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出游,与其说是逛遍风景,不如说是吃遍美食。然而去了景区才发现,到处都是千篇一律的“网红美食”。
长沙臭豆腐、轰炸大鱿鱼、烤面筋,这些自不必说了,几乎每个景区都不会缺席。这几年,景区又冒出不少新晋顶流。有着地标打卡功能的竹筒奶茶一时风头无两,清爽甘甜的椰子水、冰鲜美味的生腌海鲜是夏日必备美食,水果捞,炸串则更是深得人心。
然而,有些占领景区的“美食”,我劝你别抱太高期待。
五一出游,与其说是逛遍风景,不如说是吃遍美食。然而去了景区才发现,到处都是千篇一律的“网红美食”。
长沙臭豆腐、轰炸大鱿鱼、烤面筋,这些自不必说了,几乎每个景区都不会缺席。这几年,景区又冒出不少新晋顶流。有着地标打卡功能的竹筒奶茶一时风头无两,清爽甘甜的椰子水、冰鲜美味的生腌海鲜是夏日必备美食,水果捞,炸串则更是深得人心。
然而,有些占领景区的“美食”,我劝你别抱太高期待。
竹筒奶茶
前不久,竹筒奶茶的风刮到了大江南北。竹筒奶茶上面贴的热门景点、城市名称更有着“打卡功能”,成为大家纷纷晒照的“时尚单品”。
然而,没多久,竹筒奶茶就翻车了[1]。
竹子作为一种植物,内部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因此其极易发霉腐朽。一些发霉比较严重的,会呈褐色或黑色,将其清洗或者刨削也无法将霉变彻底去除[2]。
一些肉眼看上去好好的,实际上早就发霉了。
然而,单靠“纯天然”的外表,一杯用料不见得多好的竹筒奶茶,往往卖出几十元一杯的高价。你的钱,大概率是在为竹筒买单。
从成本上来说,竹材是一种生物质资源,相比于纸杯、塑料杯价格确实贵上很多。在电商平台上,7块钱你能买到大约17只一次性塑料杯,但只能买到1个竹筒。单个奶茶容器的差价是17倍[3]。
正因如此,很多商家为了节省成本,回收废弃竹筒二次利用。除了拍照上相,再也想不出竹筒奶茶第二个优点了。
开口椰子水
不管在哪个景区,都售卖代表着海洋气息,清凉甘甜又解渴的椰子水。
但凡买过椰子的人都知道,开椰子并非易事。所以,为了方便顾客,不少商家会给椰子预开口。
但是,这样方便是方便了,却增加了食品风险。
最近有新闻就报道,有人在喝了预开口的椰子之后出现了高烧、呕吐、头晕等各种不良反应。
其实,椰子一旦被打开袒露的接触到空气,椰子水中的化学成分和风味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椰子开壳后极易变质[4]。
有研究做过这样的实验,开壳后的椰子水在37℃可以保存大约5小时,在24℃可以保持大约8小时,在14℃可保存大约22小时,在4℃可以保存大约7天[4]。
然而很多预开口椰子可能就直接被放在常温条件下,甚至很有可能开口一两天还没卖出去,这样椰子壳看着还完好,实际上椰子水已经变质了。
变质的椰子水则会产生椰毒假单胞菌,而这种细菌产生的米酵菌酸则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类似的还有泡发多日的木耳、海带,发酵的米面食品中毒也是被这种菌污染了[5]。
当把椰毒假单胞菌接种到椰子介质上培养时,在培养的第二天,毒素产量就可以达到2-4mg/g[6]。
福建省疾控中心卫生检验检测所的研究数据显示,米酵菌酸的急性毒性比黄曲霉毒素强3~5倍,10mg的米酵菌酸就能让140只小白鼠中毒死亡[7]。
并且米酵菌酸的耐热性极强,在100℃的开水中蒸煮也难以破坏其毒性[8]。
所以,开口椰子水喝着是方便,但还是劝你少喝。即使没有开口的椰子,椰子水变黄、变酸、变浑浊,都代表着其变质了,不能吃了。
自助水果捞
只用动口不用动手,花样多易携带的水果捞火极一时。水果店、饮品店、美食街等大大小小的地方都能找到水果捞的身影。
然而,自助水果捞的确可以捞的自由,但也可能一不小心就成了冤大头。
放在冷藏柜里供顾客挑选的水果,都是经过削皮、切块的等一系列处理的“成品”。但那些看上去好模好样的果块,很有可能是从一些不新鲜,甚至已经坏了的水果上切下来的。
大部分水果都是多汁多糖的,非常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尤其是霉菌。
霉菌并不是什么罕见的菌种,实际上它在环境中无处不在,一有机会就会入侵果肉,并大量繁殖,所以我们通常会看到变烂的水果外面裹着厚厚的一层霉。
霉菌是个大家族,有些霉菌会产生毒素,严重的甚至有致癌作用。
其中展青霉产生的展青霉素和曲霉及青霉产生的赭曲霉毒素 A最为常见,其中展青霉素可以破坏肠道,损失肾功能,而赭曲霉毒素 A具有肝肾毒性[9-12]。
除了这两种毒素外,还有黄曲霉毒素,一般在枣、坚果中存在。
可能有人会问,削掉坏的部分是不是就可以吃了?
