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方针 之孕产妇抑郁症
预见
孕产妇抑郁症是发生于妊娠期或产后的抑郁症,每7名女性中就有1名受到影响,是妊娠期和产后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1]。目前已经确定,孕产妇抑郁症对母亲和后代都会产生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影响。胎儿出生后的体格发育和心理健康,比如低出生体重、母乳喂养率下降、婴儿睡眠困难等等问题[2]。而且,孕产妇抑郁症还常常伴发奶爸抑郁症,对孩子生长的负面影响更为加重。证据表明,心理咨询干预,如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关系心理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孕产妇抑郁症的发生。又有充分证据表明,心理咨询的潜在危害性很小[3][见下微信链接]。
点击题目,即可查阅全文
据资料报道,中低收入国家的孕产妇抑郁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高收入国家。我国的发病率大约和美国的1/7相似。随着精神和生活压力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隐形瘟疫,悄然流行的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医疗的重大负担。根据“2019中国抑郁症领域白皮书”,中国有超过9500万的抑郁症患者,占全球患者人数的1/5。女性抑郁症发病的高峰年龄为25~44岁,正值生育高峰期;妊娠期间患病率为12.7%(7.5%为新发作),分娩后一年的患病率为21.9%[4]。由于未能及时识别诊断,孕产妇抑郁症的实际患病率应高于文献报道,饱受心理健康问题困扰的孕产妇可能比预想中的更多。
自杀是孕产妇抑郁症最严重但可以预防的并发症。近年孕产妇自杀和/或杀婴屡被报道。及时及早诊治和预防,有助于避免对孕产妇、婴儿及家庭毁灭性打击。自杀是指个体蓄意或自愿以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根据自杀的结果,一般分为三种:自杀意念(存在自杀想法但未付诸行动)、自杀未遂(有自杀举动但未导致死亡)和成功自杀(有自杀行为并导致死亡)。有学者认为,“没有任何一个自杀者是真心希望结束自己的生命,他们想结束的只是自己的痛苦”“很多自杀的人并不想死,只是一时的冲动”。自杀是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向社会求救。自杀者总是在生与死之间挣扎。自杀倾向及行为,是对自己和他人都非常危险的紧急状态,需要立刻干预,尤其需求精神心理专业人员的紧急救治、护理,直到患者恢复了稳定、安全的状态。
中国传统的医疗体系中,精神科通常被设置在特定的专科医院,而普通综合医院和妇产专科医院很少有专门的临床心理科或精神科。尽管近几年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中国的自杀率有下降,但是在中国约有93%有自杀行为的人没有看过精神心理医生。在每年200万自杀未遂者中,接受过心理健康评估的还不到1%。目前,积极培训高素质的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建立有效的心理评估体系和自杀防御机构,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尽可能减少自杀率的挑战摆在大家面前。现实中,或许因为精神卫生疾患的这种特殊的管理体系,或许历史文化的原因,社会上对精神疾病患者包括抑郁症患者的普遍认同度和接受度还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各级有产房的医院都建立有产前检查健康卡,还有不少医院提供孕前体检。这些机构及直接与患者对接的服务项目,都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有效医疗资源。
预防
孕产妇抑郁症没有单一的原因,也没有单一的解决方案,而是依据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医学模式,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动态元素、多层空间,考虑患者发生疾病的原因、病程和转归,并以此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管理方案。
孕产妇抑郁症风险因素包括个人或家族抑郁症病史、躯体或性虐待史、计划外或意外妊娠史、重大生活压力、孕前或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妊娠并发症(如早产或流产)。此外,社会因素,诸如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缺乏社会或财政支持以及未成年父母都会增加孕产妇抑郁症的发生风险。大体上分躯体因素和情绪因素两大类。
