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李坑比做一幅画,他没有泼墨的气派,但他有工笔的细致。来到李坑感到的就是一种细致。小桥流水一听就是主打水的招牌,同周庄相比他也真就是小桥流水。小河从李坑村中流过,几乎所有的人家依河而居,在河里洗洗涮涮杀鸡剖鱼。村里只有河的一边有那种石板路,没有路的一边只能靠小桥连通村里的小路,所以在小河的另一侧生活的人家出门就上桥,天天要从小桥上走过。河上的小桥也就多了起来,住家有二百多户,小桥也架有几十座。而且大都是那种简易的小桥,或是几棵原木一扎或是几棵毛竹一捆,就成了一座桥。别小看了那些不起眼的小桥,有很多是有些年头的了。真正石头的小桥并不多见,到也有一座名桥。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该村进士李侃升为“中书舍人”时,特用大青石做了座桥名叫“中书桥”。它是县里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中书桥虽年岁老,但是因桥长不过四米,宽也仅是二米五,因而也只能算小桥一座。村里的木桥砖桥石桥都有,最近年来用混凝土建的小桥也多了起来。
李坑主要是看水,虽说村里一千年来出了不少的官和商人,真正规模大一些的老房子并不多见;同时村里的文人留在世上二十多部著作,可是名人也算不上知名人士。到是有二位还称的上是李坑的人物:一个是南宋的武状元李知诚,另一个是铜禄弟的主人。李坑人李知诚是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赵构的养子宋甚(音)当上皇帝后,文科武举,可是这么的大的一件事,找遍地方县志确没有他的名子,与李知诚有关联的一星半点的事也没有!是疏忽还是假冒我不得而知,顾且就算他有吧。到是李知诚家里的那株紫薇实实在在的开了一千多年。这株紫薇历经沧桑只剩半边枝干宽一尺厚二寸,虬曲古枝伸向院里的池溏。更奇的是你轻轻的摩娑这薄薄的树干,树上的花竟象怕痒一样不停的抖动,而树不动枝不摇,真是越老越奇风情万种。铜禄弟是商人的房子建有三百五十多年了,铜禄弟是清代建的老房子,和别处的老房子大同小异没有什么让人称奇的地方,让人惊讶的是他的老祖宗居然没有象其它徽商一样从事官盐木业典当茶叶等行当,而是把绿茵茵的铜锈刮下来做药材做颜料去卖,这应该算上是从事化工生意的的商人了。
当你游玩一圈要走出李坑时,会发现这里只有撑篙的而没有摇橹的,这里的水并不深,船在这里会搁浅的。小河落差很大,为了保持竹伐行走,每隔一段就要筑一坝保持水位。你从村口乘竹筏是走不到村里的只能是中途换乘另一竹筏。小河的水也不是总是那么浅,当有大雨的时候那时的小河可不是浅吟底唱了。平时小河是基本不流动的,村里的人在河里洗洗涮涮,河水发黑了如果长时不下雨,那河水会变臭的。到是每一次大雨过后使河水净化了许多。河水清给人是美的感觉,河水浊会让人不舒服,会有很脏的感觉。村容仍是自然状态下的,二百户人家几乎都住在老房子里,显得很凌乱。
同是以水做文章的,这使我想起了周庄,那里的河水是清清的,游人沿二岸有石板路随意走动。你坐在船上,身穿扎染的青花大襟衣服、头项方巾的大妈一边摇橹一边唱着乡里小调。虽说那些小调都是一个调子一个内容,象是培训班里学出来的,但仍能让你感受到江南的那种柔顺、那种静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