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那夜空中最美的星星,照亮我一路前行……”
相信一提到这首《早安隆回》,很多人都会心潮澎湃地哼唱两句过过瘾。这首在去年世界杯期间“爆红”,并先后登上湖南跨年晚会以及春晚舞台的音乐作品,不仅让作者袁树雄——这位来自基层的音乐工作者一夜成名,也让他的家乡隆回县蜚声全国。
当然,有人褒就有人贬,有的说这首歌就是东抄一句西抄一句拼凑出来的,还有的说这种曲风就像上世纪80年代的港台流行音乐一样已经过时了,还有些评价说得更差劲。然而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首作品毋庸置疑是成功的,因为它就像一个无形的纽带,以传播的方式让作者与大众之间,让大众和热点之间建立了某种关系,引发了某种共鸣。
可以说,古往今来,不管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几乎所有令大众耳熟能详、享誉世界的经典歌曲都自带这种传播属性,比如英格兰的《斯卡布罗集市》,意大利的《重归苏莲托》,前苏联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有我们四川的《康定情歌》等等,尽管这些作品既没有自吹自擂道自己的家乡多么好,也没有如数家珍道家乡的风景多么美,但就是能让人们从这些作品当中感受到这些地方的美好。
这也让我想起十五年前曾经为成都创作的那首作品《成都印象》,当时公司在为我策划这首作品的歌词内容时,就提到了要从成都的“美食”、“美女”、“美景”三个方面来创作歌词内容,作品问世一年之后就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的舞台,还获得了总决赛第十一场的最高分。后来导演郎昆先生在他导演的《印象中国》电视诗歌散文片中,还以这首作品作为了片尾曲。直到现在,我每年还依然会收到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打来的这首作品的电视播出版税。按理说我的这首作品从歌词内容上几乎是把成都的“三美”给介绍拢了的,作品面世也是比较早的。而赵雷的作品《成都》是后来面世的,歌词内容中除了“玉林路尽头的小酒馆”以外,根本就没有怎么介绍成都,但偏偏是这样一首看似最“不成都”的作品,却成为了成都享誉全国的一张音乐名片——这是为什么?
现在看来,我想极有可能是因为音乐作品不同于风光纪录片,人们能够记住的是这首作品所传递出的某种感情,而不是内容本身。通常情况下,一首音乐作品顶多也就4、5分钟左右,体量本身太过有限,如果没有一个精准表达的核心主题,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什么都想要,那做出来的内容岂不成了流水账?而且前面也说到了,音乐作品就像一根纽带,它的作用是沟通与连接,本身不能承载太多的负荷。而一首能够引发共鸣的音乐作品,就好比人与人之间的那种默契一样,不用说不用问,就明白就了解,绝不能一味的去强调字面内容,而忽略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共鸣。
与说教和硬广告相比而言,文艺作品最大的特点在于以“文”化人一一润物细无声。因此对于文艺作品的创作而言,不仅出发点要好,而且表达方式也得妥当,方能获得传播学上的成功。站在“不要”的立场上去要,站在“不推”的立场上去推,才能避免有心栽花花不开。(文/赵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