躯体因素:主要是躯体变化,分娩后,体内激素(雌激素和黄体酮)的急剧下降可能会导致产后抑郁。甲状腺产生的其他激素也可能急剧下降,这会让产后妇女感到疲倦、呆滞和沮丧。
情绪问题:在即将降生或已经降生新生儿的时刻,孕产妇对现实中的经济、体力、体形、病痛、知识、睡眠、时间、人际关系不知所措所产生的失控感,以及随之产生的焦虑甚至恐惧,都是促发孕产妇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通常,孕产妇抑郁症的发病是多项因素交杂而成。并与多种产前、产中、产后的因素相关联。孕产妇抑郁症高危因素列入了表1。产房内发生的自然流产、死产、胎儿畸形、早产、子痫前期、异常出血、剖宫产分娩等都有与孕产妇抑郁症相关性的研究报告。针对性地发现高危人群,避免上述可以避免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助于预防孕产妇抑郁症[见下微信链接]。越来越多的文献显示,充分椎管内分娩镇痛的科普教育,及时满足孕产妇的椎管内分娩镇痛,避免不完全镇痛和不完全的剖宫产麻醉,有助于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点击题目,即可查阅全文
表 1. 孕产妇抑郁症高危因素[5, 6]
妊娠期抑郁症
孕产妇焦虑
生活压力
缺乏周围群体支持
意外妊娠
低收入医疗保险
家庭暴力
低收入
教育程度低
吸烟
单身
社会关系不佳
妊娠期抑郁
妊娠期焦虑
妊娠和产后早期经历心理社会应激事件
分娩创伤
早产/婴儿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缺乏周围群体支持
抑郁症史
哺乳困难
如果有孕检的机会,通过采集病史和筛查孕产妇抑郁症,许多高危的潜在抑郁患者便能被框划出来。比如单身、吸烟、受教育程度低、生活压力大、低收入、没有医疗保险、家庭暴力,以及缺乏朋友、家庭、同事的支持和关心。如果还有抑郁症病史,又意外怀孕,突遭生活巨变等等,这类孕产妇亟需亲朋好友、社会及医疗体系的特别关注和支持。
从个体角度,应该通过孕妇学校、社区等各社会层面及媒体宣传,提高呵护心理健康的认知,努力消除“病耻”的污名标签。另外,孕产妇和家人应该配合医护人员在孕期、产时、产后关注抑郁症的迹象和症状。下列是相关的常见问题及解答,供科普使用[框1]。
框 1. 公众关心的孕产妇抑郁症相关话题(部分)*
点击题目,即可查阅全文
*摘自《你一定要知道的无痛分娩 - 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第二版 待出版)
在实际生活中,孕产妇的睡眠问题往往伴随着抑郁症。尽管不清楚两者的因果关系,提高睡眠质量对孕产妇有益无害。如果能达到预防抑郁症发生或减轻症状自然更好。我们把健康睡眠卫生常识总结为以下“十要十不要”,便于通过科普宣传,分享给每一位孕产妈妈,教会她们摆脱失眠的困扰。
要尽量在同一时间入睡和定时起床,帮助建立“生物钟”;不要看闹钟。
要每天上午运动半小时;不要在睡前2~3小时进行体育锻炼。
要规律进餐;不要吃辛辣食物及太晚进食,以减少反酸反胃。
要睡午觉;不要超过30分钟。
要让卧室布置得温馨舒适,在卧室装上暗灯,保持最佳的睡眠温度(16°C-20°C);不要过冷过热。
要保持水分;不要傍晚后喝水,以避免夜尿。
要保持心情舒畅,高高兴兴;不要睡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不要玩过于兴奋的电脑刺激游戏。
可以入睡时播放些轻松的音乐;不要睡前多聊多思。
要称体重,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不要增加过多的体重。
要遵循产科医生的建议:左、右侧卧并弯膝睡;将枕头放在双膝之间、腹部下以及背后,以减轻对背部下方的压力,帮助睡眠;不要在孕20周后平仰卧位,避免平仰位低血压综合征。
除了加强科普宣传教育,为孕产妇提供循证认可有效的睡眠行为和认知治疗是一个关键点,值得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推荐给有需求的孕产妈妈。睡眠行为认知治疗,应该通过针对失眠患者对睡眠问题普遍存在的不合理观念,与患者在意识层面进行交流沟通。包括修正并建立对睡眠的合理认知,帮助孕产妈妈有效克服对失眠的焦虑和紧张,建立对妊娠产后睡眠比较实际的了解和期待。
检查患者原本的睡眠需求时间,比如6~7小时。
避免对睡眠过度期待和要求,比如必须达到8小时。
将床和睡眠联系起来,尽量不赖床;如睡不着,不要强迫入睡,可以起来做些轻松的活动直到有了睡意再躺下。
尝试控制思维与睡眠过程:记录每天的睡眠时间,帮助制定计划以培养孕妈妈的睡意刺激控制。
从干预手段角度,心理咨询是目前循证发现推荐的一个有效的预防干预方法[框2]。
框 2. 孕产妇抑郁症预防干预-心理咨询
治疗人群:没有被诊断为抑郁症但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和产后1年之内的妇女[表 1]
治疗方法:认知行为治疗和人际关系心理治疗*
治疗效果: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副作用:潜在危害性很小
未确定性:没有一个准确的筛查工具可以用来确定谁是孕产妇抑郁症的高危人群以及谁会从预防性治疗干预中获益
*认知行为治疗:治疗着重于通过改变负面想法、信念和态度以及增加正面事件和活动来实现情绪和行为的积极正面改变。常见的治疗措施包括患者教育、目标设定、识别和改善适应不良思维模式的干预措施以及行为激活。
