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是我军游击战争的指导思想和作战原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指导中国工农红军创建初期的游击作战以及一至四次反“围剿”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抗日战争中,十六字诀游击战战法大显神通,再次创造了抗日根据地军民以弱胜强的战争奇观。

然而,最早提出这一游击战法的,却是一名没有进过军校的县委书记。

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22日发表的学党史文章《“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是怎样形成的?》以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井冈山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都明确记载:“1928年1月,毛泽东主持遂川、万安联席会议时,听完万安代表张世熙汇报万安与敌人搏战的策略是‘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后,总结工农革命军和万安县农民自卫军同国民党斗争经验时指出:‘我们对付敌人的办法,要看敌人的多少,了解敌人情况,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人来了,我们就退,敌人退了,我们就后面追。’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总结了游击战术十二字诀,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

中央档案馆保存的《万安工农斗争及1927年10月到1928年3月大暴动经过情形》,是1928年7月12日,张世熙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后,应共产国际的邀请,赴列宁格勒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所作的万安暴动专题报告。报告中第一次将在万安暴动中采用的“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的农军游击战略战术公诸于世。

1929年4月5日,毛泽东在瑞金起草的《前委致中央的信》,信中说:“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广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踪,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三年以来,都是用的这种战术。”

同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在给红四军前委的回信中,第一次将这一作战原则称为“十六字诀”。 毛泽东这封信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十六字诀”,也是“十六字诀”第一次见诸于历史文献中。1930年12月,红一方面军在小布开了一个动员大会,会前,毛泽东曾亲笔写了一幅对联:“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里歼敌人”。

当然,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红色根据地先后形成了各自的游击战法: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洪湖地区在1928年6月,当敌人大举“清乡”时,就提出了“你来我飞,你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的游击战术,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

1929年6月,中共鄂西特委总结过去的作战经验,提出了游击战争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指导原则:当敌内部矛盾激化时,游击队应积极向外发展;当军阀战争停止,敌之正规军协同团防“清乡”时,游击队则应保存实力,荫蔽在群众中,伺机袭击敌之弱点,避免同敌人打硬仗。

1929年11月,鄂豫边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总结红十一军两年来武装斗争的经验,提出了游击战术的七条原则:“集中作战,分散游击”、“红军作战尽量号召群众参加”、“敌情不明,不与作战”、“敌进我退,敌退我进”、“对敌采取跑圈的形式”、“对远距离的敌人,先动员群众扰乱敌人,次采取突袭的方式”、“敌人如有坚固防御工事,不与作战”。

1929年12月下旬,鄂西区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军事问题决议案》,也提出了五条游击战术原则:“对敌人所设的坚固防守工事,不应冒险去攻”、“当敌人大部队向我进攻时,应绕到其侧面或后方去袭击。敌情不明,要慎重作战,没有胜利把握不应冒险去打”、“有解决可能的反动武装,一定要解决,不能保守”、“在集中指导下,分散去发动群众,集中力量去打击敌人”、“作战一定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和帮助”。

湘鄂赣根据地的红五军,在游击战争中,提出了“化整为零昼伏夜出,敌来我藏,敌退我追,敌左我右,敌往我截,彼合我散,彼散我合,虚张表势,避实击虚,集中围击,疲惫敌人”等游击战术。

赣东北根据地的红军,在反“进剿”的斗争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作战指导原则:“出敌不意,攻敌不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集中兵力,争取主动,打不打操之于我,扎口子,打埋伏,打小仗,吃补药,吃得下就吃,吃不下去就跑”的游击战术。

在各根据地提出的游击战术原则中,井冈山红四军提出的“十六字诀”是最具代表性的,它把退和进、走和打、防御和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达到消灭敌人、保存和发展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游击战争指导原则。

