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古语要么外语,潮州话有多牛——谈谈潮州话和马来语(印尼语)的双向借词(文/石广生)

潮州某舍有个网红栏目,叫做《潮语写有字》。然而,较起真来,还确实有不少字几乎不能写出来,究其原因,原来是外来语!潮州话要么古语,要么外语。原来这么有文化渊源。

我先讲个亲自经历的故事给你听听,免得你觉得老是讲文字忒没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年,去巴厘岛度假,一家人包了一辆车去看玻璃教堂。孩子说渴,我一边把水杯递给她一边用潮州话说:“你掂掂无食水”(意思是说你老是不喝水,掂掂意思是一直,总是)。此后,我就发现原本一路不停地介绍沿途风光的司机索性缄口不言了。我这才醒悟过来,刚才说“掂掂”两个字的时候,司机有所反应,他以为我嫌他话太多,太吵闹,索性闭嘴不说。因为“掂掂”谐音印尼语的“diam diam”, 意思是“安静”、“别出声”。真是好笑的误会。

潮州话中,有不少外来语借词,大都是华侨“过番”带过来的。有英语、泰语、越南语、马来语(印尼语)甚至菲律宾语……这也造成了我们经常困惑,嘴里的一些潮州话没法写出我们认为应该规范且有出处的汉字来的原因。

潮州话的“掂掂”(音)就是来自印尼马来语的“ diam diam”, 表示安静,不作声。当地有成语说“Diam diam ubi berisi”, 原意是“红薯无声,硕果累累”,形容不声不吭的人,成绩斐然。或者低调的人,家里有矿(有钱)。植入潮州话以后,“diam diam”又延伸为文静的意思。比如我们说“妹仔个人掂掂好惜绝”。意为“小妹妹很文静可爱”。同时,又演变为一直、总是的意思。比如:“孥仔掂掂欲迌,唔好读书“,意思是“小朋友总是想出去玩,不想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粗略归纳一下,潮州话中马来语(印尼语)借词大概有如下这些:

一、动词类

1 Suka ,潮州话读音:舒甲,也有人写成需甲,反正都是译音。suka 本意为喜欢,比如:“青盲擎手电,在人舒甲”(意为:盲人打手电筒,只要他喜欢。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随着语境的变化,在潮州话中更多是用以表达“宁愿、情愿”的意思。

比如说:“你掂掂叫我行这条路,我舒甲行对别块去”。意为“你总是叫我走这条路,我宁愿另辟蹊径”。

“你爱食粿条,我舒甲食做云吞饺”,意思是“你吃粿条,我更喜欢吃馄饨”。

2 tolong (潮语读音:多隆)本意是推,助力的意思,也有帮助,或者在祈使句中用作“请帮助“的意思。潮州老人有时会说:”多隆你行开啦“。表示不耐烦,请人走远点。

又如:”多隆,相护一下“,意为“请搭把手”、“请帮帮忙”。现在的年轻人基本没人说“多隆”了。

3 menengok 发呆发傻,潮语取其后一半,说某人呆呆的,就说ngok ngok。

4 kanak kanak , anak 是小孩的意思,kanak-kanak 意思是孩子气,表示单纯,傻,潮语取其部分,说某人nak nak ,就是说他傻傻,不懂事理。

5 gila 意为疯、痴呆、精神不正常,潮语取其前半部分gi 为“癡”。如:“免理伊,个物个癡个!”(意为:别理他,他这个人是傻子)。

6 kalah 原意为失误、失败、又有失手、掉落的意思,潮州话掉东西就是说“旮落”。如“树顶的橄榄风一下吹就旮落”(树上的橄榄风一吹就掉落下来)。

7 salah 意为错误,潮州俗语巧妙的把两个音节分开,变成sa (沙)和 lah(拉)。比如说:“无沙无拉乞伊骂”(没犯什么错,却被人家骂)。“无沙无拉,二人冤家唠债”(无缘无故,两个人吵起架来)。

8 tidur 意为睡觉,后延伸出性行为。民间潮语就有 “滴剟” 这个说法。已故的潮汕著名民间艺人陈世文讲古,讲到西门庆勾搭潘金莲时就说过:“二人唏唿嘘述,收了就落去滴剟”(两人勾勾搭搭,就宽衣解带,行尽云雨之事)。潮州民间也有粗话云:“相肏喋剟,大卵火述(shoot)”。儿童不宜,此处略去三百二十一个字。