*人际关系心理治疗:着眼点是治疗被认为导致心理障碍发生或持续存在的人际关系问题。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使用探索性询问方式(即开放式和澄清询问)、角色扮演、决策分析和沟通分析。
对于在孕前已经开始或正在服用各种药物(包括精神病类药物)的孕产妇,更是需要“无缝衔接”的医疗转诊通道,协调各学科(妇产科、内科、儿科、精神科等)之间的合作,妥善管理药物使用,保障医疗服务的连续性[表2-1][见下微信链接]。
表 2-1. 跨学科孕产妇心理健康临床规范实施矩阵[7]
准备:各层医疗机构
确认每个临床机构(包括产科门诊和住院部)都备有心理健康筛查量表;
基于当地资源,建立响应细则、确认筛查量表;
培训临床医务人员和科室工作人员学会使用所确认的筛查量表及响应细则;
指定专人负责推广已确立的筛查量表和响应细则的使用。
识别和预防:每位女性
初诊时采集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精神卫生史(包括过去和目前的用药史),并按需要进行回顾和更新;
在妊娠期和产后的适当时机,对孕产妇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筛查;
择时为孕产妇、家庭成员或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普及宣传教育,提高对孕产期抑郁和焦虑症的认知度。
点击题目,即可查阅全文
传统流行的民俗”坐月子“的合理性和潜在临床意义值得商榷。尽管目前还没有循证医学证据认同或否定这一做法,其中也有不少需要删除的内容,无痛分娩中国行结合产后快速康复、针对性地解决躯体和情绪问题,疏导孕产妇心理健康状况的不稳定性,早期发现治疗孕产妇抑郁症,杜绝孕产妇婴死亡,倡导并打造了妈咪“心身儿”一站式康复模式的系统全面性运作[见下微信链接]。期待将来能有改善临床结局的证据。
点击题目,即可查阅全文
预警
数据显示每7位孕产妇中就有1位抑郁。和其他高发病率疾病一样,如何及时发现孕产妇抑郁症需通过筛检、分诊、诊断、治疗、随访,这才是解决孕产妇抑郁症问题的完善体系。预警可以分成1)筛检 2)诊断 3)自杀预警三个层面。
一. 筛检
1.筛查量表
有几种已经被证实可以有效并系统性筛查妊娠期和产后抑郁症的筛查量表。其中爱丁堡产后抑郁自评量表(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EPDS) 最受欢迎。量表包括10个自评问题,约5分钟内完成,已被翻译成60多种语言。此表对阅读水平要求较低,评分较为简单[8]。爱丁堡产后抑郁自评量表中加入了焦虑症状 (孕产期情绪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移除了在妊娠期及产后常见的睡眠模式改变的抑郁症躯体化症状,是筛查孕产妇抑郁症最常用的自评量表,对妊娠期和产后均适用。而其他筛查量表因为包括了躯体化症状,对孕产期抑郁症筛查的特异性降低。这些量表包括患者健康问卷9(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 9, PHQ9) 、贝克抑郁量表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 及流行病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除了EPDS 及 PHQ9,这些筛查量表包含至少 20个自评问题,耗时较长[表3][见下微信链接]。
点击题目,即可查阅全文
表 3. 抑郁症筛查量表对照
筛查量表
项目数
所需时间(分钟)
敏感度(%)
特异度(%)
中文版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8]
10
<5
59–100
49–100
产后抑郁筛查量表
35
5-10
91–94
72–96
未发现
患者健康问卷[9]
9
<5
75
90
贝克抑郁量表[10]
21
5-10
47.6-82
85.9-89
贝克抑郁量表-II[11]
21
5-10
56-57
97-100
流行病研究中心抑郁量表
20
5-10
60
92
未发现
宗氏抑郁自评量表[12]
20
5-10
45-89
77-88
爱丁堡产后抑郁自评量表[表 4]有着大量的中文临床研究,可以用于妊娠期和产后。在最近一次全国范围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共1210人包括孕期早(13周)、中(17周和24周均值)、晚(31周和37周均值)、产后(3天和42天均值),至少完成6次追踪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孕产妇孕早期的抑郁检出率最高(26.5%),孕中期18.0%,孕晚期15.6%,产后抑郁检出率回升(18.1%);且孕早期抑郁检出阳性者在孕中、晚期和产后多保持同样趋势[13]。2015年的研究发现,爱丁堡产后抑郁症自评量表在得5分作阳性标准的高危孕产妇AUC为0.9[14],显示其在高危孕产妇人群的实用性。
表 4. 爱丁堡产后抑郁自评量表*[8]
1,在最近7天里,我能开心地笑,看到事物有趣的一面。
1)经常有;2)有时有;3)是的,但很少出现;4)没有,绝对没有过
