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远征军,却在战场上一人救了7000名英国士兵

他是抗日英雄,却远渡重洋,隐姓埋名。

是什么样的局势,逼他担起救人的重任;又是什么样的境况,让他远走他乡,身不由己。

刘放吾,这位时代浪潮下的英雄,在他身上背负了太多秘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2年,曾出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宣布访美,一时间引发了英美各方讨论。要知道这一年正值她辞去英国首相职务的第二年,突访美国必然表示接下来有新的政治动作。

正当英美两国都在议论纷纷,翘首以盼时,4月10日这天上午,这位“铁娘子”刚下飞机,却做了一个令众人都意外的事情。

只见航班落地后,她并没有如大众想的那样第一时间同美国总统进行会谈。而是径直坐上了随行车辆,急匆匆地扎进了芝加哥一家普通快捷酒店里,这一转变不仅令全体英美人民哗然,还出乎了布什的意外,难道在美国境内还有比总统,更值得这位风云人物拜访的人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得知撒切尔夫人这样做的目的之后,他自己也立马去到了这家酒店。甚至还把美国加州州长、美国国防部部长等重要官员一并带着去了。

这些举措不禁让人感到疑惑,这里面究竟有何特殊,引得两国政要亲自登门?一时间,芝加哥的这家酒店瞬间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直到各界记者参与内部访谈后,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在这个美国的快捷酒店里,竟然入住了一位中国的抗日英雄。据美国媒体回忆,4月10日当天撒切尔夫人几乎是跑着进去了酒店,她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整个英国为了找到这位中国老人已经用了整整23年

见面后撒切尔夫人先是表明了自己的身份,随后代表所有英国人民真挚地感谢了这位老人。但在得知对方身份后,这位中国老兵并没有感到很惊讶,因为作为从抗日战场上厮杀后活下来的战士,哪怕年事已高,却依旧常年保持着对国际政治、国际军事保持着高度的敏感。

所以哪怕到了古稀之年,老人也非常清楚,眼前这位女士在国际上做过的“铁血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英国前首相的感谢,这位老人也只是挥了挥手,直言过去的事情不必再惦记。自己不过是最普通的老兵,不值得英国首相、美国总统亲自拜访。

在老人的身份曝光之后,有关他的新闻在全世界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无数人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之而来的还有新的问题:眼前的中国老兵早已是94岁高龄,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他应该在家乡安享晚年,如今却在美国隐姓埋名,过了15年的默默无闻的生活。

他为何远渡重洋出现在异国的街头?此外,身为抗日英雄,却为何被英美两国记挂了二十多年?围绕在这位老人身上的疑问太多,要想弄清楚原委,我们还得回到过去的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2年,中国远征军新编38师113团突然收到来自长官部的命令:

要求部队立刻整装,前往仁安羌,协助英军撤退。

彼时身为113团团长的刘放吾,在接到命令后立刻集合全团士兵,踏上了目标地点。

在路上,刘放吾边教授团里新来的一批士兵,在缅的特殊作战方法边给他们打预防针,缅甸可不比国内,这边多的是密密麻麻的丛林,你永远想不到杀死你的是日本人还是林子里的虫蛇。

队伍慢慢挺近仁安羌,只遇到了零星几个日本人,总体还算顺利,然而一路上从前线传来的情报却令刘放吾感到很不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1941年中英所签订的《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原本仁安羌这个地方完全由英军负责守住,但从情报来看,他们的表现实在太过拉垮。

1942年4月,日军为了拿到仁安羌地底下的油田,派第33师团同英军作战,结果先是歼灭了驻缅的英军主力部队,随即又向仁安羌的英军分支扑了过来。

面对如此强悍的日军,时任英缅部队总司令的亚历山大毫无反击之力,直接向远征军提要求,希望中方可以派一支自己的部队,先解救仁安羌的英军分支,再接受这块位置,抵抗日军侵略。远征军听后虽然也很不情愿,但看在英国人提供丰富物资的份上,这才让刘放吾带兵上了前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英军的确如他们想的那样拉垮,4月17日,刘放吾带领的133团刚到距离仁安羌还有一段路程的小镇,当地英军分支的少将便第一时间发来了联系,催促着这支部队赶紧去救自己的部下,只见文书上这样要求:

113团全体将士需要乘坐汽车尽快倒带平强河这个地区,
到了之后会有英军的人对接,
113团的任务是把平墙河北岸,
距离大约两英里公路两边的敌人消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这么急着要远征军上战场,是因为当时的英军分支,在日本人的包围之下过得相当惨烈,不过,一定程度上又是英国人自找的,因为在整个缅甸抗日战场中,英国人是出了名的散漫,哪怕都知道日军日渐逼近了,这支队伍还是慢悠悠地沿着公路撤退,结果日本人直接绕英军大部队,在后方把公路切断了。这直接让英军进退两难,凭着日渐稀少的食物和药品跟日军僵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英军的少将巴不得刘少吾他们拿命去换自己的将士,毕竟在当年的英国人眼中,这批远征军和炮灰没有区别。

身为团长的刘放吾自然也知道这群洋人的心思,在不了解实际战况的条件下贸然出兵,和送死没两样。到时候非但不能救出困住的英军,反而还要把自己人都搭进去。因此,刘放吾直言自己是远征军,只听直接上属的命令

