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月坛公园附近居住和工作时,每天上午8点左右晨练结束去单位时,路过张发智老师练拳的地方。由开始的打招呼,到后来的每天花10分钟左右驻足,聆听他讲拳。张发智老师知道我在练习汪传杨式太极拳,就经常给我讲一些对各家太极拳特点的见解,也经常通过摸手的方式展示他的功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闲暇,我在网络媒体平台开了“太极拳养生推手”号。考虑是否能把他的功夫挖掘出来,通过网络平台奉献给社会。和他交流时,一拍即合。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他愿意把他对传统武术的理解,通过视频的方式无私地进行分享,且愿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愿学者,尤其是对传统武术有兴趣的年轻人。第一期的短视频《张发智先生之功夫(1):形意拳三体式》已完成录制,将在网络媒体公开发布。在录制第一期视频期间,张发智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他所经历的武林世界。本文即是根据他的讲述整理而成。

一、集形意八卦太极等功夫于一身的武术家

张发智老师12岁开始跟北京四民武术研究社社长吴子珍先生习练河北形意拳,15岁被吴子珍安排,拜吴子珍的弟子臧玉和为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8岁又拜著名武术家许繁增为师习练八卦掌。八十年代跟随孙剑云习练孙式太极拳。跟吴斌楼学过七节鞭。参加过1982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武术对抗项目-散打比赛分区赛。在北京西城体育局担任武术教练18年。他集形意、八卦、太极等功夫于一身,并且与许多老一辈武术家都有着很好的关系和来往。不仅功夫深厚,而且善于思考,对中国传统武术有着独到的见解。

二、择优秀者继承社长的四民武术研究社

1966年,12岁的张发智,上的小学五年级也停课了。家长需要去工作,于是,经人介绍,于当年9月份,他进入地址位于北海后门的四民武术研究社,跟社长吴子珍先生练习武术。开始学习的是长拳,六合拳,刀枪剑棍,铁锹大铲镰刀等等很多东西。后来就一直跟吴子珍老先生习练形意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民武术研究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武术社团,由形意拳名家耿继善秉承其师刘奇兰以“团结武林同道,振奋民族精神”为宗旨,以“广泛开展国术研究,培养武术人才为己任”的重托,于1900年在北京地安门西火神庙内创建。

在形意、八卦、太极三大内家拳里,形意拳有一定的反清意识,一直受到清政府的压制。而八卦和太极是清政府提倡和支持的,如八卦创始人董海川在雍王府授拳,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经常教的是王府的贝子、贝勒府的子弟。“非我族类者不传”是形意拳“八不传”的第八条。因为清朝是满族人统治,当时被认为是属于“非我族类”。所以在清朝期间,清政府压制和禁止形意拳,当官的不练形意拳,形意拳只在底层社会人群中练。由于形意拳的传承有反清意识,所以流传下来到现在,相对而言,实战意识比较强。在坊间有这样的说法:太极滑、八卦奸、形意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民武术研究社为什么在1900年能成立呢?那年,八国联军攻占了北京,慈禧西逃。慈禧西逃过程中,保护她的御林军用的是山西镖局。而山西镖局的镖师们大部分练形意拳。因为形意拳起家、发起是在山西。由于保驾有功,慈禧对形意拳不禁止了。在那种情况下,形意拳刘奇兰的弟子耿继善联合当时社会上的武术界名流成立了四民武术研究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民武术研究社,并不限于推广形意拳这一门,他是研究提倡国术。四民的意思是:士农工商,有教无类。也就是说,不分阶级,不分高低,不管谁来都传授。面向社会各个阶层人士服务。这种思想在当时,应该是很先进的一种思想意识了。