2,在最近7天里,我欣然期待未来的一切。
1)经常有;2)有时有;3)是的,但很少出现;4)没有,绝对没有过
3,在最近7天里,当事情出错时,我会不必要地责备自己。
1)经常有;2)有时有;3)是的,但很少出现;4)没有,绝对没有过
4,在最近7天里,我无缘无故感到焦虑和担心。
1)经常有;2)有时有;3)是的,但很少出现;4)没有,绝对没有过
5,在最近7天里,我无缘无故感到害怕和惊慌。
1)经常有;2)有时有;3)是的,但很少出现;4)没有,绝对没有过
6,在最近7天里,我感到很多事情冲着我来,让我透不过气。
1)经常有;2)有时有;3)是的,但很少出现;4)没有,绝对没有过
7,在最近7天里,我因心情不好而失眠。
1)经常有;2)有时有;3)是的,但很少出现;4)没有,绝对没有过
8,在最近7天里,我感到难过和悲伤。
1)经常有;2)有时有;3)是的,但很少出现;4)没有,绝对没有过
9,在最近7天里,我因心情不好而哭泣。
1)经常有;2)有时有;3)是的,但很少出现;4)没有,绝对没有过
10,在最近7天里,我想过伤害自己,甚至自杀。
1)经常有;2)有时有;3)是的,但很少出现;4)没有,绝对没有过
*请注意每个问题开头都是“在最近7天里”。选出最能反映你最近7天情况的答案,不仅仅是今天的感受。
2. 孕产妇进行抑郁症筛查
虽然没有证据显示最佳的筛查时间或间隔,但数据表明,患产后抑郁症的女性中,27%在妊娠前已有心理健康障碍,33%在妊娠期间起病,40%产后发病[15]。所以建议在妊娠期间和产后进行心理健康评估[16]。也应考虑在产检开始时进行筛查,妊娠后期及产后复查。无论何时筛查,以能确保筛查持续进行为主,在系统内建立筛查细则和措施至关重要。对既往有孕产妇情绪障碍、或具备孕产妇抑郁症高危因素[表1]的女性,特别需要询问孕产妇是否会不自主地反复涌现某些可怕的想法、或者询问即使婴儿熟睡后或即使能睡时仍无法入睡等症状,密切监测和评估合并抑郁或焦虑症症状,有利于筛查孕产妇抑郁症。若有多种高危因素的孕妇,在筛查间隔期,尤其是涉及到转诊时,应该因人而异分别处理。
3. 产后随访
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建议对所有产后女性进行2~4星期內产后随访,并在随访时筛查抑郁症和焦虑症。如果有心理精神问题,尤其有产后抑郁症病史,或孕前、产前诊断为精神疾患,建议尽早进行产后随访。特别筛查产后抑郁症的迹象和症状,及时做评估诊断,及早开始心理或/和药物干预治疗,从而争取最佳临床结局。
二. 诊断
孕产妇抑郁症症状:产后抑郁症一开始可能会被误认为暂时性的“产后忧郁”。但其症状更为严重且持续时间更长,最终会影响到照顾孩子和处理其他日常事务的能力。症状通常在分娩后的最初几周内出现,也可能更早,也许在怀孕期间,或晚到出生后一年。孕产妇抑郁症的体征和症状详见[框 3]。未经治疗的产后抑郁症可能会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筛查阳性并不能确诊是孕产妇抑郁症。[表3]中罗列出的各种自评量表的特异性表示着这些量表得出的结果与实际诊断相符性大小。诊断的确定还有赖于专业精神科医生的进一步临床评估。
框 3. 孕产妇抑郁症的体征和症状*
抑郁情绪或严重的情绪波动
过度哭泣
难以与宝宝建立母婴亲密关系
疏远家人和朋友
食欲不振或吃得比平时多
难以入睡(失眠)或睡得太多
极度疲劳或乏力
对过去喜欢的活动不再有兴趣
强烈的烦躁和愤怒
总是担心自己不是个好妈妈
绝望
无价值感,羞耻,内疚
难以集中注意力,决断力下降
焦燥不安
严重的焦虑和惊恐发作
有伤害自己、婴儿的想法
反复出现死亡、自杀的念头
*[致亲们│来自梅奥诊所的"产后抑郁"小贴士]
点击题目,即可查阅全文
对于普通产房医护人员来说,精神科疾病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很多疾病的鉴别诊断需要求助于专业精神科医生。最容易混淆是大多数新妈妈在分娩后都会经历的暂时性“产后忧郁”(baby blues)。通常包括情绪波动、莫名哭泣、焦虑和难以入睡。这种产后情绪低落,或称“产后忧郁” 通常为自限性过程(产后2~3天内开始,5天达高潮,10天左右症状自行消失)[见上微信链接]。这种情形不会造成功能性损害,无需用药治疗。充分休息、家人朋友体贴照顾、与其他新妈妈交流、留给自己时间和空间、避免饮酒和娱乐性药物等,有益于症状缓解。
三. 自杀预警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国外资料显示,超过75%的自杀者在身亡前一年内与家庭医生有过联系,大约1/3的患者曾经联系过精神心理医生,给予过暗示或寻求过帮助。任何人如有以下不寻常的举动,需要寻求帮助,尽快干预[表5]。
表 5. 自杀预警
一. 自杀高危人群(涵盖90%人群)
有自杀史或自杀企图,尤其是新近因自杀住院的患者。
绝望与冲动。
酗酒、吸毒,引起精神燥烦和冲动,超过三成自杀身亡者处于酒精、药物中毒状态。
服用农药、自缢和枪械自杀是常见自杀手段。
小于24岁。
有家族精神疾病或自杀史。
伴有严重或慢性的躯体疾病。
有身心创伤、遭受暴力或被虐待史。
超常的生活、学习及工作压力,或近期发生悲剧及损失,失业、经济窘迫、无家可归者,以及家庭或法律纠纷等。
独居,与亲友及社会隔离。
二. 自杀预兆
表达“不想活”的念头,思考、谈论、书写有关自杀的计划。
酗酒、吸毒、增加使用成瘾药物。
情绪起伏,性格反常。
行为激进,敏感冲动。
