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自己也很痴迷于一些品牌产品,很想拥有某个品牌的某个招牌产品。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冲动,倒不是因为想要拿出去和别人显摆,而是纯粹的想要满足自己的高品质产品的高级感的需求。

并且,通过这种高级感,来促进自己对一些重要的生产力工作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

可能上面讲得有点抽象,我举个具体例子,大家一看就明白。

比如买笔,用来书写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思考总结,绝对是一件很有价值的生产力工具。

我曾经一直很想买一支某宝龙的钢笔,可靠渠道的售价应该在四五千元。对于一支笔来说,这个价钱已经很贵了。

因此,我原计划设定某个重大目标,在达成之后买一支这么贵的笔来进行“饱和攻击”式的奖励,促进事业奋斗的正反馈循环。

后来,我仔细拆解了一下这个问题,瞬间对自己可支配财富超过一个小目标之前,进行这种层次的消费行为,失去了兴趣。

首先,我不是钢笔收藏爱好者。事实上,除了我国法定货币,我没有收藏任何产品的爱好。

其次,当时的我之所以想买一支好笔,是因为平时用的笔都容易出问题,那些几块钱的中性笔写一段时间就容易不出墨,用户体验很不顺心。

第三,我曾经偶然有机会得到一支售价不超过五十元的东洋某国产的钢笔,书写体验极其好,始终是一笔出水。

第四,我从事看电影等娱乐活动的兴趣总是很高昂,捧起某些书来就想睡觉,因此,我想通过某个自己很感兴趣的高价产品,促使自己把更多时间投入读书上来。

所以,买笔的起因是普通中性笔书写体验出现问题,买高价笔的目的是希望用高成本投入,促使自己去读书。

如果单纯想显摆,可以买个几百块的高仿的,当然这不合法,大家不要尝试。

这里有几个连接,值得大家注意。

第一,是我用那支偶然获得的岛国钢笔体验较好,建立了“书写体验好”与“品牌钢笔”之间的连接。

第二,是我把“高价投入”与“高频使用意愿”之间建立了连接。

第三,是我把“频繁用笔”与“频繁学习”之间建立了连接。

回归本质,关于买笔的整个这件事情上,我的本质需求就是两点:一是顺畅的书写体验,二是多投入时间去学习。

可以看到,为了实现这两个本质需求,我脑补了上面三个连接。如果从逻辑上来看,这三点在因果关系上,都有瑕疵。

第一,我有一支法国品牌钢笔,价格也不低,书写体验就没有很好,偶尔有出水不畅的问题。

第二,高价投入更加与高频使用意愿没有必然联系。高频使用意愿更加容易产生在频繁获得正反馈的领域(比如打游戏)。

第三,用笔和学习之间更加没有因果关系,我是想读书,不是要抄书或者练字。

由此可见,消费文化本质上是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试图建立产品和某种良好感觉的连接,进而诱使我们自己建立产品与某个更本质的需求之间的“虚假连接”。

这就是“盗梦空间”里面在别人脑中植入想法的科幻题材,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很显然,那段时间的我,把书写顺畅与督促自己学习的需求,连接到了高价钢笔身上。人家的品牌营销确实成功了。

回归本质之后,我放弃了购买高价钢笔的想法。次要原因是我的可支配财富还没有到达小目标境界,主要原因是我的书写频率实在太低了。这段文字不就是键盘敲出来的嘛!

网上有句流行名言,配图还是著名电影里的教父: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每个人尽管价值观可能差异巨大,就好像有的朋友会觉得花四五千元买支笔纯粹是脑子有问题,有的朋友会觉得我舍不得买四五千的笔是我没品味。

这没关系,价值观本身就没有对错和高低之分。

真正有关系的,是由每个人的底层价值观所决定的我们的本质需求,是不是被自己理解了。换句话说,你真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吗?

如果不能回归本质,那么我们就要花费比较大的代价,在尝试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中,交很多学费。

如果长期不能发现自己的本质需求,那就会陷入一种明明自己很努力、很辛苦、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却非常不幸福、不满意、毫无获得感的困境。

这就是因为,我们把假需求当成真需求在努力奋斗,当假需求被满足的时候,内心还是空虚的,因为真需求还在那里空着,没满足就没有幸福感和获得感。

部分朋友可能会问,怎样才能真正抵达本质、发现本质?方法其实很简单,也很困难。

简单是因为,大家连续追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三个不行就四个五个,肯定都能抵达本质。

比如买笔这件事,追问自己为什么要买笔,为什么要买这么贵的等等。

困难是因为,人要有一定的见识和知识储备,才能判断什么是本质,自己是不是到达本质了。

比如,有一套理论,说的是人有三大底层精神需求:自主性,控制力,归属感。这套理论就达到了本质层面。

孩子不喜欢父母管太多,员工不希望老板管太宽,本质上就是想要获得自主性的满足,而不是事事都被别人指挥怎么做。

反过来,部分父母对于孩子的所有事情都想管,部分老板希望单位里的每一项细枝末节的工作都向自己汇报,本质上就是对控制力的需求。

当然,这已经属于对控制力的过度需求了。原因我们还能继续往下挖,不外乎就是曾经的某些经历让这些人非常缺乏安全感,因此才对控制力的需求如此执着。

而很多人希望往自己身上贴标签(比如码农、金融民工等),追星,甚至穿衣打扮追求特定样式,本质上都是在寻求归属感的满足。

当我们能够把自己身上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回归本质,我们就能直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当我们通过长期的观察与思考,能够熟练掌握“一眼看透事物本质”的能力之后,我们就更有能力识别他人的本质需求。

商业的本质是交换。你想从别人口袋里赚到钱,或者想让别人帮自己做成一件事,都需要提供等同的价值才能换回自己想要的东西。

一旦我们能够识别他人的本质需求,我们就能通过满足他人需求,来换回我们想要的一切。这其实是与人打交道的终极能力。

因此,回归本质是一项通用能力,既能高效率地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还能有效地动员更多人的力量为自己所用。

我们平时不要懒,遇到事情追问自己三五个为什么,慢慢的也就积累出回归本质的能力了。

(全文完。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