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思考一些历史事件时,总是异想天开,脑洞非常的大,总是喜欢问一些历史上没有发生的但又充满假设性的问题。就比如康熙和吴三桂的之间的削藩问题。

历史上,康熙为了平定三藩,前后战争打了八年之久,足见平三藩之艰难,而平三藩最主要的战争就是朝廷和吴三桂之间的战争。

于是就有人假设,如果吴三桂当年老老实实的接受削藩,那么吴三桂是否就可以得善终,颐养天年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陈道明和斯琴高娃主演的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面,甚至出现了吴三桂假意接受削藩,向朝廷交出平西大将军印,一边积极备战,一边故意蒙蔽朝廷,向朝廷要迁往内地的费用,耕牛,稻种等等, 并说农历二月初二开拔,向内地迁徙,康熙高兴地在文武大臣的面前说,“耕牛,稻种,吴三桂要多少,朕就给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朝廷上下都处于一种被蒙蔽的状态,吴三桂在京作人质的儿子吴应熊,收到吴三桂的家书,当读到“开春二月二开拔”的时候,吴应熊就大吃一惊,随后就说出了——父王要反的话语。

当时整个朝廷除了孝庄太后,都觉得吴三桂不会反,并且康熙也让各地做好了安置吴三桂部署的准备工作,如果当初吴三桂乖乖的按照康熙的安排来,大有最后做个太平王爷的迹象,但这是事实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平三藩的政治准备工作,康熙是必须让天下所有人都相信,只要三藩接受朝廷的削藩政策,只要他们离开驻地来到京城,那么他们就可以继续当个快乐王爷。

也就是说,吴三桂们先交出兵权,带着财富,来到京城,然后在朝廷的密切监视下生活,就可以做个快乐王爷,但从来就没有和满清朝廷合心合德的三藩们,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下,能在朝廷的密切监视下安稳的生活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可能一年之后,三藩们就陆续地病故了。

朝廷的政策不是康熙一个人凭空制定出来的,是经过严密的种种论证的,在康熙除掉鳌拜,集中权力之后,下一个要做的就是平三藩,因为鳌拜之后,三藩就是国家最不稳定的因素,三藩不平,三藩不死,康熙是不会放心的,加之三藩和朝廷之间深深的裂痕,吴三桂们和平的接受削藩,只会死的更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