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8日是第23个“全国爱肝日”,本次爱肝日主题是呼吁大家能够“主动检测、扩大治疗、消除乙肝危害”。就着今天这个话题,我们就来聊一聊肝脏的一些知识。

随着体检的普及,人们在自己的体检报告中经常能看到肝囊肿、肝内钙化灶等异常指标,这些指标常常让一些朋友感到非常地焦虑,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严重的肝脏疾病。

肝囊肿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肝脏良性病变,小型的肝囊肿发病率是20%,可以说是肝脏里的一个水泡泡,而这个“水泡泡”可以是先天性的(泡泡里面是水)、炎症性的、创伤性的(泡泡里面是血)、寄生虫性的或是肿瘤性的等等。

肝囊肿小的又没有症状的,就不需要特殊处理,大部分人是出现这个情况,基本上不检查不会发现它的存在。而体检查出来的肝囊肿基本上是先天的“水泡”,也不用吃药,吃药一般没用,也不会变小或变没有,所以无需过度担心。

只有肝囊肿过大,如囊肿的直径大于5cm,才值得关注。大到10cm或以上的严重影响到肝脏功能或是对胃、胆、膈肌产生压迫症状,或是不大但能压迫胆管,有感染产生炎症的,表现可能为肚子胀、皮肤黄、肚子疼、发烧、呼吸困难等症状表现,才需要进行治疗。

一般是在B超引导下对囊肿进行穿刺抽液术,或是腹腔镜下囊肿的“开窗术”或叫“去顶术”,或肝叶、肝部分切除术(多发性囊肿),从而减少对肝内管道的压迫。

也有人担心肝囊肿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长大,最后会不会变成癌症?

肝囊肿可以是单发性的,也可以是多发性的。大部分肝囊肿是良性病变,良性的基本上与癌症没有关系,提倡定期复查就行了。但仍有少部分是恶性的,这时候称为囊腺癌,这是在囊肿有明显增大的情况下,可以做增强CT或是MRI检查以及查一些肿瘤标志物,肝穿刺活检等来确诊。

多发性的肝囊肿又称为多囊肝,可伴有肺、肾、脾等其他脏器的囊肿,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层,但是以40岁以上多见,女性又多于男性,许多人是终身无症状的,无症状与有症状占比是2:1。

大的有症状的,往往与囊肿的大小、数量以及邻近的脏器压迫情况有关,表现为右上腹胀或隐痛,囊肿在肝的表面,大的可形成肿块,囊内合并有细菌感染的可以出现发热、寒战、胀痛,偶见黄疸,这时可使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大多数肝囊肿生长很缓慢,不会发生癌变,可以放心。

除了肝囊肿外,良性的肝脏占位性病变还有:肝脓肿、肝硬化结节、不典型增生结节、肝血管瘤、肝炎性假瘤、肝包虫病和脂肪肝等。

我们要随时关注肝脏健康是因为,早期肝癌是没有典型症状的,有时出现饭后上腹饱胀、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容易被当作一般的胃肠疾病治疗。

随着病情发展,大多数肝癌患者出现腹痛症状的原因是肿瘤生长使肝包膜张力增加导致的。而病变部位不同,腹痛部位也有差异。整个肝癌发展过程,大致被认为是:肝炎—肝硬化—肝癌。

造成肝癌的病因有:

1. 肝炎病毒感染:约占肝癌患者的95%。有乙型肝炎病毒或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史的肝癌患者占据我国肝癌的大多数。肝炎可引发反复的肝细胞损害和增生,增生的肝细胞可发生间变或癌变

2. 饮食习惯:酗酒与肝硬化密切相关,长期每天饮用50-70g酒精的人,也是肝癌的高危人群,需要警惕。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也可诱发肝癌,如发霉的花生和水果等。家里用的木筷子也可能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建议定期进行消毒、更换;

3. 家族遗传因素:肝癌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和遗传易感性,许多乙肝携带者都是从母亲那里感染来的,受乙型肝炎感染的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其他致肝癌因素影响而发生肝癌。患者的一级亲属易患,二级亲属递减,但都属于高发群体。

4. 地域环境:我国的肝癌分布,东南地区高于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沿海高于内陆,后来发现黄曲霉素B1污染分布图与肝癌高发区分布图几乎一致。

5. 其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致癌物,如苯、亚硝胺、氯乙烯等,都可诱发肝癌,这其中就有火腿肠、烟熏肉制品等。

而我们的着重点主要是通过定期检查体内“乙肝二对半”的情况,来了解自身是否有乙肝疫苗抗体,如果五个指标是全“阴”证明自身已经没有抗体了,即使注射后出现抗体,但是数年后可能仍需要重新注射。

乙肝疫苗能有效预防乙型肝炎,从而有效地预防肝癌的发生。

如有乙肝患病史的要在医生指导下及时进行抗病毒干预治疗,及时阻断病毒对肝功能的进一步的损坏,以延长生存期。

天气虽然回暖,但仍忽冷忽热。适应能力较差的慢性肝病患者要注意防病治病的同时,从饮食上进行调理。

春季可食用平补肝脾、滋身健体的食物,也可选用辛甘之品以助春阳。食物中除有充足的蛋白质,如肉类、禽蛋、奶制品外,可用韭菜、蒜黄等散滞导瘀、补中益肝;薏米、山药、百合、香菇等滋阴养气、健脾胃。

肝病患者还可多吃新鲜的蔬菜以补充维生素,如竹笋、豌豆苗等有降脂效果,对脂肪肝有益。春分后,肝病患者要忌大热大辛的食物。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罗医生健康说

本文由【罗医生健康说】原创,作者为中国抗癌协会会员、中国医师协会健康传播工作委员会会员、健康科普作家,欢迎大家转发、评论、点赞,或者私信与我交流,非常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