9 mata 潮语直接译音为“玛淡”,表示“逮捕”、“抓起来”、“拘留”的意思。其实,mata这个词在马来(印尼)语中的原意是“眼睛”,属于名词。mata-mata 本应该是眼睛的复数,表示很多眼睛,但却演变为“盯梢者、密探、便衣”等意。所以潮汕华侨把被人盯梢最后被抓起来的事说成“乞人玛淡”,又原来的名词变为动词。

10 cium 接吻、亲吻。潮州话说“个孥仔生来过趣味,是是甲伊cium一下”,意思为:“这小孩长得很可爱,赶紧亲他一下”。又如民间说书人:“二人一见倾心,诐久徙相cium”( 两个人一见钟情,谈着谈着就么么哒接吻了)。

11 diam diam :潮语音为“掂掂”。由形容词安静变为动词:保持安静。

二、名词类

1 sate,直接译音:“沙茶”(潮州话),或者“沙嗲”(普通话)。沙茶原意是指烤肉,烤串,因其酱料(花生、芝麻、海鲜、肉、蒜末、香料、糖、酱油等混合而成)很香,适合做干捞面、干捞粿条,炒牛肉芥蓝,蘸牛肉丸,故潮汕华侨将其引进到家乡。后来,人们在口头语中索性把沙茶酱的酱字去掉,直接叫沙茶。

2 kari,直接音译“咖喱”。一种调味香料。

3 kaki 意为“脚”,潮语半音译半意译,叫做“脚砌”,但移入潮语之后,一律专用在动物身上,特别是带蹄子的动物,如猪蹄、猪脚叫“猪脚砌”。潮语中,没有人称人类的脚为“脚砌”,除非是骂人。

4 lima kaki:五脚砌 ,lima 为“五”,kaki (译音:脚砌)为脚,实际是英语“foot”、复数为“feet”,既是脚的意思,又是英尺的意思。东南亚的临街商铺,按照英制要求,必须留出五英尺的走廊,走廊方便行人避雨和防嗮。英语叫five feet way, 广州话叫“骑楼”,以前的广州中山路,基本保持着这种建筑风格。

5 ayan:阿铅(铁线、铁丝)。

6 roti:罗滴(面上点缀着糖尖的小饼干)

7 kentang:潮州话叫“干筒”,就是土豆、马铃薯。又因为马来印尼一代曾为荷兰殖民地(荷属东印度公司),所以潮语又叫荷兰薯。豌豆也称荷兰豆,而水泥却被潮人称为“红毛灰”,大概是因为荷兰人的头发多为褐红色罢了。

8 tongkat :潮人直接音译为“动角 ”,意为手杖、文明棍。有人翻译成拐杖,其实不准确,伤兵拄在腋下的那种拐杖,是不能称为“动角”的。

9 rambutan:红毛丹,rambut 意为头发,tan 直接音译为丹。因为水果外观为红色,加上南洋为荷兰殖民地,荷兰人头发多为褐红色,故称“红毛丹”。

10 lemken:林檎(音译),一种热带水果。

11 kacang tanah: 花生,潮州意译为“地豆”。马来语(印尼语)习惯于定语后置,kacang 为“豆”,tanah 为“土、土地”。所以花生在潮语中被意译称为“地豆”。据资料记载,花生应该是在公元1530年(明朝)传入我国的,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引发了欧洲人对这块所谓“新大陆”的注意。在美洲成功殖民后,16世纪后期西班牙人进而在南亚的菲律宾建立殖民地,一些美洲农作物开始传入菲律宾,再由菲律宾传到南洋各地,并进一步传到中国。

12 bau ,原意是味道,后延伸为发味、发馊、发臭的意思。潮州老华侨直接挪用其发音为“卯羽”。有些有南洋华侨关系的老人还偶尔说到,但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人说了。

13 sari 潮语直接音译为“沙篱”,一种镀锌的薄铁片。

14 duit 【镭】[1ui1]:本义为荷兰小铜板,后来泛指钱,比“钱”常用。如“衫袋无镭”(口袋没钱)、“赚无镭”(挣不到钱)。

15 kecoa : 曱甴(蟑螂)。

16 Kopi: 龟啤(咖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化的交流总是相向而行的,那么语言的借词也是双向的。马来语(印尼语)中的潮州话借词也不少。比如:

一、食物、生活用品类:

1 茶:teh。

2 粿:kue ( 点心、糕点)

3 面(面条):mi

4 肉(月):bak (闽南、潮州老一辈有时将肉读为月【bʌk】。古时我国西北游牧民族大月氏,很多人以讹传讹,把中间的月字读成月亮的月【yue】,其实就应该读成大【bʌk】支)。

5 肉面:bakmi

6 肉丸:bakso(闽南语:肉挲)

7 肉粽:bakcang

8 肉饼:bakpia

9 肉包:bakpau, 或 bakpao

10 春饼:lumpia

11 麦方:bepang(用麦子和糖压出来的甜食)

12 米粉:bihun

13 豆芽:tage

14 豆腐:tahu

15 韭菜:Lucia

16 荔枝:leci

17 青草(凉水):cincao

18 瓜子:kuaci

19 茶壶:tehkoh

20 红泥火炭炉:anglo (红炉)

21 算盘:sempoa

22 膏药:goyok

23 金:Jim

24 玉: giok

25 盒:hap

26 面布:bimpo(洗脸用的毛巾)

27 舢板:sampan, 船仔:cunya (小船 )

二、称谓类

28 奶奶:nenek

29 父亲:ayah (阿爷,中国古代尤其魏晋唐都有将父亲叫阿爷的做法,有《木兰辞》为证:“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至今我国北方称父子俩,仍然有爷俩之说)。

30 母亲:ibu (伊母)

31 阿伯:apek, pak

32 阿姐:acid

33 阿哥:akeo

34 哥哥:kakak

35 阿弟:adik

36 娘仔:nyonya

37 妗 engkim

38 哥:engko(h)

39 嫂子:engso

40 陶家(老板,财主):taoke(潮语“陶家”一词要追溯到春秋战国,越国名相范蠡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后,预感到越王将有诛杀忠臣良将之念,遂功成身退,携西施隐于江湖,化名陶朱(人称陶朱公)到处游荡经商,终成豪富,所以有“五湖寄迹陶公业,四海交游晏子风”之诗句。相对于儒家、墨家、道家、兵家,人们遂将生意人、老板称为“陶家”。有不少人写成“头家”,那是因为不了解这段掌故)。

41 华侨:huakio

三、地名、场所类:

42 中国:Tiongkok

43 中华:Tionghua

44 唐山:Tongsan

45 公司:gongs

46 栏杆:lankan

47 楼顶:loteng

48 公馆:kongkoan

四、行为类

49 成交:Cengkau

50 结婚( 交寅):kahwin

51 无情:boceng

52 插镭:calui ( 插,特指用铲子或者簸箕铲取粒装的物件。镭,指铜币。故插镭是指巧取豪夺、贪污受贿。比如潮州老人批评年轻人浪费钱,就会说:“你个插着啊是抔着?使钱一回照枭横?” 抔,原意是两手合捧取。枭横,意为狠。此句的意思是:你究竟是发了什么横财,花钱这么大手大脚的?)

53 功夫(武术):gungfu

54 拳头(特指拳术):kuntau。打拳:main kuntau

五、风俗节日类

55 红包:angpau

56 恭喜发财:kiongheefacai

57 元宵节:capgomeh(十五夜,元宵节)

58 清明节:Cengbeng(清明)

59 端午节:Pecun(谐音:泊船)

60 农历:imleh (阴历)

还有其他一些借词,未能尽收此文。至于其他外语,如英语、法语、泰语、他加禄、柬语、辛伽罗语乃至阿拉伯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双向的借词。余侯收录整理,以飨读者。

写到这里,也许有朋友会问,咱又不搞语言学研究,花时间和心机写这样的文章有何意义?呵呵,当然有了,我是想让您知道,潮州话要么古汉语,要么是外语,既古典,又新潮,既传统,又开放。自古以来潮州人在“海上丝路”上,不仅活跃了各地的贸易和经济,还用语言留下了多少的文化印记,带动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双向发展。记不清是哪位学者说过:“潮州放在中国的范围显得渺小,若是放到全球范围的语境,就会变得很强大”。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