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真的太难了!”

这是多少母亲的共同心声?

朋友圈里有这样一位“卷妈达人”,她白天要工作赚钱,回家还得给孩子陪读、陪学、陪练,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从物质到精神上给孩子全方位满足。

每次点开她的朋友圈一看,瞬间感觉自己就是渣渣,连她的万分之一都做不到。

可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有这样一位完美妈妈,孩子依旧不知足,妈妈对孩子越上心,小孩反而越叛逆,对妈妈越仇视。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一位教育专家说的话:不必成为100分的完美妈妈,60分就已经足够。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妈妈越完美,孩子越焦虑

“妈妈”这个词汇,被人们赋予了重大的意义。

每次听到别人描述母亲,都会用“无所不能”、“超人”、“为母则刚”等形容词。

电视剧《请回答1988》中有句台词:“上帝不能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被不少人引用,拿来形容母亲,认为这句话是对母亲至高无上的赞美。

殊不知,大家给母亲捧得越高,意味着她们越要承受着更强的压力。身为母亲,你就得做到完美,不能失误。母亲要为孩子牺牲奉献,这是你们的职责。

然而,人无完人,越是完美的100分妈妈,其实孩子越容易焦虑。

首先,对自己要求越高的妈妈,她们在教育孩子时,越容易焦虑、恐慌、沮丧,而这些负面情绪都将投射在孩子身上,导致小孩也觉得,自己要是不能满足妈妈的期待,这辈子就完了。

这就会形成恶性的循环,导致母亲痛苦,孩子也变得不堪重负,经常自我否定、自我怀疑,遇上一点压力就想要退缩。

其次,母亲的过度保护和关心,会导致孩子成长在一个“无菌环境”之中,他们从小没有接触到外面复杂的社会,自然也不懂得如何生存,这对孩子的成长其实很不利。

进入到社会后,无所适从的他们,常常会出现生存焦虑,自理能力有限,不知道如何保护好自己,又不懂得人情世故,在人际关系中屡屡碰壁。

由此可见,有时候妈妈做得太完美,把子女保护得过好,未必就是好事。

这种类型的妈妈,养出来的孩子更优秀

心理学大师温尼科特在《父母——婴儿关系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good enough mother——刚刚好的母亲”的概念。

在他看来,妈妈并不需要足够完美,做到60分就足够。尤其是在孩子婴幼儿时期,需要母亲全方面呵护的时候,表现得够好(good模式),给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培养其依恋关系。

等到孩子成长,需要发展出自主人格的时候,妈妈就要学会放手,只要做到enough模式就足够,减少对自我的要求,对孩子的关注,相信孩子们有应付困难和挫折的能力,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如果孩子长大以后,妈妈依旧想维持good模式,那么多半会伴随着一定的掌控欲,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成长,结果导致小孩失去了自我发展的空间,扼杀其个体性发育,他们未来很容易变得平庸。

研究发现,孩子七岁以后,越是偷懒的妈妈,养出来的孩子独立又有担当,未来想不优秀都难。

而这一理论,想必也能抚平妈妈们的焦虑,让她们在养育子女时,能够更加坦然、淡定。

用恨来代替爱,用失败去预设孩子的未来

不过现实生活中,可能有不少母亲心里清楚不能如此,但依旧忍不住关心小孩,生怕子女受一点伤,如果你们也有这种心理,那么记住一件事:用恨来代替爱,用失败去预设孩子的未来。

温尼科特就说过:“我建议,在孩子仇视母亲之前母亲先去仇视孩子;而且在孩子知道母亲仇视自己之前就去仇视孩子。”

这一观点可能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也会引起不少人的争议,但其实理性地去剖析这句话的意境,还是颇有道理的。

我们仔细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是不是都有过仇视自己父母的经历,而越是那段仇视的经历,越让我们完成自我独立,变成更好的大人。

例如,小时候我们都会羡慕别人家的父母放任自家孩子玩乐、给孩子们包办好一切,而自己小小年纪就要在家做家务、周末还要被关在房间写作业。

可长大后去看能发现,我们怨恨父母的点,恰好成为了帮助我们快速长大的营养剂,父母的狠心,逼着我们学会了独立生活,学会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做一个有责任和担当的大人。

所以父母不妨尝试这种教育逻辑,当孩子慢慢成长以后,你们不必总想着成为子女心目中的道德标兵,成为他们口中的完美母亲。

要做好孩子可能会恨自己,我和孩子的未来都可能会失败的预设,放下那些完美枷锁,你反而更容易跳脱出困境,让自己和孩子都过得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