封闭自己,不与亲朋交往,不参加社交活动。
三. 自杀警报
开始处理后事,如清理自己的事务,把贵重物品送与他人。
通过交谈、电话、邮件等与亲朋好友说“再见”。
情绪从绝望到平静。
计划并购买、准备用以自杀的工具如枪支,或储积药品等。
应急
医疗体系按疾病的轻重缓急,建立不同的应对通道。孕产妇抑郁症的治疗面临着自杀的危机处理,疾病的分级干预,治疗的调整随访三个方面。通过上述常规筛检、疾病诊断、自杀预警,针对性的应急措施包括:1)自杀应急体系 2)续贯性抑郁症治疗 3)家属及相关医护人员的心理支持。美国妇女医疗安全联委会出版的《跨学科孕产妇心理健康临床规范实施矩阵》可作为参考[表 2-2]。在系统层面,阶段性的总结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
表 2-2. 跨学科孕产妇心理健康临床规范实施矩阵[7]
实施细则:每位患者
对筛查结果阳性者启动阶段化实施细则;
对有自杀或杀人意念或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启动紧急转诊细则;
根据需要,为孕产妇、家属和医护人员提供适当及时的支持;
对转诊治疗的孕产妇安排随访精神卫生医护人员(包括健康信息解密授权书)
一. 自杀应急体系
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处顾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临床精神病学与临床流行病学教授费立鹏指出,“我们应该承认自杀是个复杂问题,不要简单地从很狭窄的精神卫生问题的角度看。自杀干预工作不仅依靠精神心理学家,还需要其他学者(如社会科学家、政策专家、教育家、经济学家等)共同参与这方面工作,以及全社会成员共同参与这个工作,否则无法落实。”
尽管爱丁堡产后抑郁自评量表中,有一旦出现自杀念头,尽快启动预防自杀措施的分拣措施,但单纯依赖自评量表是远远不够的。孕产妇抑郁症自杀常常发生在社区、居住地,与其他孕产妇因躯体疾病死亡发生在医疗机构有非常显著的区别。加强医院的软硬件和医护人员等传统方法不能满足需要,这给围产医疗体系带来新的挑战。建立一套建筑在社区、家庭、急救基础上的全方位防范体系,完善区域性心理危机干预热线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值得借鉴国外免费保密的24小时服务电话或危机短信平台(crisis text line)[17]。通过接受手机短信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分拣处理,动用家庭、社区、警察、医疗急救体系联动应急。在全国或区域范围内,如果能利用患者短信、微信,结合孕妇学校、医联体、医院集团、妇幼保健系统等医疗体系,联合公安和120救护建立中国孕产妇心理危机应急体系,是一个因地制宜的可行方法。
自杀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约占产后死亡的20%。针对自杀或杀人意念的应急管理预案列入[框 6]。 这是为保障孕产妇生命安全而准备的急救预案,应该在紧急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就绪,进入待命状态。
框 6. 自杀或杀人意念的应急管理预案
确诊:重度抑郁症、精神病性症状(如幻听、幻视、幻嗅或幻触)、谵妄或躁狂;
启动精神科紧急会诊、治疗、救护车转运、住院治疗;
促进孕产期医护团队和精神科团队之间的公开沟通交流,明确所有成员在初诊评估、治疗、进一步管理和随访中的分工角色;
确定应急救援人员在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救治药品、医疗器械、后备队伍和家属、以及其他资源设备。
二. 续贯性抑郁症治疗
医疗机构为孕产妇提供”无缝衔接“续贯性服务,通过妊娠期间抑郁症的常规筛查,根据结果分诊、转诊,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包括心理支持、非药物与药物治疗分级管理、危机评估及处理。
从孕产妇抑郁症患者的具体治疗方法角度,帮助患者给自己建立一个急救计划,分享给信得过的亲朋好友,并放在自己房间显而易见的区域,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得到及时帮助[框 7]。
框 7. 患者自救清单
准备一份随时可用的联系人姓名和电话号码的列表。包括家人或可信赖的朋友、医生和治疗师等
附近急救中心、急诊室、医院的地址和电话
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120电话
自己的地址和电话
详细病史(包括自杀史)、诊断及所用药物 (包括有无药物过敏史)
诱发原因及可以阻止、改善的办法
签写一份“预立医嘱(Advance Directives)”。这是一种法律文件,允许亲友在自己不能做决定的疾病状态下(如因自杀造成的严重创伤,包括瘫痪、严重的脑部损伤等),根据自己的意愿帮助制定医疗计划
治疗抑郁症需要慢病管理的综合方案,针对于不同程度的病情而定。临床介入包括:非药物性、药物性和物理性。这些方法相辅相成,不能过分强调单一的疗法。治疗和恢复时间因抑郁症的严重程度和个人需求而异。如果存在有甲状腺功能低下或其他潜在躯体疾病,应该马上同时联系专科医生会诊,共同完成治疗。