实际上,很多看起来只烂了一小点的水果,也可能已经被霉菌全部污染了。
水果中含有大量的汁水,而霉菌则可以随着汁水在果肉中蔓延。
有人研究过毛桃、葡萄等水果霉变后的微生物含量和真菌毒素,结果表明毛桃烂了一点后,烂的部位菌落总数可达1470000 CFU/g;而完好的部位菌落总数为9200 CFU/g。葡萄烂的部位中霉菌达到了850000 CFU/g,在完好的部位中霉菌为1850 CFU/g。并且在烂了一点的部位,葡萄黄曲霉毒素 B1,含量超过了5 µg/kg[13]。
所以,水果一旦腐烂,就算只留下好的部分,也仍然没有改变“坏了”的本质。
所以,21前尝一尝,问一问还是很有必要的,有条件的话我们还是建议你直接购买新鲜水果,毕竟动动手就能更放心。
生腌海鲜
天气渐热,冰镇后的生腌海鲜别提多令人快乐!清甜的虾、脆嫩的血蛤......带着冰沙感,又鲜又清爽,光是想想都能口水都能流到嗓子眼。
然而生腌海鲜再美味,也有一个很大的安全问题——寄生虫。
拿生鱼片来说,新鲜的生鱼片很可能是寄生虫之家。鱼类感染的寄生虫种类很多,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无害,但还有少部分则会使人致病。
比如“华支睾吸虫”,作为一种常见的致病寄生虫,主要寄生再中国淡水鱼身上。当人类吃了这些被感染的鱼之后,华支睾吸虫便会寄生在人体的胆管、胆囊内,引发胆管炎、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14]。
据调查显示,2015年,全国31省人体重点寄生虫病感染现状调查,两广地区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省份。广西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6.68%,广东为1.91%,换成人口数量,估计约为540.66万人[15-17]。
而两广地区正是有吃生鱼片习惯的地方。
除了淡水鱼,一些海水鱼的寄生虫,同样也是致病的。比如海鲜刺身中的异尖线虫也能在人体内寄生,它们死后尸体埋进胃壁形成芽肿,可能会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18-19]。
在人们的惯常思维里,经过盐腌、冲洗能减少寄生虫的数量,实际上这是个误区。
寄生虫之所以能寄生在其他动物身上,正因为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通常情况下只能通过长时间的冷冻和高温才能将其杀死,一旦达不到温度条件和时限要求,寄生虫的风险就仍然存在[20]。
日料店、生腌店,寿司店,甚至部分海鲜店,店家是否按照严格冷冻,消费者无从得之,吃坏了肚子也很难追责。
生腌海鲜除了寄生虫之外,微生物感染也不容小觑。日本每年食物中毒事件中,细菌和病毒中毒事件比寄生虫感染事件更为常见,甚至严重[21]。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不要贪图唇齿的一时之爽,建议煮熟后再吃,其实味道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炸串
不知道从何时起,街头巷尾,市场档口一家家炸串店林立而起。
相比起烧烤的火烤,炸串显然要快的多。各种串好的食材,经过短短的油炸后撒上调味料就完成了,装进小盒子,消费者一边走一边吃,非常方便。
炸串好吃不仅有调味料的滋味,还有油的功劳。
一般家庭炸食物都用的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油脂,炸的香但没有那么酥脆,而市面上炸串、炸鸡等油炸食品则是又香又酥,可能用的是起酥油或者掺有一定量起酥油的油脂[22]。
什么是起酥油呢?根据《GB/T 38069-2019起酥油》的定义,起酥油是指食用动植物油脂及其氢化、分提、酯交换油脂的一种或几种混合物,经急冷捏合或不急冷捏合得到的油脂[23]。
然而在植物油的氢化、精炼,反刍动物脂肪以及不饱和植物油加工烹饪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量的反式脂肪酸[24]。
受到加工方式、加工条件、加工原料、食品类型、地域分布及生产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氢化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在一般5%~45%之间,甚至可高达65%。起酥油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则达到10%左右[25-26]。
其实就算是使用的普通油脂,也不建议多吃油炸食品。
研究证实植物油经过反复高温煎炸处理之后,其中反式脂肪酸会显著上升,煎炸温度越高,时间越长,次数越多,反式脂肪酸含量也越高[24][26]。
反式脂肪酸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过量摄入后会增加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含量,进而增加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和冠心病的风险,另外也容易引发心脑血管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几率[24]。
因此,预包装食品在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中规定“食品配料含有或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氢化和(或)部分氢化油脂时,在营养成分表中还应标示出反式脂肪(酸)的含量”[27]。
但对于炸串店到底用的什么油,含有多少反式脂肪酸,反复煎炸了多久,消费者无从得知。
因此,建议能顶得住诱惑还是少吃,实在想吃也不要一次性吃太多。
总之,到了景区你可能会发现,肯德基和麦当劳可能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作者:果冻橙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