四民武术研究社不是以社长家族产业下传,而是在弟子之中选择优秀者来承担社长。创始人耿继善虽有儿子耿贤光等,1926年耿继善先生举家南迁到武汉传艺,四民武术研究社由他的徒弟邓云峰担任。1940年邓云峰先生病逝后,由其高徒吴子珍担任第三任社长。1970年吴子珍先生病逝,四民武术社的活动遂告停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革开放后,北京市恢复许多武术社团。在第二任社长邓云峰的弟子、著名作家杨沫主持和组织下,1994年四民武术研究社得到北京市体委、市武协等组织批准恢复设立,由杨沫担任社长。杨沫1995年逝世后,由吴子珍的二弟子牛宝贵任第五任社长。牛宝贵是张发智的师大爷,现在八十多岁了。由于牛宝贵年世已高,2018年由他的弟子周宝昆继任了四民武术研究社的社长。四民武术研究社从不把社团当成社长的私产,而是由有能力,优秀的弟子担任社长。四民武术研究社一直秉承着这样清晰的传承。

三、不让用笔做记录的吴子珍老先生

吴子珍,1910年前后入四民武术研究社,师从第二任社长邓云峰,为形意拳著名传人。1940年任四民武术研究社社长。建国后任中国武术协会委员,北京市武协形意、八卦组副组长,于1970年病逝于北京。

张发智老师进入四民武术研究社后的那个年代,练形意拳是要喊着口号练的。如练形意拳的劈掌,是嘴里喊着“要斗私批修,要斗私批修”练的。就这样,他开始了形意拳的习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发智老师跟随吴子珍练习形意拳,从1966年开始直到1970年老先生去世。吴子珍去世之前病了一段时间,就是肢体不方便,但头脑清楚,说话还可以。当时张发智老师也不上学,没事就上老先生那儿去聊天。通过聊天,对他武功的提高和进步启发非常大。有些话他印象较深,他回忆说 “一是老爷子给我讲的时候,我说我听着挺好,我记一下。老爷子却不让记。老爷子说,你要坚持练。这你就忘不了,你要不坚持练,半途而废,那这个东西,就粪草不值。所以你头脑能记多少,你自己记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子珍老先生在北京有三个徒弟。大徒弟王世勋,二徒弟牛宝贵,三徒弟也是最小的一个关门弟子臧玉和。当时,王世勋和牛宝贵都已经有徒弟了,臧玉和还没有收徒。1969年,吴子珍把张发智给布到了藏玉和名下,成了臧玉和的徒弟。另外,吴子珍老先生还把张发智一个叫徐伟的师哥给布到了另一个徒弟王玉昆名下。当时王玉昆并不在北京居住,而是在邯郸。张发智曾不解地问老先生“说他师父不在北京,你弄他干嘛?”吴老先生回答他说“我给他在北京留一根儿”。

四、对武术前辈们令人头疼的称谓方式

吴子珍老先生对学生传授,一个是教东西,再一个就是领着张发智他们,结识了许多当时的老武术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多人和事令张发智先生印象较深。有一个住在北海夹道,姓袁的老先生。吴子珍让他们管他叫师爷。这位袁老先生练八卦的,那会大概八十岁左右,具体多大岁数不知道,在张发智老师的记忆中,年龄看起来很老很老的,在那个小公园,还能做到膝盖蹲平了转一圈,走八卦。后来张发智的师哥们告诉他说,这老头是太监。当时年龄尚小的他根本不懂太监是什么。这几个师哥就鼓动他跟他上厕所去看一下。年小的他还真的跟过去看见了。这老头儿对他那一阵臭骂。现在他还在感叹后悔当时年龄小不懂事。因为他在那些师兄弟中人最小,后来袁老先生跟他还相当不错,经常给他讲一些宫里的事情,跟现在电视剧演的完全不一样。再后来,袁老先生年龄实在太大了,据说他离开北京去了山西,到山西侄子那儿去了。

吴子珍还带张发智他们去鼓楼,拜见了一个姓杨的白头发老太太。吴老先生让他们管他叫师爷。张发智惊讶地问老先生“管那老太太叫师爷?”,吴老先生告诉他说“没结过婚的,不能叫老太太,要按男性叫,管他叫师爷”。张发智知道了这种称呼方式,后来他见孙剑云时还就用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子珍老先生还带张发智去见了戳脚翻子拳传人吴斌楼。其实张发智老师四岁就认识吴斌楼,他们住在一个胡同,吴斌楼住在他家的斜对门,他从四岁开始吴大爷地叫着长大的。吴斌楼政策落实前扫地的时候,张发智喊他吴大爷,他就摆手,不让叫,后来落实了政策。吴斌楼跟吴子珍一个辈份,吴老先生让他管吴斌楼叫师爷,吴斌楼不干,说“你又不是我这门的,你四岁就开始管我叫大爷,你还管我叫大爷得了。要不然你练武术了,我跟你爸,我们老哥俩怎么聊天啊?”。所以,张发智后来还是一直管吴斌楼叫吴大爷。