A - 非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是一个主要的非药物疗法。是对抑郁症高危孕产妇的预防性干预以及轻、中度抑郁症患者治疗的首选方案[框3]。
其它非药物的辅助方法包括瑜伽、冥想、正念减压、运动、光疗、食疗及社会支持等。
睡眠卫生是一个重要的干预组成部分。上述的”十要十不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端。
B - 药物治疗:
1. 性激素人工减撤:
有学者主张采用女性激素人工减撤,减少由激素剧烈波动造成的产后抑郁症。
2. 抗抑郁药:
不同于轻、中度孕产妇抑郁症首选心理治疗,对重度抑郁症患者,建议首选药物治疗,还有联合心理治疗效果会更佳。考虑开始或重新开始服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 或 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erotonin-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临床症状改善通常要等药物开始2~4周后出现。治疗期间要定期随访,根据治疗反应及药物耐受性调整下一步治疗方案。孕产妇和医护人员协调合作,充分沟通,共同决定治疗方案,争取最佳临床结局。
3. 别孕烯醇酮 (Allopregnanolone)和艾氯胺酮 (Esketamine):
这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9年3月相继批准的两个独特的抗抑郁新药。
别孕烯醇酮是世界首款专治产后抑郁症的新药,作用机制不同于以往传统的抗抑郁药,对GABA受体有变构调节作用,目前别孕烯醇酮还不是产后抑郁症一线药物。患者在治疗前必须报名注册,在别孕烯醇酮认证的指定诊所接受静脉连续滴注60小时,完成一个疗程。相对于其他抗抑郁药物需要数周才能见效,接受别孕烯醇酮治疗的患者在3天内可以获得显著改善。这对新妈妈与婴儿在产后的关键时期建立亲密母婴关系的意义重大。
鼻喷剂型艾氯胺酮-氯胺酮的S对映体,是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型谷氨酸受体的非竞争性拮抗剂。艾氯胺酮起效快速,数小时内即可获得抗抑郁效果,对难治性抑郁症有效,建议和其它口服抗抑郁药联合应用。氯胺酮为手术室常用麻醉剂,因易产生分离性幻觉药效,有滥用成瘾风险,俗称“K粉”,故艾氯胺酮属于严格处方管制类药物,需要在艾氯胺酮认证指定的诊所接受治疗。因为起效迅速,2020年8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艾司氯胺酮鼻喷剂用于治疗具有严重自杀意念或行为的成年人重度抑郁症,但它对于孕产妇抑郁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的临床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抗抑郁药都可以在母乳喂养期间使用,对新生儿的副作用不大。从“母与婴(MotherToBaby)”网站可以免费查询药物在孕产期和哺乳期服用的信息[18]。
要权衡药物的潜在风险和益处,通过有效治疗,在抑郁症状改善后,如何坚持继续治疗很重要,过早停药会导致复发。通常建议在症状缓解稳定后坚持用药至少6~9个月才能开始考虑停药,复发3次或更多者,至少坚持用药 ≥2年。停药需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进行,需在几周内逐渐减少剂量,直至停用。
C - 物理治疗:
一般来说,精神科和妇产科医生会根据孕妇的病情和胎儿的情况,制定适合孕妇的治疗方案。除常规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外,电疗也是适合孕妇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优势是避免胎儿的药物暴露,并能较快地缓解抑郁症及其精神疾病症状。决定采用电疗方案治疗孕妇抑郁症时,需要妇产科及麻醉科医生会诊,共同制订治疗方案。电疗前,产科医生对患者进行盆腔检查,排除阴道出血或宫口扩张以避免早产。妊娠晚期孕妇常常有胃酸反流而误吸入肺引起吸入性肺炎,有时麻醉科医生需要行气管插管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并在电疗过程中监测胎心以保证胎儿安全。
电疗对孕妇的副作用与普通人群相同,不会造成胎儿畸形或认知功能降低。大家最关心的是电疗会不会引起早产,研究发现接受电疗的孕妇流产比例与非电疗的孕妇相似。最近的研究强调了做电疗时监测母亲和胎儿的重要性,也明确表明电疗增加早产风险的证据不足。
电疗与药物、心理治疗一样,在治疗精神疾病过程中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尽管电疗通常不作为临床首选的治疗方案,但在对孕妇抑郁症和精神疾病治疗中也极为重要。
三. 家属及相关医护人员的心理支持