从时间上比较可知,张世熙应该是最早提出“二十字诀”游击战法的人。

张世熙,男, 1894年出生于万安县窑头乡中塘村一个务农世家,1917年,他抱着实业救国的良好愿望,从南昌二中退学,考入饶州省立甲种工业学校陶瓷专业红又专。1921年7月毕业后回到万安,在县立高小任教。次年冬,曾天宇从南昌来信要他在万安组织进步团体,出版进步刊物。他立即与曾洪易、严安华、许大权等人组织了“万安青年学会”,并于1922年创办《万安青年》杂志,以之为阵地,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1924年冬,为配合全国的“国民会议”运动,他在万安成立了“国民会议促进会万安分会”,与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同年,他就任县教育局局长职务。1925年2月,万安建立国民党县党部,他是县党部主要负责人之一。1926年春,曾天宇、肖素民介绍张世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在万安共青团员和国民党员中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7月,中共万安县支部成立,他任支部书记。1927年6月,万安县党员发展到200余人,成立了中共万安县委,张世熙任书记。

是年6月,“江西革命三杰”(方志敏、袁玉冰、曾天宇)中的曾天宇奉党的指示,以省委特派员的身份被派回万安组织农民武装斗争。7月,曾天宇与张世熙等人发动工农武装5000余人,围攻遂川碧洲“军界偕行社”,攻打遂川县城,营救了遂万两县被捕的革命同志。8月下旬,国民党在万安境内实行“清党运动”,进行血腥镇压,已公开暴露身份的张世熙等一批同志离开国民党万安县党部,退入农村坚持秘密斗争。同时,县委和县总工会、农会、妇女会等都迁到罗塘至善小学办公。9月中旬,张世熙在罗塘至善小学主持召开了全县党代会,传达了“八七”会议精神。会后,他赶到石塘乡横路村,召开了有两万多农民参加的全县群众动员大会,号召群众打倒士豪劣绅,建立工农政权。九、十月间,万安农村到处竖起了镰刀斧头红旗,成立了红色割据政权,党领导的农会力量已完全掌握了全县农村。县委成立了万安暴动行动委员会,张世熙与曾天宇、肖素民成立三人军事参谋部,并组织了万安工农革命军,编成五个纵队,世熙担任第一纵队总指挥。从1927年11月20日至1928年1月9日,万安农军一次攻占泰和县城,四次攻打万安县城,并在第四次时成功攻占万安县城,建立了江西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

万安暴动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1月15日,国民党省政府调集重兵,从赣州和吉安向万安夹攻。由于敌众我寡,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万安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等机关主动撤离县城,转入农村开展斗争。张世熙率农军骨干组成的游击队辗转万安、兴国、泰和一带,开展游击战争。这一期间,张世熙等提出了“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的应敌策略。

1928年1月20日,曾天字、张世熙等十多位万安同志受毛泽东邀请,前往遂川五华书院参加了红四军前委和万安、遂川两县县委联席会议,张世熙向毛泽东汇报了万安的工作情况,包括“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游击应敌策略。

4月,张世熙赴南昌向江西省委汇报万安暴动的情况,省委又派张世熙到上海,向党中央报告万安暴动的情况。6月,他作为江西省三个党代表之一,出席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大会的10个委员会中,他参加了政治、农民土地、苏维埃、军事、宣传、财政审查等六个委员会的工作,并作了两次大会发言,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和党中央领导的重视。1928年7月12日,张世熙应共产国际的邀请,转赴列宁格勒,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作了《万安工农斗争及1927年10月到1928年3月大暴动经过情形》的报告。报告中第一次将在万安暴动中采用的“坚壁清野、敌来我退,敌走我追,敌驻我扰,敌少我攻”的农军游击战略战术公诸于世。

1928年9月,张世熙回国,向省委传达汇报了中共六大会议精神。10月17日,中共中央决定,对已遭到敌人破坏的中共江西省委进行改组,确定张世熙等四人为新的省委常委。12月12日,在中共江省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张世熙当选为省委书记,他的出色工作,受到中央的致信表扬。1929年9月,张世熙作为省委特派员被派往景德镇工作。12月,由于叛徒出卖,赣东北特委机关遭到破坏,张世熙不幸被捕。12月12日,张世熙押解至南昌,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毫不畏惧,对于叛徒的无耻劝说,他厉声斥责,最终被国民党杀害,牺牲时年仅35岁。

张世熙的胞弟,中共赣州地委书记张世瞻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国民党杀害。张世熙牺牲后,其妻、子均被地方反动派枪杀,满门忠烈,浩气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