查拳、六合拳传人马玉清那儿更复杂。张发智曾对马玉清说:“万一开会碰巧我师傅跟我和您在一起,我师父叫你师叔,我也叫您师叔,这不像话呀”。马玉清说“那你说怎么办?”张发智就想出了一个叫字不论辈儿的办法,管马玉清叫马老爷子,得到马玉清的认可。所以见着马玉清打招呼就是“老爷子干嘛呢?又在逮狮子”。张发智后来跟马玉清习练过六合拳。另外还见过吴式太极拳刘采臣的儿子刘兴元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张发智跟这些老武术家交往比较多,在那样的特殊时期,对他的成长产生了很好影响。用张发智老师的话说:“我觉得,不仅说是练武术,锻炼身体。对于这个性格呀,对于这个对事物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得到那些老武术家,像吴斌楼,马玉清,我师父许繁增,他们那拨人的指导”。

五、软器械当暗器使的花刀吴斌楼

吴子珍带张发智拜访戳脚翻子拳传人吴斌楼后,吴斌楼教过张发智七节鞭。还给张发智讲鞭的使用和鞭的挂法,好像演电影演的那样。跟他讲鞭子用法的时候,吴斌楼强调了“这软器件它都当暗器使”的用鞭诀窍。说“没有打仗时,提着七节鞭去的,那不如个棍好使”。另外吴斌楼还讲“硬器械随人。软家伙,是人随家伙”。这些话对张发智的武术水平提高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斌楼不仅仅是戳脚翻子练的非常好。据说在二三十年代,代表民国政府出访日本,号称花刀吴斌楼,他一手使单刀一手使七节鞭,软硬家伙通吃。

六、裁判员裁决权灵活的散打比赛

在1982年,张发智老师报名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武术对抗项目-散打比赛分区赛,是在北京西城体委群体科报的名,当时群体科科长是张一鸣。报的是六合拳,没报形意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赛是在1982年4月18日,分区赛赛场设在什刹海体校柔道馆。他参加的是76--81公斤级,分组四个人打循环。当时参赛的四个人是:张发智、夏承勋,一个姓潘的什刹海的摔跤教练(简称:小潘)。另外一个人,张发智老师说“就不提他是谁了,我们叫他名人之后吧”。四个人抽签,张发智抽到了那个名人之后,夏承勋抽到了小潘。

因为当时我国散打比赛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全台护网,赛台就是在柔道馆地上画了一个直径九米的红圈。观众席,年轻的就坐在垫子上,有身份的领导和老武术家们坐在后头的椅子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打的时候,首先是夏承勋跟那个小潘教练打。结果夏承勋胜了,把这个小潘给击倒在地,三局两胜。打完后,裁判员说夏承勋有技术动作犯规。

当时参赛的选手穿着浑身护具,包括:头盔、拳套、护胸、护裆、阴罩,光脚不许穿鞋。当时的规则上有一条是:要害部位,不得重击。经网查相关资料,1982年1月国家体委调集有关人员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散手竞赛规则研究会,制定了《散手竞赛规则》(初稿)并按体重分设9个级别。随后按照这个规则,在北京举行了全国武术对抗项目的表演赛。当时规则相关内容的详细描述是“头部只能用拳法和掌法轻点单击,不得重击和连击,严禁用腿法和膝法、肘法打击头部(后脑、咽喉为禁打部位,同时禁止采用转身鞭拳打击头部)。”