在处理孕产妇心理危机过程中,必须意识到,如同其他严重孕产妇医疗事件一样,心理健康危机和紧急转诊对孕产妇、子女、家庭和医护人员都是严重创伤性的经历。虽然严重症状和精神病性症状可以突然发生,但通常是持续加重的症状导致了病情恶化和危机的出现。面对这种状况,患者家属往往感到无助和不知所措。所以,应该事先在病情发生恶化或出现危机之前,对家属和医护人员进行处理危机的预防性科普知识和相关指导,并定期随访,同时提供需要的帮助和资源。对孕产妇和家属以及相关医护人员起到未雨绸缪的作用。
消除评判性态度是在临床建立报告总结和系统层面改进的第一步。安全行为准则文化鼓励团队人员积极主动创新,优化服务质量,并付诸行动。与受过专业训练的精神科医护人员一起,共同参与孕产妇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日常治疗管理,并邀请患者和家属直接参与和医护团队之间的互动讨论,了解患者和家属的需求,共同决策治疗方案[19],有助于消除误解和病耻感,获取更好的治疗效果。
跨学科审查是促进患者安全、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医疗决策的重要途径。在孕产妇严重心理健康危机事件发生后,要调查汇报事件发生的经过,找出患者“失访”的问题根源所在,重新审查临床细则,进行必要的修改。虽然医疗团队讨论汇报医疗事故并非罕见,当精神障碍是诱发因素或促成因素时,聘请多学科团队参与讨论至关重要。在综合医院还比较容易邀请到精神科、药剂科和其他部门的医务人员,但在私人诊所或社区医院则具有一定难度。如果之前已经会诊或转诊过精神科,还有可能再请到他们参加。即便只是为更多了解在汇报讨论中发现的风险因素,多学科评审成功的关键也是要撰写出需要改进的随访项目[表 2-3]。
表 2-3. 跨学科孕产妇心理健康临床规范实施矩阵[7]
报告总结和系统层面改进:各层医疗机构
通过跨学科心理健康临床管理,建立非评论性语言的安全行为准则文化
对不良精神疾患结局进行跨学科评审
建立本地系统的识别和反应细则标准,考量其依从性,了解各自的执行度,跟踪结局
总之,孕产妇抑郁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跨学科挑战,也成为围产医学中的新课题。全面系统性杜绝母婴自伤自杀是最终目标。这项工作有别于以往传统的临床规范实施框架,不但体现在干预的时间跨度、规范的实施跨度,还涉及患者及其家庭和社区的空间跨度,其影响还波及下一代的历史跨度,值得医护人员和卫生健康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和努力。尤其需要精神科医生迈出精神专科医院的高墙,走入社会,在第一时间零距离接触有心理精神障碍的人群。
参考资料
1
Gavin NI, Gaynes BN, Lohr KN, Meltzer-Brody S, Gartlehner G, Swinson T. Perinatal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bstet Gynecol. 2005;106(5, pt 1):1071-1083.
2
O’Connor E, Senger CA, Henninger M, Gaynes BN, Coppola E, Soulsby MW.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Perinatal Depression: A Systematic Evidence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Evidence Synthesis No 172. Rockville, MD: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2019. AHRQ publication 18-05243-EF-1.
3
Curry SJ, Krist AH, Owens DK, Barry MJ, Caughey AB, Davidson KW, Doubeni CA, Epling JW, Grossman DC, Kemper AR, Kubik M. Interventions to prevent perinatal depression: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JAMA. 2019 Feb 12;321(6):580-7.
4
中国抑郁研究所:2019中国抑郁症领域白皮书. Available at https://k.sina.com.cn/article_2124970203_7ea878db01901hopt.html?from=psychology. Retrieved April 6, 2023
5
Lancaster CA, Gold KJ, Flynn HA, Yoo H, Marcus SM, Davis MM. Risk factors for depressive symptoms during pregnancy: a systematic review. Am J Obstet Gynecol 2010;202:5–14
6
Robertson E, Grace S, Wallington T, Stewart DE. Antenatal 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a synthesis of recent literature. Gen Hosp Psychiatry 2004;26:289–95.
