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这个大家族能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划时代的烙印,那时因为它们有自己的本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铜器”这个名字,准确来说是我们后人给取的。刚被铸造出来时,铜器可不是又黑又绿的模样,相反的,它们浑身金灿灿,非常亮眼。于是,古人把它们叫作“金”或者“吉金”。

而因为铜器后来在地下沉睡了千年,铜和土壤中的水等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表面生成了一层厚厚的青绿色铜锈,才被叫成了“青铜器”。

所以,周代贵族饭桌上的真实情况,不是摆了一桌子的破铜绿锈,而是满桌子、满屋子的金色餐具,整个大殿上都是金光闪闪的,展示着周朝的最强排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铜的出现是个意外,但把青铜铸造成器物却是个有意而为的大工程。

经过备料、洗泥、制模、夯范、雕刻花纹,还有制芯、焙烧、合范、浇铸、打磨修整等一系列工序,一个青铜器才算基本完成。乍一看除了工序多点,这青铜器的制作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啊?如果你是这么想的,那就错了。

制作青铜器的每一个环节都不简单。单就雕刻花纹来说,那都是有讲究的。

哪怕只是一尊酒罐令方彝,都装饰了10只饕餮、16只凤鸟和4只虎头双身龙,再用整齐精细的回形底纹填满整个铜器平面,可以说是从头“武装”到了脚底,才算完成雕刻花纹这一步骤。而这还只是青铜器在外观上的小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青铜器上还藏有更大的“彩蛋”——铭文镌刻。少则几十字,多则几百字,记录下这件青铜器所有者人生中的高光时刻:昨天被天子册封,今天出征打了场胜仗,还有两大家族联姻等各种大事记。

对于那时候的贵族而言,青铜器就像是纪念碑一样。他们把重大事件或文书记录下来,并铸刻在青铜器上面,好像这样自己也能随着青铜器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事实也的确如此。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的数据,我国现存的青铜器仅国有单位收藏的就有1403451件。140多万件的青铜器,还不包括私人收藏、海外收藏甚至是地下尚未发掘的。

数量众多的青铜器分类齐全,用料极其奢侈,带着一身繁复的花纹,用镌刻的铭文定格着一段段历史。这时候,你还觉得青铜器仅仅是周朝天子、贵族餐桌上的一个小小餐具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中国古代礼制的开始,就来自我们日常的一餐一饭。只有吃饱喝足了,礼仪礼节才会成为人们下一步的追求。

在3600多年前的商周,贵族们用一整套青铜器完成了在吃这件事上的仪式感。觥筹交错之间,开启了这个钟鸣鼎食的青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