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第一次单飞夏令营,还要想再一次

小褚第一次和蜂窝的接触是6岁。但是那个时候由于太小,第一次参加蜂窝线上作战之后,就“休学”了2年多。

说来奇怪,我一直对蜂窝有一种“直觉”——蜂窝对儿童的理解、信任、尊重、同理心和支持,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安全感。甚至这种安全感比父母本能的庇护更“恰到好处”。带着一种期待、观望,加上有同频小伙伴“壮胆”,小褚8岁回归到了蜂窝的在线课程,同时也尝试了第一次单飞的蜂窝夏令营

分离焦虑的老母亲小心翼翼地关注着群动态。每天看他的“英雄故事”和作战 Vlog 。从文字和影像记录里,脑补了“开营-社区调查-发现问题-定义问题-遇到困难-迷失方向-梳理总结-汇报”的整个过程。现在都还很清晰地记得结营接他回家那天,他“闪闪发光”的样子。老母亲“屏住呼吸”暗中观察他“六亲不认”式的自信,非常惊诧,也很欣喜。同时很好奇蜂窝营地的神奇魔力。感受到他的一系列微妙变化,当时我在朋友圈写了一段感慨,试图猜想蜂窝营地的交付方式:

“小英雄可能是第一次体会以‘我’的视角,参与自己的‘楚门世界’。开始了解了混序和找不到问题也是生活的常态。我们确实一直在努力解决这些超复杂难题。只不过大多数人是不自知的情况下进入解决问题模式,蜂窝以最小‘人工’情景让孩子Demo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可能性。结果和成就是开放的,以成长型思维考量相信每个舰员和关系人都会有惊喜。。。”

回来路上,小褚告诉我夏令营还有第二期,他还想参加。我当时没在意他说的是认真的,也没有打开能连续参加两次夏令营的想象力,就草率地结束了他表达自己意愿的一次谈话。毕竟相同的地方怎么会要有两次呢?直到暑假有一天,他兴致勃勃地拿出便利贴,说要组织一次“家庭规则“的头脑风暴会时,我才意识到他当时说要参加第二期夏令营是认真的,他为自己在家组织了第二次夏令营。

他很想念“蜂窝式”的作战方式,很享受大家一起头脑风暴时候的掌控感、胜任感、互动性和公平性。他对蜂窝的游戏化情景和用“超能力”卡片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常常表现出在脑海中不停自我回应和琢磨的样子。所以,在一个学期的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顺应他,练习用“蜂窝式”的方法来讨论问题、寻找资源、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上一学期,我们都充分感知了三年级学习任务的飞涨,和蜂窝学习模式与学校学习模式的反差。孩子也强烈感受到了解了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之后,带给他的冲击和复杂体验。

02
第二次冬令营,复杂的体验让孩子在生活得心应手

有了第一次参加夏令营的尝试和看到了他回到日常后的变化,所以2023年1月的冬令营我们早早就占坑了。虽然当时大家都在阳康的困顿和是否能顺利成行的焦虑中,我们还是排除万难,带着更多期待来参加冬令营。这一次结营之后,我观察了孩子两星期,写了第二次冬令营的感悟:

“娃第二次参加蜂窝营地,不同于第一次的发光期不明觉历地闪闪发亮了一个暑假,这回孩子自己说他的发光期没那么强烈了。老母亲观察他已经完全融入蜂窝的语境,把自由、平等、安全的地球公民主要行动纲领内化了。主动跟酒店、饭店的事务人员打交道、聚会中聚光灯C位、移动中都是自己照顾好自己和行李,我只需要跟随和暗中观察。

今年的生日恰好在营地过的,用心的蜂窝舰长们(老师)和舰员们让娃体验了一把特别的生日会,有仙女棒,还体会了保安和警察的区别,鲜活的社会经验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这就是蜂窝,一切看似计划中又像计划外,让其自然发生,再赋予发生以意义。最让我意外的是,当我自以为是给娃一个生日惊喜地在西湖边出现时,娃一脸懵圈,带着不稀罕、嫌弃、白眼的复杂表情,拉着大嘴走了…我妥妥地感受到老母亲的卑微,与第一次参加营地每天晚上哭着打电话给我说想妈妈的娃判若两人。我在反省到底是居家俩月让母子关系已经不能忍受更多了?还是蜂窝太让他喜欢了不愿意从营地的梦里醒来?还是他彻底独立了可以不需要妈妈这种‘幼稚’的惊喜了?我仿佛看到了几年后天天盼着娃回家的老母亲…有点儿惨…那天晚上睡前问他今天的反应为何?他说怕像是去年第一次参加独立滑雪营,妈妈来陪了他一天等到晚上睡觉了就走了,他说那种感觉非常难过。回想起平时也有时候会念叨想念老师那些晚上的陪伴,才发现这样的‘关切’和生日‘惊喜’一样,是我以为的,未必是娃真正需要的。从出生到现在,老母亲一直在学习和娃的分离,希望以后能做得更好。体面、没有担忧、他能带着爱和勇气去探索他自己的生命故事。

过节密集走亲访友,有亲戚朋友惊讶于他的‘社牛’和‘独立’,我不能完全说明白,但总要说到蜂窝。问娃你觉得蜂窝有什么特点能让你发光呢?娃说:

1. 让我觉得我的价值观更丰富,不会那么刻板,我感觉我是个与众不同的人

2. 让我觉得安全,不会被舰长说这是错的,这不能做

3. 我经历过蜂窝营地回到生活会有记忆残留,再去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世界是新的,更新奇了起来

4. 我还很喜欢这些好玩儿的作战方式,比如头脑风暴、讨论新奇的话题等等

回想起结营后这段时间,有时候给其他小朋友科普蜂窝的‘元规则’,有时候说‘我也要当副舰长’,有时候生活中的不认可和冲击会带‘蜂窝超能力’自己与自己多角度激荡完了跟我碎碎念他的感受和想法,都让我很安心。他在蜂窝的作战游戏中获得了相当多的底层力量,去应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虽然有时候还有些生硬、古板,比如敌视对立妈妈的‘要求’变得频繁了,他刻板地觉得家长(和老师)都是蜂窝的‘间谍’。但我相信,慢慢地,他会找到甜蜜的平衡点,知道这样的关系是互补、不是对立。

我记得有一期线上讨论‘家是什么’,小褚说蜂窝也是一个家。我很惊讶他对蜂窝的归属感很强。所以,新的一年我们会继续努力做到学有余力,一如既往参与这个无限游戏吧~”

03这次我们报名了两期夏令营,孩子为此有了内驱力

新学期还没开始,被ChatGPT惊艳到的人们都在感受着新技术带来的新体验。教育者们也在活跃地讨论着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会有怎样的变化。而正如亚马逊CEO贝佐斯制定商业战略的反思一样:为什么没有人问,未来10年,什么不会变?或许教育最珍贵的那一部分一直没有变,如果轻易地被人工智能挑战成功了,那也许也不是教育的“真问题”。一直以来,能被快速而清晰地量化、评估的学习和训练被大多数人或主动拥抱或被动接受。而真实的体感是,每次参加完看似“不知道在做什么”的蜂窝营地的孩子,也能肉眼可见的变化很大。

所以,还没等蜂窝出20233年的夏令营计划,几个家长就追着大嘴问选址和营期。我和杨翊妈妈因为在多个群里“不期而遇”,就聊起了蜂窝营地的神奇之处,默契地交流之后,开始互相敦促着“有几期报几期”地成为了蜂窝“铁粉”。我们开玩笑说,孩子这立竿见影的变化,像是被“老中医”大嘴和蜂窝舰长们施过针一样,能有外科手术的“疗效”。精准、快速、安全地帮助孩子突破自己在家里、学校已经被固化了的成长结界。

为什么是两期?

除了孩子的喜欢,老母亲发现蜂窝营地每一次因为选址、参加的舰员、当时情境中交互方式的复杂而微妙的不同,让看似流程和班底不变的营地会有很大的过程性、效果的不同。有家长说:“意外也是在计划之内。”意外又常常让人莫名兴奋、期待。每一个元素互动后涌现出来的即兴的张力、和谐其实都是发现孩子的特点、需求的机会点。

在营地,一个完整的时间段里,高频的互动和持续的观察,让舰长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在解决问题的真实过程中,支撑孩子的某个切片或者是最突出发展瓶颈。孩子每次都觉得无论是痛点、痒点还是爽点都被支持到了。一期营地结束,总是觉得七天不够过瘾。今年冬令营结束,又不断追问大嘴有没有下一期?大嘴“残忍”地告诉他事实:没有,只能等夏令营了。于是,一开始招募我们就报了两期夏令营!“疗程”翻倍,“疗效”可能会1+1大于2?我们很期待:)

这一个暑假可以参加两期蜂窝夏令营,也成了我和孩子的共同目标:上学时踏踏实实学习好,放假时安安心心去蜂窝。这个小目标对孩子来说体感很强,因此明显感觉得到这学期的日常学习的内驱力提高了。

蜂窝营地交付的是什么?

前段时间我在线上共学如何成为一个更好支持儿童发展的照料者和教育3.0。

有一天,又突发奇想尝试描述蜂窝营地的交付方式:

舰长们是辅助孩子发现自己、调整、标记方法和感受、看见和意义化孩子的努力并能安全地超越自己的成就的人。

蜂窝营地交付的是“自我发现、努力卓越、被包容和看见的、活泼泼的孩子”。没有世俗经验者对常规的成功、分数的追求、也没有被轻易评判的压力,孩子能更真实地展现他的社会情感特点和交往方式。

有经验的照料者洞察到孩子的社交情感需求,帮助孩子识别更好的自己的意象,辅助他练习和标记、强化感受和记忆点。这也给了我更多的启发,如何成为孩子发展和成长的“盟友”,而不是“间谍”。

今天孩子围观我给蜂窝写稿子,也激动地出谋献计说“我为什么喜欢蜂窝”?最后一句特别能印证我在文始说的对蜂窝的“直觉”——“虽然舰长们不是家人,但给我很强的安全感”。安全是积极学习和自由互动的重要基础,有了这个起点,学习和生活都开始有了无限的可能?我们一起期待...

蜂窝的夏令营已经开始招募。

天津营期(7月17日-7月23日)*

住址:滨江道步行街 附近(待最终确定)

价格:7800

剩余名额 9人。

香港营期(7月30日-8月5日)

住址:*香港深水埗美荷楼国际青年旅舍

价格:11800

剩余名额:17人。

注:费用不包含往返大交通。香港营地蜂窝可提供深圳罗湖一起过关/机场接送。

扫码购买

扫码咨询

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