7
美国妇女医疗安全联委会: Perinatal Mental Health Conditions. Available at https://saferbirth.org/psbs/perinatal-mental-health-conditions/. Retrieved April 9,2023.
8
Cox JL, Holden JM, Sagovsky R. Detection of postnatal depression: development of the 10-item Edinburgh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87 Jun;150(6):782-6.
9
患者健康问卷9. Available at https://olin.msu.edu/_assets/pdfs/general/Forms/chinese-phq9.pdf. Retrieved April 9, 2023.
10
贝克抑郁量表. Available at https://www.jendow.com.tw/wiki/%E8%B2%9D%E5%85%8B%E6%8A%91%E9%AC%B1%E8%87%AA%E8%A9%95%E9%87%8F%E8%A1%A8. Retrieved April 9, 2023.
11
贝克抑郁量表-II. Available at http://www.aishang61.com/newsinfo/250230.html. Retrieved April 9 2023.
12
宗氏抑郁自评量表. Available at https://www.wjx.cn/xz/151106706.aspx. Retrieved April 9 2023.
13
杨业环, 黄星, 孙梦云, 杨丽, 郑睿敏. 中国孕产妇不同时点抑郁状态转归及持续抑郁状态影响因素分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2 Jan 10;43(1):58-64.
14
赵缨, 王靖, 施慎逊, 沈蓓蓓, 罗剑锋. 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分量表在高危妊娠孕妇心理筛查中的应用研究. 护理研究: 中旬版. 2015;29(6):2087-90.
15
Wisner KL, Sit DK, McShea MC, Rizzo DM, Zoretich RA, Hughes CL, et al. Onset timing, thoughts of self-harm, and diagnoses in postpartum women with screen-positive depression findings. JAMA Psychiatry 2013;70:490–8.
16
Frey BN, Simpson W, Wright L, Steiner M.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the Mood Disorder Questionnaire as a screening tool for bipolar disorder during pregnancy and the postpartum period. J Clin Psychiatry 2012;73:1456– 61.
17
Crisis Text L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crisistextline.org/. Retrieved April 9, 2023.
18
MotherToBaby: Information about Medications in Pregnancy & Lactation. Available at https://mothertobaby.org. Retrieved April 10. 2023.
19
Carman KL, Dardess P, Maurer ME, Workman T, Ganachari D, Pathak-Sen E. A roadmap for patient and family engagement in healthcare: practice and research: practical strategies for advancing engagement in healthcare—starting today. Palo Alto (CA): Gordon and Betty Moore Foundation; 2014. Available at: http://patient family engagement.org/. Retrieved April 10, 2016.
小编强烈推荐:一个非常好用的中国行微信专属搜索神器!
中文引用|王丹昭 颜世莲 王超嵩 吴珂 金平 王景平 喻筱鸿 潘皓瑜 蔡贞玉 胡灵群. 致产房|八字方针 之 孕产妇抑郁症. J NPLD-GHI. 2023 Apr 13;13(4):13.
英文引用|Wang DZ, Yan SL, Wang CS, Wu K, Jin P, Wang JP, Yu XH, Pan HY, Cai ZY, Hu LQ. Care bundle for maternal depression. J NPLD-GHI. 2023 Apr 13;13(4):13.
欢迎投稿:16762530@qq.com
小编微信:y16262530
特别感谢:"无痛分娩中国行"战略合作伙伴
Journal of No Pain Labor & Delivery
- Global Health Initiative
(ISSN: 2475-711X)
无痛分娩中国行杂志
作者:
王丹昭 - 美国埃默里大学精神科
颜世莲 - 美国华盛顿特区Shady Grove医学中心妇产科,世界日报妇产科专栏作家
王超嵩 -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医学院/美国凯撒医疗集团青少年精神专科
吴珂 - 美国加州内科医师
金平 - 美国斯坦福大学儿童医院产房
王景平 -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院麻醉科
喻筱鸿 - 美国(芝加哥)阿米塔健康行为医学研究所及睡眠中心(Amita Health Behavioral Medicine Institute and Amita Sleep Center)妇女睡眠专科
潘皓瑜 -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医疗中心产房
蔡贞玉 - 北京美中宜和北三环妇儿医院产科
胡灵群 -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医疗中心麻醉科
王丹昭 - 美国埃默里大学精神科
蔡贞玉 - 北京美中宜和北三环妇儿医院产科
主编:
胡灵群 -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医疗中心麻醉科
执行编辑:
杨书伟 - 安谱佳®全球医疗
图片版权声明:【本公众号使用的图片均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权利人所有,如有使用不当请与我们及时联系】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