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时,八旗、绿营主力被击败。湘军应运而生,成为了那一时期的清军主角。湘军最鼎盛时,总兵力约为12万,如果再加上从湘军里衍生出来的楚军、淮军。广义上的湘军总兵力多达20多万。那么湘军又是如何盛极而衰,并逐渐沦为配角的呢?今天,小边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其中的细节。
1864年,太平天国的天京被攻破,败局已定。湘军的势力达到了极盛。然而,盛极而衰,月满则亏。湘军就很快就踏上了配角之路。
公元1864年,曾国荃所部“吉”字营5万余湘军首当其冲,全部被裁撤,湘军实力大损。
1865年,僧格林沁率领的蒙古骑兵被捻军全歼,京师震动。清朝丧失了最后一支可信赖的精锐之师,不得不调曾国藩的湘军北上平捻。
然而,此时曾国藩能够直接控制的湘军只剩下8000人马。而且,这16营湘军中,有15营不愿意北上参战,已经丧失了锐气。鲍超率领的霆军又在江西忙着剿灭太平军余部,一时无法参战。曾国藩只好再裁撤7500人。仅仅带500人北上平捻,好在还有刘松山率领老湘营6000人追随。曾国藩又再湖南新招募2500湘勇,勉强凑齐9000湘军。但是此时的捻军已经拥兵10余万,曾国藩兵力不足,不得不调2.2万淮军帮助剿捻。
捻军以骑兵为主,来去如风,忽聚忽分。这种战法和太平军战法完全不同。湘军“结营寨,打呆仗”的战法对捻军完全失效。再加上此次剿捻主力军是淮军,曾国藩根本指挥不动。淮军虽然出自湘军,但是湘军“兵为将有”的基因遗传给了淮军,此时的淮军只听李鸿章的。曾国藩虽为剿捻统帅,却改变不了湘军成为配角的不利局面。1866年7月,曾国藩因围剿不利被撤销钦差大臣一职,由李鸿章接任。曾国藩被降为两江总督。
1866年9月,东西捻军遥相呼应,成为清政府的心腹大患。此刻,鲍超的霆军刚刚在广东平定太平军王海洋部。清政府遂急调鲍超的霆军16000人北上剿捻。霆军虽然是湘军精锐,但并不是曾国藩的嫡系。更何况,霆军的加入并没有改变湘军的劣势地位。此时的湘军总兵力也才25000人,而淮军达到了70000余人。更重要的是,此时的统帅是李鸿章。
1867年2月18日,清军和捻军在伊隆河展开激战。淮军悍将刘铭传贪功心切,提前发动进攻,差点全军覆没。千钧一发之际,湘军名将鲍超率领霆军来援,一举扭转战局。事后,鲍超大肆讥讽刘铭传,刘铭传遂上书诬告鲍超贻误战机。至此,鲍超和刘铭传两人的私人恩怨上升到了湘淮两系之间的恩怨。
刘铭传是李鸿章的心腹爱将,李鸿章当然会偏袒刘铭传,以至于朝廷打算杀掉鲍超加以惩治。所幸,曾国藩帮助鲍超澄清事实,鲍超才幸免于难。但是,经此一事,鲍超愤而离去。霆军原本就是鲍超一手创建。鲍超离开后,再也没人能够控制这支虎狼之师。再加上,霆军有过造反的前科,军纪较差。清政府遂裁撤霆军大部,余部被淮军、楚军吸收。湘军势力进一步萎缩,在配角的路上越走越远。
1868年,捻军被彻底消灭。曾国藩把刘松山率领的老湘营送给左宗棠。至此,曾国藩手下再无一营湘军。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去世。没有灵魂人物的湘军彻底沦为配角,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