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罕见同时下场打假,打的还是同一家公司?
“假央企”国恒基业,成立还不到一周时间,啥都还没蹭着就被联手“扼杀”。
先是4月8日晚间,央企“中核汇能”接连通过其官网、微信公众号发布严正声明,称一家名为“国恒基业控股集团”的公司,假冒自己的下属子公司,并可能存在不法商业活动。
仅仅过了一晚,另一家央企“国调基金”也发了一条类似的打假公告,而主角同样是国恒基业控股集团。
要知道,无论是中核汇能还是国调基金,来头可都不小:
前者是中国核电的控股子公司,再往上便是中核集团;而后者背后更是站着诚通集团、建信投资、招商金葵、中国兵器、中国石化、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移动、中国交建等10家央企、国企。
所以能让两家央企几乎同时下场打假,这个“国恒基业控股集团”究竟什么来头?
资料显示,国恒基业成立于今年的1月30日,注册时公司的全称还是“北京国恒基业控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6000万元,但实缴为0。
另外,该公司所属行业为“商业服务业”,但具体来看可以说是“什么都做”。这些其实已经很符合“皮包公司”的特征。
其实如果只是以上这些,还不足以让国恒基业惹上麻烦。
4月4日,这家公司发起了一次工商变更,企业名字变成了文章开头提到的“国恒基业控股集团”,关键在于股东的变化:
原股东北京国恒基业企业管理有限公司退出,新增股东可不得了,足足六家央企分别持股16.67%,除了前文提到的“中核汇能”和“国调基金”,还包括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国家能源投资集团、中国华油集团和中国农发重点建设基金。
虽然后四家央企目前还没有给出打假回应,但已经可以宣判国恒基业的死刑了。
那么国恒基业背后实控人究竟有何来头,又意欲何为呢?
公开信息显示,国恒基业变更股东前,法定代表人为王文号,变更后成了现在的张奔,而王文号则成了原股东北京国恒基业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
通过北京国恒基业往上追溯,单一股东为“北京企源”,最终实控人为张茁源。
进一步的信息显示,张茁源名下关联企业共有9家,可能是由于国恒基业成立时间较短,还未发现这些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往来。
但并非所有的假央企都能在未造成危害前,如此迅速被抓现行。事实上,假央企、伪国企的出现已非个案。
中铁中基集团就是典型中的典型:打着“中铁”的名号,在短短4年时间里,利用“伪私募产品”非法集资近80亿元,造成1400余名投资者实际损失38.22亿元!
就在去年的12月,这家“围猎”高净值人群的“假央企”,被处罚金1亿元,主要责任人孟晨、岑鹏被判处无期徒刑!
那么这家“中字头”的集团是如何瞒过众人的眼睛,逍遥法外了5年之久?
中铁中基集团成立于2015年,注册地址在天津自贸区,旗下有一系列以“中铁中基”命名的子公司。
集团的股权结构层层叠叠,十分复杂,该集团的实控人曾在短短4个月内发生了三次变更:2019年5月是一家名为“中国城投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企业,到9月则变成了“冶金人才资源开发中心”,很快又变为“农村教育发展中心”。
而这些公司,如今已经被金融市场公认为央企背景造假!
为了能骗过市场与监管的眼睛,这些“假央企”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固定的“生产”流程。
首先,他们会选择一家成立年代十分久远的非主流事业单位作为挂靠方,通常会是建筑或基建行业,因为这些行业的央企比较特别,存在私人承包下属子公司,这样更容易通过挂靠对外宣称自己的国资背景。
有了第一步的基础,便能进行后续眼花缭乱的操作:
以事业单位名义注册一家集团公司,名下再设立投资管理公司,再以投资管理公司的名义去香港设立“中字头”集团,上述动作完成后,以香港“中字头”再回大陆注册“中字头”。最终,以大陆中字头的名义去融资。
就是这样利用大陆与香港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陆难以掌握香港企业的股权结构),来回套壳,最终形成一件件华丽的“外衣”。
有了央企的背景后,接下来便好办多了,中铁中基集团只需要自导自演,设立几个关键的角色:
首先是私募基金管理人——檀实资本、洲实资本、云集投资;其次是基金的投资对象——中汇祥达、京北新能源等;最后是担保方——中铁中基供应链集团。
一切就绪后,孟晨、岑鹏等人便指使下属员工,通过伪造财务数据、贸易合同等方式,设计多达39只私募基金产品,再以“央企背景”为担保销售出去。
通过这种方式,孟晨、岑鹏等人一共非法募集资金78.81亿余元,这些资金最终都流向了中铁中基集团及关联账户,用于兑付前期投资者本息、随意投资和个人挥霍。
细思极恐的是,监管尚且被蒙蔽了4年之久,那投资者又该如何“避雷”?
让投资者去识别层层叠叠的股权结构,显然并不现实,但我们似乎也可以总结出一条鉴别“假央企”的思路:
我们只需要知道,“真”央企是十分爱惜“羽毛”的,他们融资的首选只能是银行一类资金成本较低的持牌金融机构。
而如果一家央企子公司频频出现在P2P、私募、资管产品中,那么这家子公司是“假央企”的可能性就非常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