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扎心的话:“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倾尽所有,却养出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
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父母为了子女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把他们捧在手心里宠着,结果孩子们成年后反而对父母特别冷漠,这是为何呢?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越卑微的父母,越容易养出“白眼狼”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前几年在网络上走红的一位“啃老族”李文宏,他在17岁的时候选择了放弃高考,之后就一直宅在家搞文学创作(在家写歌)。
四十几岁没有收入,全靠要退休的母亲去外面打零工养活,就连他住的房子里的水电费都要父母帮着交。
周围的人都觉得他这样不好,可李文宏的父母却选择无条件地袒护儿子,在父亲眼中,儿子没有要自己的钱,更没有要求自己做什么,所以不算是啃老族。
而母亲则认为,他到了100岁也是自己的儿子,将来即使没人照顾他,自掏腰包也会把儿子送进养老院。
“哪个儿子不是小皇帝”,这位母亲的一句,想必说中了不少父母的真实心声。
现实中,也有不少家长喜欢把孩子当小皇帝养,殊不知,你们捧得越高,把自己的位置放得越低,往往子女就愈发容易把你们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最终变得贪婪自私,不停地向你们索取。
网络上有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接受采访的青少年,有大部分人对自己钟爱偶像的星座、血型、兴趣爱好了如指掌,可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年龄,有些甚至不能准确写出父母的姓名。
而这些“选择性忽视“的小孩,多半从小是被父母惯大的,他们在家几乎没有做过什么家务,平日里有什么需求,父母几乎总能立刻响应。
正是这种溺爱之下,令孩子们变得不懂感恩,把父母当成了自己的佣人,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从来没去体谅过父母的难处,甚至不愿意给他们多余的关心。
没有分寸感的爱,淹没了孩子的情感
知名的教育学者卢梭在《论教育》中说过一句话:“你知道怎样可以让你的孩子痛苦吗?那就是让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有太多的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全部,因为太过疼爱,以至于让自己给孩子的爱丢了分寸,为了不让他们受伤,所以全方位地渗透孩子们的生活。
这样下去,其实是把孩子们当成了自己的附属品,家长们好像总是用“为了你好”的方式去给孩子们爱,却忘了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否需要这种关心。
举个例子,《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的母亲这一角色,曾经是多少人的噩梦,她是一位单亲妈妈,为了让儿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和担当的男子汉,所以各种插手孩子的生活。
其中有个经典的场景就是:她每天都会逼迫儿子喝一杯热牛奶,但凡朱朝阳表现出一丝反抗,母亲的眼神就会立马转变。
明明嘴上说着关心的话,可句句带着道德绑架的意味在。“你怪妈妈没有照顾好你是吗”,一句话彻底让儿子哑火。
而我们的周围,似乎也有不少父母,他们在给予孩子关心时丢了分寸,孩子们的每一件事,他都要插手,并且要通过不断强调的“牺牲感”去软化子女,丝毫不懂得尊重孩子们的感受。
这种教育模式下,往往会导致孩子们难以建立起真实的自我,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在父母的操控之下形成的,所以即使成年以后,也没有太多的主见,习惯性地听从父母的安排,成为一个长辈嘴中的“乖小孩”。
到这里,父母别急着得意,你们把子女当成了自己人生中最完美的作品,但实际上,他们的灵魂已经被掏空,难以感知到正常的情感。
这就导致了小孩成年后很容易变得麻木冷漠,他们表面上听父母的话,但内心却憎恨埋怨父母的控制,亲子关系反而容易变得疏远。
除了上述的几个原因,父母还需要警惕,如果孩子们从小在糟糕的原生家庭中成长起来,例如父母冷暴力,感情不和谐,一家人经常吵架等等。
同样会导致孩子们情感缺失,他们没有感受过温暖和关心是什么滋味,未来可能也不知道如何付出感情,如何关心别人,更不会孝顺你们。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父母如何避免孩子情感冷漠?
1、让孩子多获得“爱的体验”
尤其是在孩子六岁以前,多获得一点爱的体验,让他们体会温暖、关心和呵护等感受,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情感联结,学会如何去爱。
父母可以从一些小事做起,例如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时,及时给予赞扬和鼓励;孩子难过伤心时,父母给他们一个拥抱和安抚等。
日常一家人也可以经常做一些互动性强的游戏,组织几次家庭旅游,或者一起养宠物等等,这些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家庭责任。
2、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和睦的家庭关系才是孩子“安全感”的土壤,父母之间如何相处,往往决定了孩子未来如何与人相处。
如果你们懂得互相尊重和包容,彼此心中有爱,那么会给小孩心中种下爱的种子,他们未来也会学习如何对别人好,如何跟别人交流感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