由于什么叫重击,什么叫轻击,没法做量化判定,界限模糊,主要看裁判员裁决了。这样呢,夏承勋虽然赢了,由于被判犯规,没有得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轮到张发智老师跟那个名人之后打,第一局他把名人之后头盔打掉三次。第二局他打到名人之后肚子上,把名人之后打了一个屁墩儿。第三局,可能是打的兴奋劲儿上来了,又戴着头盔影响听力,张发智把名人之后打到观众席上去了,裁判吹哨也没听见,还在打。结果他被判罚有意伤人,取消比赛资格。当时的裁判员是梅惠志,他是八卦传人王荣堂的徒弟,后来在北京市散打队任教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会儿裁判吹的还是双音哨。对张发智的判罚,当时在场的武术家、意拳传人姚宗勋,还有大成拳传人崔有成俩人不干了。崔有成上场把梅惠志的哨子给抢了过来,跟梅惠志说“你裁判不公”。后来又对梅惠志说:“你要不服,你跟小张打一局”,要让梅惠志和张发智打一局,梅惠志居然答应了“行”。崔有成问张发智行不行,张发智那会儿并不认识梅惠志和崔有成,就跟姚宗勋在之前见过面。张发智当时28岁,年轻气盛,马上答应说“行”。还是姚宗勋老江湖,对张发智说“不行。你刚打完,你休息一局,让梅惠志打一局,完了,梅惠志再休一局,你们俩再打”。梅惠志一听不干了,不打了。当时组织方体委,就是说尊重裁判,有问题,会后再讲。这事就这么过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这次比赛,后来张发智跟姚宗勋、崔有成、王选杰他们三人关系相当不错。姚宗勋、崔有成、王选杰三人都给张发智进行过指导,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张发智老师说“我跟他们关系走得还都挺好的,我觉得他们对我在武术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七、差辈分拜师许繁增

吴子珍老先生1970年去世后,张发智跟着师父藏玉和继续练习形意拳。70年代末,在提倡“一个少,两个正好”那会儿,他的师父藏玉和由于超生和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等原因,就不再习练武术了。这期间,张发智结识了宋氏形意拳传人、程式八卦掌传人许繁增。他70年代就认识许繁增,许繁增当时是西城运输公司三轮车社养老院医务室大夫,该医务室就在张发智所居住的胡同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藏玉和不习练的那段时间,许繁增要张发智跟他一起练,对他说“你师父现在不练了,干脆你上我这儿来练吧”。张发智答“不行呀,我跟你这来,是平地拔高,您辈分高”。许繁增说“你开始跟吴子珍练的,现在你师父又不练了,你上我这儿来没问题”。他回答许繁增说“那我得问问我师父,听听他的意见”。张发智去和师父藏玉和商量,藏玉和很爽快同意他去,说“反正现在我也不练了,你就跟他练吧,他功夫也可以”。张发智从70年代末一直跟许繁增练,许繁增认为他形意拳已经很好,所以重点传给他的是程式八卦掌和武术的拳理拳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1982年,许繁增才正式收张发智为徒。当时一起拜师的有八九个人。在通河居,请了钱文章作证。就这样,张发智在北京的武术界里,有两个正经的师父,一个是四民武术研究社的臧玉和,一个就是许繁增。

八、跟孙剑云交换学得孙式太极拳

张发智和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老先生之嫡女孙剑云先生认识,是在月坛。孙剑云在月坛有一年多,后来他搬家搬到安贞西里16号楼。张发智的师父臧玉和也住安贞西里,和孙剑云一个小区。他第一次跟孙剑云见面,别人都叫孙老师或者什么的,而他叫孙先生。后来张发智和孙剑云关系走得非常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剑云有一个姓鲍的徒弟还是学生,在北京当兵转业,想学双手家伙,孙剑云不会。一次在安贞西里碰见去看师父的张发智,他让张发智教教他的鲍性徒弟。张发智习惯了跟老一辈开玩笑,对孙剑云说“可以,我回忆回忆可能还能记起来”,然后接着和孙剑云开玩笑说“白教啊?你得给点这个”,做了个手势。孙剑云冲张发智一乐“你还跟我要钱是怎么着?”张发智说“要钱不行,你得给我点玩意儿”。孙剑云一听挺高兴“形意是你本门,八卦许繁增是你老师,这么着,我教你一套太极拳吧”。就这样,她亲自教了张发智一套孙式太极拳。

