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这场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硬仗已然记入历史,顺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成功经验始终让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特别是脱贫攻坚期间的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模式仍然一定程度影响和制约各级各地的工作思路和决策部署。

当前,已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助力乡村振兴迈进,工作已经从攻坚战向常态化转变,但我们的驻村帮扶、因村派人工作模式仍然没有改变。进入常态化工作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真有这个必要吗?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作用发挥明显了吗?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在选派的时候又有几个单位能够做到选派精兵强将,精锐尽出?

说实话,选派去驻村的人员大体上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单位工作量很大,任务比较重的同志,一般会主动请缨前去驻村;另一种是工作量比较小,业务权重比较小的同志,单位才会做思想工作让其去驻村。基本上被选派去驻村的同志都是单位业务工作相对不很重要的股室同志,都是思想工作做了又做,权衡利弊想了又想,才一千个不情,一万个不愿地走向驻村一线。这就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工作量大、任务繁重的同志主动申请去驻村,他的负责的业务工作必然要受较大的影响。比如某县在安排驻村时,把中心负责人选派去驻村,驻村期间,中心的工作基本停滞没有开展,驻村还未结束,中心业务就因工作严重滞后被上级部门接连下发督办通知,顾此失彼,得不偿失。二是工作量比较小,业务权重比较小的同志被选派去驻村,他们不是自愿去驻村,家庭、居所等关键因素成为他们的思想包袱,去驻村也未必会全力以赴,驻村实效也是一个问号。

个人认为,脱贫攻坚是特殊时期、特殊形势、特殊任务,非常时期采用非常手段是可行的。但现阶段已然进入工作常态期,每个单位都有各自的业务工作要做,要改变原有的固定思维模式,因需合理选人派人,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如果确有需要各级部门选派人员助力,应制定干部选派工作体制机制,形成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真正让基层驻村成为历练干部的“大熔炉”和“试金石”,让“能下”和“能上”有效衔接,无缝对接。要把“着去”变成“得去”,要让干部主动请缨形成常态,坚决不选派“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干部,这样会浪费人力资源,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还会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选派的人员本身都对驻村没有兴趣甚至是被逼的,怎能奢望他会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积极贡献?要防止统筹失调,需耗资源,本身科局选派的人员基本上都是人微言轻,手里面基本没有资源,对驻村实质上的帮扶也是可怜的,建议可以探索给部门下发一定的帮扶计划任务,由县级统筹考核逐年滚动实施可能效果会更好。

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然要求大家付出比以往更加艰辛的努力,需要拿出比以往更加昂扬的斗志,以盯钉子的精神,真钉实锤,一锤接着一锤敲,钉稳钉牢,同时也要统筹兼顾整体工作,既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又要全面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