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恩将仇报成了贾雨村的习惯

《红楼梦》里,贾雨村一直是人们唾弃的对象,唾弃的理由很简单:忘恩负义,落井下石。证据一,在“乱判葫芦案”中,他一屁股坐在贾家的立场上,伤害了他曾经的恩人甄士隐的女儿英莲;证据二,在“贾府被抄案”中,他又一屁股坐在皇家的立场上,落井下石,伤害了贾府

(右为贾雨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右为贾雨村)

在贾雨村的两次背叛中,最让人诟病的当然是后者,因为贾家对贾雨村的帮助真是太大了。贾雨村本是个被撤掉官职的落魄文人,是贾政帮他重入官场并且当上了应天知府,后来他又因贾府的关系升至二品的兵部尚书。这么大的一场富贵,虽有他本人的能耐,但终归要踩着贾府这把云梯才能上去。

所以,贾雨村本该对贾府感恩戴德,知恩图报,在贾府有难时,他应该挺身而出,排除万难,救贾府于危难中。不是吗?

可我们在新版《红楼梦》里看到的结果却是:贾雨村居然带着忠顺王爷到贾府抄家了,抄这个他非常熟悉的、赐予他莫大恩惠的家。贾雨村与忠顺王爷带来的士兵将贾赦、贾政、贾琏、王夫人、王熙凤等众多贾府要犯拿下,用沉重的枷锁锁住这些平时养尊处优的老爷、夫人的脖子,让他们跪在冰冷的地上,又叫士兵将府内金银细软全数搜出,将众多瓷器、陶器、箱子砸了个稀巴烂……

这是典型的落井下石!贾雨村的人品是不是太坏了?

然而我要说,贾雨村落井下石与他的品德无关,与明清时期“黑漆漆伸手不见五指”的政治生态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明朝的官场哲学熏黑了贾雨村

《红楼梦》所描写的场景多与明朝、清朝相关,作者曹雪芹又是清朝人,所以明清时期的社会形态就是《红楼梦》最为恰当的社会背景。

我们先来看看明朝嘉靖年间内阁官员徐阶的一段往事:

徐阶与严嵩都是嘉靖时期内阁重臣,两人互相不对付,严嵩想害徐阶,苦于一直找不到机会。后来严嵩发现嘉靖皇帝想杀平虏大将军仇鸾,而徐阶与仇鸾私交深厚,严嵩大喜过望,立即搜集不利于仇鸾的证据,准备借嘉靖之手将仇鸾和徐阶一起干掉。

然而严嵩还没有将罪证呈给嘉靖呢,徐阶却抢先一步,提前向嘉靖皇帝告发了好友仇鸾,一招破除了严嵩的“一石二鸟”之法。嘉靖皇帝由此褒奖了徐阶,逼死了仇鸾。

“仇鸾事件”中的徐阶,与“贾府抄家案”中的贾雨村何其相似!徐阶了解到好友仇鸾即将要被严嵩打倒,不仅没有出手相救,反而在背后踹了一脚。结果是,好友死了,自己保全了。而徐阶对于自己这种忘恩负义的做法并不自责,因为从结果来看,仇鸾无论如何都难逃一死,是皇帝要他死,不管严嵩告发还是徐阶告发,结果都一样。但有一个区别,严嵩告发,一石二鸟;徐阶告发,只死一人。徐阶还是赚了。

这便是明朝的官场哲学,血腥的、背离人性的官场哲学。

(徐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阶)

《明史》载,张居正曾经对这种官场哲学非常愤怒,找他的老师徐阶责问,徐阶反问他,他这件事做得到底是蠢还是聪明?

公元1553年,严嵩又制造了著名的“杨继盛案”,杨继盛是徐阶极为看重的学生,可是徐阶知道救不了他,便不为学生求情。张居正找到徐阶,让他去求情,徐阶拒绝,最后张居正也没去。他也逐渐变成了自己讨厌的老奸巨猾的样子。

(张居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居正)

3、理解贾雨村,换种视角看贾雨村

依照明朝的官场哲学,再来看贾雨村的落井下石,就想得通了。就算贾雨村想救贾府,他救得了吗?要抄贾家的是皇帝,谁能阻止,谁敢阻止,这是大前提,是铁一般冰冷的现实。在此现实条件之下,贾雨村只能打消报恩的念头,而且,他不仅要打消报恩的念头,还要主动告发贾家,因为他与贾家关系太密切了,是抱着贾家这颗大树往上爬到高层的,在皇帝眼里,他也是贾府同党,要受株连的。

贾雨村肯定是探知皇帝要动贾府,才在事发前主动告发了贾府。这个动作与徐阶抢先告发仇鸾一样,是划清界限,表明立场,是站队。要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救自己,这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是理性思考后的结果。如果感情用事,知恩投报,在皇帝面前替贾家求情,那贾雨村便是自寻死路。试问,自己都死了,还能保护别人吗?只有先保住自己,才能保护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对于贾雨村与贾家,我们需要换个视角来看。一是以百姓视角看贾家与贾雨村。贾家生活一贯奢侈腐化,薛宝钗个人请客,搞了个小型螃蟹宴,居然花费20多两白银,吃掉了普通百姓一年的收入。贾府中人嚣张跋扈,草菅人命,王熙凤害死尤二姐、贾瑞,为3000两银子迫使一对青年男女自缢、跳河,贾珍逼死瑞珠,王夫人逼死金钏……如此为富不仁、为官不正之家族,在百姓眼里早就该倒了,贾雨村告发他们难道不好吗?有什么值得可怜与同情的!

(王熙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熙凤)

二是以曹雪芹的视角来看贾雨村。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为了批判封建制度的腐朽,不是为了批判贾雨村这个人。也就是说,贾雨村的“黑”不是天生的,是在明朝肮脏的官场环境中熏黑的,最应该谴责的不是贾雨村,而是封建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