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xels

文|张蔚斐

来源|成长的可能

《国民心理健康报告》指出,青少年抑郁症状的筛出率高达24.6%;国家卫健委一项研究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病率已达17.5%;《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自杀案件中,高于50%是抑郁症自杀,而抑郁症中有10%最终会选择自杀。

抑郁症发病趋向于低龄化。如何识别出孩子的抑郁情绪显得尤为重要,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

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博士后、临床心理学家、《我的孩子抑郁了,我却以为他只是不开心》作者杨意在心可能、多知网的直播间与家长分享了关于防治青少年抑郁的建议。

以下根据杨意直播内容整理:

#1

“孩子得抑郁症不一定是父母的错,但是防治抑郁症是父母的责任。”

抑郁症离孩子们远吗?其实,抑郁症的表现并不一定是非常直白明显的情绪低落,例如孩子无缘无故的拖延、不写作业、不想上学、成绩下滑,也有可能是抑郁症引发的。再更进一步的表现,孩子关起房门不和父母说话,容易哭、动不动就发脾气,甚至出现自残、自杀的念头。

“孩子就像是变了一个人。”这是很多家里有抑郁症孩子的家长的共同感受,他们着急、心痛,却无能为力。因为当孩子的抑郁症表现已经明显到了一定程度时,说明他已经被抑郁症困扰了很久了。

儿童青少年期发作的抑郁症叫早发性抑郁症,越早发了抑郁症,它伴随的后果是越严重的,包括孩子此后的职业能力不足,终身未婚,有更多的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共病,未来有更多的抑郁症的复发,有更多的自杀企图等等.这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必须要及时的干预,必须高度的重视。

在杨意与患病孩子们接触的过程中,通过倾听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她逐渐发现了这些情绪出了问题的孩子身上往往有一些共性特点,对此,她总结了四点:

一、自己默默承受

孩子得抑郁症往往已经有一阵子了,但是家长不知道,老师不知道,孩子自己默默承受着。

二、不知该和谁倾诉

这些孩子在抑郁症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压力来源,就是他们不知道该不该跟父母讲。“如果跟父母讲的话,他们会有什么反应?他们会不会是说我是懒、说我是作?”孩子们有这样的担心。这种来自父母的反应的压力,也给抑郁症孩子带来很大的烦恼。

三、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

第三个共性是,他们有时候会讲到希望父母能如何帮助他们,或者提到父母做的哪些事容易让他们反应更激烈。

四、亲子沟通不畅

这些孩子和父母他们之间的沟通已经断裂了,孩子回避,不去和父母沟通。有的孩子可能之前尝试着向父母倾诉,但是被父母的反应给伤到了,他就退缩了,不再说了;有的可能想说、愿意说,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这些孩子的遭遇令人心疼,正是很多家长对抑郁症的不重视,使得孩子的情绪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从而导致了更严重的后果。

“孩子得抑郁症不一定是父母的错,但是防治抑郁症一定是父母的责任,要把这个责任承担好又非常的不容易。“杨意说。

父母明明是最爱孩子的人,也是最有可能给孩子提供帮助的人,为什么在孩子眼中反而成为“不仅不能帮我缓解痛苦,反而让我更加痛苦”的人?家长对抑郁症不够了解、不够重视,沟通不畅,往往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2

人际关系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是最重要的港湾

如何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他以后阳光、积极、幸福、成功的人生奠定基础?

杨意指出,预防抑郁症主要可以从6个方面入手,分别是人际关系、情绪、认知行为、自我价值和身体健康,其中,人际关系是最需要强调的。

你的孩子是否拥有一张坚固的关系网?

“抑郁症也好,其他的疾病也好,想得到康复,有一个好的人际关系氛围是很重要的。病人需要感受到他是被人关心、被人支持的,他不是孤立无援的,这对于一个人面对任何困难时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强心剂。而要给孩子建立一个这样一个坚实的人际关系网络,家长是网络当中最重要的。”杨意说。

有的孩子可能社交能力不是很好,在学校里比较孤独、自卑,他可能会觉得自己在学校里不受欢迎、成绩也一般,没有什么朋友,也不起眼,在学校里,他容易缺乏安全感。

但是,如果他的家庭氛围特别好,能感受到父母对他全心全意的关爱,他就会非常喜欢回家,回到家后,他是踏实的、放松的。家是他的港湾,这样的孩子,内心也会比其他家庭关系紧张的孩子更坚定,他在遇到挫折之后,得抑郁症或是做出其他冲动行为的概率就会小很多。

一方面,家长有必要引导孩子提高社交能力,但是另一方面,家长为什么不能自己成为孩子的人际关系网中足够稳固的一部分呢?

“我们管不了别人,我们没法去帮孩子交朋友,或者让孩子遇到特别好的老师。但是我们可以让我们自己成为孩子的人际关系当中,特别坚固的,特别有温度的,能够给到孩子帮助的那个环节,所以我强调父母要和孩子建立足够好的关系,不是说完美,但是要足够好。”

#3

不要轻易说孩子懒,对孩子的情感需求要有回应

很多时候,父母的口头禅,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非常刺耳的。家长很日常很简单的一句话,也有可能引起孩子不舒服的情绪。孩子最讨厌家长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这个问题,每个孩子都有很多条答案。

杨意举了一个很日常的例子,当孩子做作业走神、不想学习时,很多家长往往会批评孩子懒惰。

“父母很常见的一句话是:‘你怎么这么懒?’其实,家长不要轻易用懒字来批评孩子。我们认为孩子懒惰,其实是为了驱动他做事,学习、生活、不要拖延,但是家长的批评并不会让孩子产生做事的驱动力。有的孩子就是做不到,他不是懒,而是做事的方法论出了问题,家长要做的是帮他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批评他懒惰,就指望他能自我驱动。”杨意说。

杨意又举了一个例子,例如一个孩子做作业时做着做着就去玩手机了,这时候家长把手机没收后,你会发现他又开始玩铅笔。他总能找到玩的,这时候家长的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懒惰、不上进、拖延等词就来了,把孩子骂一顿,问题就能解决吗?

其实,根源不在于玩手机,也不是懒惰,而是孩子不会做这道题。

家长应该做的不是骂孩子懒,而是告诉他,如果你考试遇到不会做的题,先不要管这道题,先往下做。这是家长在教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其次,回到题目本身,家长可以帮着分析知识点、一起翻书找答案,讲题或是请老师指教,帮他把具体的难题解决。

“孩子对于会做的事会产生胜任感,更有自信,为什么好学生很爱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任何人都喜欢做自己更擅长的事,游戏打得好我就更喜欢打游戏。所以回到这个问题上,家长不要轻易说孩子懒,因为这个‘懒’它往往不是符合事实的,它只是一个不太准确的对事情的概括,偏离了事情的真相,没有帮助,反而让孩子很自卑,伤害你们之间的关系,你自己心里很添堵,没什么好处。”

除此之外,当孩子在表达情绪有情感需求时候,我们尽量的不要去忽略它,比如说孩子跟爸爸妈妈说了,班上哪个同学欺负我了,或者说什么话让我生气了。

有的家长会觉得,这算什么?对于大人来说,可能是小事,但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很严重的大事,孩子在认真地表达情绪,就像大人也会在工作时遇到非常想吐槽的事情一样,如果你给孩子的反馈很敷衍,甚至还说他不对,那久而久之,孩子也不愿意倾诉了,亲子沟通就不畅通了。

点击以下公众号卡片

立即关注我们,一起成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