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道德经》是五经之一,虽然整部经书只有五千多个字,但是在这些有限的文字当中,却蕴含着无限的智慧。

老子雕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子雕像

也就是说,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抑或是其他,这种智慧都能够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或许正因为如此,《道德经》在流转两千多年之后,仍经久不衰。

如老子讲的“三宝”,即: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老子认为,持而保之“三宝”,特别“不敢为天下先”,才是“能成器长”的关键。

老子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子画像

那么,什么是“不敢为天下先”?或者是为什么“不敢为天下先”呢?

其实在《道德经》中,所谓“敢”,并不是“不怕”的意思,而是强调做“该做的事”之意,如“使夫‘知不敢’弗为也”,指的就是不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才有可能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也唯有如此,才能势如破竹,摧枯拉朽。

因此,这句话用到现在的职场或生活,都一样管用,为什么?因为每一个的精力都有限,普通人则把这些有限的精力消耗在琐事之上,而真有成就的人,则会把有限的精力放到“该做的事”上,这就是他们之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老子雕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子雕像

所以,“不敢”二字,所强调的是不会去做“那些不该做”的事。

那么,什么是“为天下先”呢?

其实“为”在这里,指的是超越或者偏离之意,而“天下先”,指的是万物的运行法则,即道。

也就是说,在老子看来,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能偏离“道”的宗旨,即不能与“道”相争,或者背离于“道”而行事,这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进一步的说,所谓“道”,从来不强调自己就是“道”,或者自认为自己高于一切,也正因为如此,“道”才可有高于一切,成为一切万物运转的根本法则。

老子出关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子出关图

正是有鉴于此,老子才讲“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甚至可以说,不与“道”或者万物相争,才可以“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一切看似无心无意,其实却无所不为。

因此,“不敢为天下先”所强调的是“不争而争”,故能谋局而不谋事,最终符合“道”的运行法则,进一步的说,“不争”是方法,争是目的,即不争而争。

更何况“道”本无情,根本谈不上奉献或是让利,就像天下万物一样,并不因为感激而主动自利利他,所以,“上善若水”,即真正符合于“道”,就会像水一样,往底处流,不敢为天下先。

孔子问道于老子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子问道于老子图

而这也正是老子为什么讲“不敢为天下先”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