张发智跟孙剑云学习时间延续了1年多,没事的时候就上孙剑云那去学习孙氏太极拳,学习回来后自个儿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剑云还跟张发智说,她上了趟日本,买回来了一个冰箱。徒弟们看她,就给她拿酒,拿点心。这酒她也喝不了,这些点心他也吃不了。张发智开玩笑对她说“您放心搁这儿,这酒等过节时,我去看我师父时,上您那儿拿,省得我花钱买了,这点心我饿了时,就上你们家来吃”。孙剑云老先生说行行。他和孙剑云处得非常好,孙剑云也给他讲了许多过去老一辈人的事。

九、从健身舞蹈篮球等训练方法中汲取营养

1982年,张发智老师受聘在西城体委,当了18年的武术教练。在这个期间,他跟赵文忠的徒弟、摔跤教练徐刚接触颇多。还有健美体操教练马华,隔一个小门,张发智在这边摔跤馆,马华在那边练,有时候他过去看他们练,从中吸收和取得练功灵感。

第一届交谊舞大赛的得奖者赵明,在西城文化馆教交谊舞。时间一错开,他就过去看他们跳舞,学习他们两个人的默契配合、步法步眼,他认为练武术里面也是需要的。张发智老师和跆拳道的教练、拳击教练、摔跤教练、柔道教练、篮球教练、体操教练都有所接触,从中学习吸取人家好的训练方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发智老师还和住在东城的形意拳大家唐振荣关系走得非常好。唐振荣先生,唐文路他们唐家这一支,对武术贡献都是挺大的,还有鲍玉藻、张凯都有所接触。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十、张发智老师对传统武术的认知和希望

张发智老师认为,现在有些文章有些传说,有时候跟他听的有出入。另外还有一些人呢,对于现在传统武术的认知,有的地方有些偏颇。

张发智老师把他练拳和教拳这么多年来,自己的一些体会,无私地、毫无保留地进行分享,就是一个愿望:希望年轻人少走一些弯。

张发智老师说:“我跟有些大师接触的时候,就都是讲什么,显示我功夫强,我辈分高,我能力大。一讲就是我当初怎么赢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发智老师讲了他的师爷和师父是如何教他的,说“我师父和我师爷那会儿教我:投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挨揍啊。投师要投ming师,一个是名字的名,一个是明白的明。师傅教你的时候,就是挨揍,挨一回揍,长一回记性。我小时候净挨揍了。您想一想,1966年到1970年那段时间,什刹海哪冰场哪一天不打架。你功夫练得再好,你不进行这种挨打的操练,你的距离感和时间差怎么找?这些量是教不出来的。”他认为传统武术有许多地方,不好言传,必须是身授。传统武术就像木工、瓦工、铁匠,单从书本上是学不会的,必须有师父带,才能把真正的技艺传承下来。”“为什么三年把式抵不住当年跤,好把式打不过赖戏子,就是这距离跟时间差的掌握,所以有的把式跤就越练越高。”

张发智老师认为中国式摔跤是很好的一项运动。认为它有规则,又能防身又能健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发智老师对摔跤运动被全运会取消感到非常遗憾说“

可是呢,在全运会上给取消了。把他给搁到农民运动会上去了,我不知道当时体委领导人怎么考虑的这些东西。非是国外承认是好的,咱们才承认。国外说日本柔道跟谁学的?那不在中国,他那内骨跟中国这钩子有什么区别了,钩子对不对,他这背摔,日本跟中国这大背跨有什么区别?”。

张发智老师认为,发展传统的武术文化,不但是锻炼身体。还锻炼提高了人的精神状态,精神意志。张发智老师打比方说“黑的地方没有灯。你有自卫能力,你阳气又壮,你就敢走。身体不行,精神状态又不好。你就胆小害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发智老师本门练形意拳,后来又学八卦、太极,小时候练过长拳,有实战经验,有教练经验。他功夫深厚,虚心好学,善于从不同拳种、不同运动种类和不同拳师的教授演练中吸取优点,形成自己独特的功夫和独到的见解。他年届七旬,还在孜孜不倦地研究传统武术。想通过平台把他练习的心得、对传统武术的理解无私分享给大家,并且愿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愿学者,特别是愿意学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