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将尽》是戴安娜·阿西尔的代表作,该书记录她步入老年的种种变化说起,夹杂着对自己过去人生的回忆,她大方回忆自己的几段情史,坦承自己对错失母亲身份的淡然,诚实面对老年的痛楚,但也仍满怀热情地谈起在园艺、绘画、读书、写作等过程中收获到的新鲜体验。

总体而言,阿西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女性样本,让我们看到一个普通的知识女性,是如何在与世界的周旋中保存独立的自我,并最终坦然面对衰老与人生终点。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本书经典摘录:

1、对我来说,这种态度纯粹就是傻。因为我们非常清楚生命是依照生物规律而不是个体规律运作的,个体出生、长大、生儿育女、调零死亡让位给后来者。不管人类做着怎样的白日梦,也无法幸免这样的命运。当然,我们想要尽力延长调零过程,以至于有时候调零甚至比成长所经历的时间还长,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会遭遇什么,如何能尽力过好这一调零的时光,确实值得深思。现在有这么多关于保持青春的书,还有更多有关生儿育女详尽的、实验性的经验分享,但有关调零的记录却不多见。而我,正行走在这一凋零的路程当中,我的神经刚刚经历了小狗事件和树蕨事件,倍感痛楚,于是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不来记录?”因此,我写了这本书。

2、性事已经从我生活中消退,这件事情在我的一生中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尽管未必总是快乐的,却一直处于我生命的中心位置。

3、妻子对丈夫必须绝对忠实,这一信念有着深刻的、盘根错节的古老起源。不仅因为男人需要确认自己真是孩子他爹,在更深入、更黑暗的内核中,还有一种男人占有女人,上帝是为了让“他”方便才创造了“她”的含义在其中。很难想象这种观念会完全根除,只要想想伊斯兰的男权就能明白这一点!而女人吵吵嚷嚷、万分焦虑地想要丈夫对她忠诚,也是缘于同样原始而古老的根源,就是她必须以此证明自己的生存价值。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当保罗选择和别的女人结婚时,我完全被击倒了。但是,理解一件事并不完全意味着愿意去实施,唉,在我们深入骨髓的、最基本的彼此需求基础上,男人和女人真的需要给性这特殊的、靠不住的因素这么重的分量吗?

4、性从我的生命里逐渐退潮,带来另一重大影响,就是我发现其他事情变得越来越有意思。相较于年轻男性,性湮没年轻女性个性的情况更甚,因为性对她们的消耗远多于男性。我曾竭力去相信性对不同性别影响的差异主要是源于社会影响,但最后我无法相信这种解释。社会影响仅仅强调了这种差异,其核心还是基于生物学中不同性别的功能。从身体角度来看,男人实施了性行为后转身就走,似乎没什么问题;但女人却不同,每次性行为都蕴含改变她一生命运的潜力。他只是简单地激活了生命体;她却必须以自己的身体来构建、孕育这个生命,不管自己喜欢与否,她已经和这个生命绑在了一起。如果你反驳说现在有避孕药了,女人的这种责任已经可以避免,这种反驳没有意义。是的,我不否认现代女人确实能防范怀孕,但这是通过化学猛药干预了身体的自然法则。上天精心设计为孕育后代而存在的女人,要经过多少代的努力,才能从身体的天命所带来的精神桎梏中解脱?不管吞一个小药片多么简单,都一样,女性甚至可能永远都达不到精神的自由境界。人的个性到底多少由化学成分决定,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化学成分肯定会起一定作用,正因为如此,在身体活跃的高峰时节,女人的自我常常泯灭于性活动之中,很多人到了中年以后才慢慢找到性以外的自我存在,有些人永远都找不到。我很久前就开始思考有关自我的问题,思考未能结婚、没有孩子对我产生的影响,但这种反思的清晰程度,与我在性欲完全衰退的反思相比,就差远了。我的无神论信仰也是如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信仰变得越来越坚定。

5、所谓信仰,就是一个人决定相信他未必有理由相信的东西,并期望通过这一决定使信仰发生,继而内心得到安慰。这对我来说,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当人们形成有关上帝、造物、永恒这些观念时,我不能感觉到任何东西,但我确定他们并不比一只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做出的解释更合理,因为这些全都超出了他们所能理解的界限。考虑到宇宙会不断延续下去,不管我们相信什么,宇宙从来都是这个样子,也终将延续下去,而这,就是我们存在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说人类渺小有什么无趣甚至可怕的呢?

6、我们的生命,这一纯粹的事实,其自身难道不也是无比神秘和令人激动的吗?我们迫切地需要让它井然有序,将其残酷的一面降到最低,让其美丽的一面展现完满,这已经够有说服力了,不需要看成是上帝赋予我们的职责吧?

7、当今的西方世界,生来不信神和信神的人或许一样多,大家都生活在信神的人所制定的社会规则中。而无论在世界何地,人们总会将权力想象成他们能据此寻找方向或能控制他们行为的东西。这种机制在建立之初当然是必要的,而我们这些无神论者,生活在有神论人们所建造的社会结构中,无论我们怎么批评它或感觉到愤愤不平,依然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任何诚实的无神论者都会承认,只要这个社会还由那些较明智的信神的人掌管,就还不错。

8、我觉得在读者的意识深处,或随着他对文字内容的回应,所汲取的应该正好是自己需要、同时文字也正好能满足这一需要的部分吧。

9、我十多岁时曾非常奢侈地沉醉于一本浪漫小说之中,感觉就像浸在暖暖的浴缸里,每次多读几页都会觉得受不了。但即便如此,我从没觉得真实生活里的人会和小说里的男女主角一样行为、装扮。读书于我,只是为了品尝性的感觉,放纵自己处于想象的自慰活动中,因为那时的我内心充满了情欲,但当时社会并不允许小小年纪的我做爱。我或许是幸运的,因为我有大量文字精良的书籍相伴,这些浪漫小说并没有把我变成一个浪漫情人,仅仅给了我想要的“嗯,嗯”的感觉罢了,对其中包含的多愁善感,我完全不信,就像孩子不会相信小白兔真穿蓝色大衣一般。其实对于“圣三位一体”,我也一样只是当作故事来看待,第一次遇到这个宗教观念,我刚读够了动物故事,还没开始如饥似渴地从浪漫故事中挖掘情色意味,正好处于对真实生活感兴趣的开端。

10、讨论晚年时,往往会令人很踌躇,因为既不想让别人也不想让自己太消沉,因此会倾向于关注晚年生活更令人愉快的侧面,比如谈谈“死亡”这个词,说说不断来访的年轻人,发现新的兴趣爱好等等。但我必须承认,自己晚年生活相当大的一个部分,是为年纪比我大,或就算不比我大,但已衰老的人做点什么事,或更糟的情况是,想做却无法做什么事。人不是按相同的速度变老的,因此最终大部分人都必须照顾别人,或被别人照顾,相对而言人们会更喜欢后者吧,但就算这是相对较好的选项,其实也远不是乐观的选项,我原来并不理解这一点,大概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吧。当然这也可能只是我自己的反应,世界上确实有很多无私的人,照顾别人对他们来说非常自然。但我只能为我的同类说话,对我们来说,这确实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