患者重建造血和免疫系统。就像是快枯萎的小苗儿,获得了久违的阳光和水分,重新扎根、发芽、开花。

当然,手术成功并不意味着结束。丫丫还需要长期的恢复治疗,现在每个月医药费还都要7000多元。尽管孩子距离正常生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对颜姐来说,至少有了盼头。

颜姐的QQ名叫“沙漠的小草”,颜淋的微信名则是“快乐的小花”。她们母女俩,就像自然界的一花一草,拥有着坚韧的生命力。

安 身 之 所

乐观坚韧,绝地求生。如今,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母女俩逐渐从入不敷出、居无定所的生活中走了出来,颜姐也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贝壳爱心助医小家的管理员。

“助医爱心小家”是由德义爱心促进会建立的,专门异地求医的大病贫困患儿家庭提供暂时住处。2020年开始,贝壳公益持续捐赠资金支持该项目的运营。颜姐便是和其他两组重病患儿家庭一起,免费住在爱心小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6月,贝壳投入改造的爱心小家

小家管理员主要工作就是管理病患家庭的进进出出,审核入住材料,比如,有没有贫困证明、诊断证明书、医疗开销明细等等,确认申请人是否符合入住爱心小家的救助标准。而和其他租房管家不同的是,这份公益性极强的工作还要公平地分配好房屋。

有一次,同时有两组家庭申请入住。第一组,父母都是研究生毕业,两个人陪着孩子来治疗。另一组则是由单亲妈妈带着孩子从农村来看病。颜姐最后将入住名额给了那位大字不识的单亲妈妈。“我理解大家都很不容易,我只能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

2022年10月至今年1月底,短短4个月时间,贝壳助医爱心小家共接待全国各地来京就医的29组大病患儿家庭入住。而颜姐就负责每套爱心小家的选址与运营。“有过相似经历的人,才能切身体会到大病贫困家庭最需要的居住环境。”颜姐道出了自己管理上优势。

孩子们随时可能突然发烧,所以房子需要靠近医院、周边交通便利。小区环境要干净整洁,因为孩子们做完化疗后,抵抗力非常弱。最好要有电梯,这样家长们就不用背着孩子跑上跑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颜姐经常探访小家,看看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比起小家管理员,颜姐更愿意称自己为“心灵辅导员”。孩子重病,背井离乡,意外降临的痛苦遭遇对任何父母来说都是很崩溃的。颜姐经常会跟家长们谈心,帮他们跟医生沟通,教他们发起筹款、联系公益组织。“就像丫丫一样,别人不经意的关心和帮助,就改变了她的一生。”

点亮自己,照亮别人的路。为了传递更多爱心与温暖,在贝壳支持下,颜姐会定期会举办爱心小家生日会,还和志愿者一起在圣诞节、春节等派送礼物,实现孩子们的小愿望。同时,为了让大家住得更舒服,她还和贝壳合作的家装设计师改造爱心小家,比如设计儿童娱乐区、增加收纳空间等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贝壳爱心志愿者化身圣诞老人,给孩子们送惊喜礼物后 记

不知道为什么,回顾颜姐和丫丫一路走来,不禁让人想起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风中点燃火柴的场景,那寒风中随时都可能熄灭的微弱火种,是女儿的命,也是妈妈活下去的希望。幸运的是,这寒风中闪烁的萤火没有熄灭,反而正被爱心人士接力点燃了。

同样让人感动的,颜姐把自己也当成一根小火柴。困境中母女俩坚韧乐观,不仅点亮了彼此,还努力照亮更多在苦难中挣扎的家庭。

有奖互动

其实,不止是丫丫,爱心小家的许多孩子们,都喜欢用绘画记录自己眼中美好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一起来看看她们阳光温暖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