没办法,一向傲慢的英军也只一封电报,让38师师长给刘放吾下令,刘放吾因此也有了足够的时间去准备。等到一切就绪,刘放吾随即带着自己的兵往平强河的北面进军。

没过多久,经过短暂交火,133团便败下阵来,见我方占不到便宜,刘放吾赶紧让大家往回撤,这才没有造成大面积的伤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见前线情况没有自己想的那么顺利,英军少将这时候开始怀疑起这个年轻的团长来,他压根不相信一个团可以打过那些日本人,因此晚间同38师师长联系的时候,随即提了一嘴,希望远征军可以换一个人数更多的支援队

但都到这样紧急关头了,有人愿意来就已经很难得了,38师师长碍于同盟军的层面没有回复英军的要求,首战失利的刘放吾也猜到了英国人的想法,找了个机会邀请师长和英军少将一起去前线,借助通行翻译阐述了自己的作战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将听了刘放吾所讲,觉得眼前这个中国男人虽然看着木讷,但却在军事上颇有想法,随即表示自己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安排,有了想离开的意思。

但刘放吾哪儿能让自己的人在前线拼命,英国人背靠大树乘凉,变着法把这位将领邀请到了更前线。这个位置正是中日交火的中心,好几次日本人的炮弹就落到了这位少将面前。

来回几次刘放吾才肯放他回后方坐镇,原本只是想戏弄一下英国人,没想到多年后这位军官,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却直言刘放吾的英勇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仁安羌战场的僵持场面一直到1942年4月18日才被打破,刘放吾趁着夜色带领将士突然发起猛攻,在后方英军的配合下打得日本人措手不及,与此同时,被困的英军这时也终于发现援军来了,一向懒散的队伍突然变得亢奋,想要从内部突围出去,结果本身实力太弱,打了一天也没见进展。

见被困英军反抗无果,刘放吾打算过一夜再试一次,4月19日凌晨4点,113团再次对日军发起进攻。这次对抗持续了整整10个小时,在中英双方配合下总算把日军击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战败,日军被迫退回马奎,仁安羌一带成功被收复,被困多日的英军也因此得到救援。直到战后清点阶段,刘放吾才发现,这批被困的人群中除了7000名英军,还有500多名美籍急着,还有数百名传教士。

近万人的队伍甚至还配备有数量汽车,数匹战马,在这样的条件下却没有抵抗多久,日军也正是吃准了英军懒散的特点,一直没有作下一步的进攻,打算就这样和英国人耗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刘放吾带领的中国远征军133团,在罕见抗日胜利的同时,顺便还成功解救了近万名英美人民,这在当年堪称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

不久后,133团因其他事情被调往了别处,之后便不再和英国人过多联系但这件事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依然给英美两国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日战争胜利后,英方曾多次寻找这位曾经救过7000名英军性命的中国军人,但都因缺少信息无功而返,而等到解放战争后,刘放吾的国民党人员的身份让他的行踪变得更加神秘莫测,英国人要想找到他,难如登天。

虽然二十多年已经过去,国家领导层换了几届,但英国人从未放弃找这位来自中国的老兵。那么,为何战后的刘放吾突然杳无音信呢?他又为什么会在93岁高龄的年纪出现在美国?

这一切都与当年的一场冒领军功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2年,远征军在缅甸仁安羌一战打得相当漂亮,几乎做到了以一敌百的程度,既让日本人吃痛,退回到南处的马圭,又让缅甸政府收回了仁安羌的领土,最重要的是成功解救了被困多日的英军支队,让中国远征军在国际上名气大增,一举洗刷了赴缅抗日以来的耻辱。

此等功绩,作为主力军133团领导人的刘放吾理应受重赏,但国民党军队事后却压根没提过他的名字,细查过他才发现自己的军功被人冒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顶替他的不是别人,就是刘放吾的顶头上司。当时军事委员会在向重庆总部发文书作汇报的时候,直接写的是,38师师长带领部下击退日军,成功解救英军及若干名美籍人员。

这种戏码在国民党内部再熟悉不过了,当兵多年的刘放吾也早已见过,但他没想到,连这次的功劳也要被人抢走,当年的远征军堪称一支敢死队,去时10万人,回来却只有4万,可见其背后的艰辛。

经由此次事件后,刘放吾对国民党也彻底心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战争后刘放吾随部队去往台湾,虽是老兵,但他已不再待在部队,1963年,一位香港记者在一次采访中无意遇到了刘放吾曾经的下属,问及刘团长如今的下落,只知道当时的他靠着卖煤炭为生。

战争结束后刘放吾和曾经的师长彻底反目,但自身又没有别的技能可以赚钱,所以被迫以卖煤炭养活一家人

这份工作来之不易,几次三番求助于曾经的战友,别人肯答应帮忙。不过好在这位香港记者把刘放吾的情况报道了出去,一位商人主动向他提供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刘放吾一家的生活才变得轻松了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刘放吾举家迁往美国,到那边后干脆把名字改了,开始过上隐姓埋名的生活。

直到1992年,撒切尔夫人调查到那个曾经救了7000名英军的英雄在美国,这才有了开场那一幕。

刘放吾的故事,以及那本该属于他的战功,才被世人熟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