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邢方贵 编审/杨正林 授权刊发/@秦楚刊号
历史推进到十五世纪中叶,朱元璋以郧阳山区地处国之中部而扼汉水,山高谷深,得之可觊觎天下,洪武二年(1369),派大将军邓愈率大军从南阳出发,并调集附近襄阳、陕西汉中、安康大军包抄郧阳山区,把当地百姓尽数驱遣出山,不从则杀之。老百姓赶尽杀绝后,朱元璋列此地为全国最大的封禁山区。
又七十余年后的天顺、成化年间,朝政腐败,官绅豪强疯狂侵吞农民土地,失去土地的农民数以千百万计,流民遍布国中!郧阳山区,以其广袤的山野沃土和七十余年封禁恢复的丰富自然资源,接纳了全国二十个省的数百万流民于此生存。郧阳,成为明中期流民的“乐土”;郧阳,一方水土养育了万方人!
至明宪宗成化二年,流民达到150万以上。数以百万计的流民于此过着不纳税,不服徭役的自由生活。民聚则商必至,各地商人也挟资来此,开矿伐木,兴办作坊,从事商品生产。封禁百年的郧阳山区,自此为大批流民所开发,日臻繁荣,成为明中叶腐败政治下的一方净土,也成为各省流民的一方乐土。
但是,百万流民聚集郧阳,一则打乱了封建统治秩序,二则百万之众不纳税完粮,亦给寅吃卯粮,捉襟见肘的明中央经济造成重大损失。为此,明中央政府政府重申禁令,采取驱回原籍,就地附籍“编甲互保”相结合的政策,以图把流民重新束缚在封建桎梏之下,纳粮当差。但多数流民为求生存不听从遣返。而明政府则对不听从者“主犯处死,户下编发充军”。
这种高压政策,使百万流民的最后一线生机被断绝。绝望的流民积压在心头的怒火如火山爆发般迸射出来。天顺八年(1464年)郧阳流民在刘千斤、石龙领导下起义,组建农民政权。各地流民云起响应,影响及于湖北襄阳,河南邓州、陕西汉中等地,明王朝统治者大为震惊,以工部尚书,抚宁伯率大军镇压,对郧阳流民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大规模屠杀。
这次郧阳流民大起义,是明中期全国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
此后数年,湖北重灾。特别是成化六年(1470年)全国大旱,饿殍遍野,流民载道。全国又有近90万流民不顾明王朝封禁之令,涌入郧阳山区谋生:“荆襄间流民屯结如故”,“流民附贼者至百万”。且在刘千斤、石龙余部李原、王小洪领导下,举行了更大规模的起义,并迅速控制了荆襄地区。自然,这种反抗遭到了明政府更为残酷的镇压,郧阳的山山水水洒遍了流民的鲜血。这种疯狂杀戮,即使明王朝的大臣,都认为“实多滥杀”。
此后的成化九、十、十二这连续的三年里,湖广地区天灾频仍,各地流民复聚郧阳如故。民为求生而不畏死,刀兵何以阻之?明政府深以此为忧。此际,南京国子监祭酒周洪漠深感郧阳流民生存之艰,乃著《流民说》,上奏成化帝。大意是流民若流水,应顺其性而导之,以解决郧阳流民问题。无可奈何的成化帝认可此说,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派右佥都御史原杰赴郧抚治流民。
原杰到郧后,踏遍郧阳的山山水水,体察民情,征询民愿,登记户口。在此基础上,呈请于郧县设郧阳府,统辖郧县、房县、竹山、竹溪、郧西、上津六县。经成化帝批准,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十二月已丑日(公历1477年1月4日)正式开设郧阳府。
次年,为协调鄂豫川陕四省毗连地域流民的安置与管理,又于郧县置湖广行都司(郧阳抚台)。
据抢救整理出版的《中国惟一的巡抚志——〈郧台志〉》所载,郧阳抚台最盛时抚治相邻鄂渝川陕四省毗连地域的荆州、安陆、襄阳、郧阳、南阳、西安、汉中、夔州八府及夷陵州、归州、荆州、均州、裕州、邓州、商州、金州、宁羌州等九州;八府九州下辖六十五县:
今江陵县、监利县、石首市、远安县、枝江市、公安县、松滋市、宜都市、长阳县、兴山县、巴东县、秭归县、夷陵区、钟祥市、京山县、潜江市、荆门市、当阳市、仙桃市、天门市、南阳市、南召县、淅川县、内乡县、镇平县、邓州市、新野县、叶县、方城县、泌阳县、唐河县、舞阳县、桐柏县、南郑县,略阳县、勉县、凤县、宁强县、城固县、西乡县、洋县、石泉县、紫阳县、汉阴县、安康市、旬阳县、平利县、白河县、商州市、商南县、洛南县、山阳县、镇安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建始县、襄阳区、宜城市、南漳县、枣阳市、谷城县、老河口市、保康县、丹江口市、郧县、郧西县、房县、竹山县、竹溪县等(此处所列共计70县)。
明隆庆五年(1571年),郧阳抚台还暂辖四川下川、东川北兵巡等道。
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到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二十一日以四川平定、裁撤郧阳抚冶期间,郧阳抚治辖地东至河南汝南,西达四川广元和甘肃两当县,北接河南灵宝,南抵四川巫山和湖南澧县,东西跨地两千五百多里,南北—干四百多里。辖区面积2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达一千多万。辖八府九州六十五县。至此郧阳从一个鄂西北小邑(考古实证证实郧县城在汉代已经是一个高度繁华的县城——邢方贵注)一跃而成为天下雄藩巨镇,开启了郧阳两百零五年波澜壮阔的抚治时代。
郧县地处汉江、堵河交汇处,水上交通十分便利:经堵河可达巴蜀,由丹江可入商洛,而三千里汉水则上达陕西汉中,下可直通荆襄及武昌以至南京。
关于湖广行都司(郧阳抚治),明万历十八年(1590)郧阳巡抚裴应章召彭遵古等纂有《郧台志》。记录了郧阳抚治113年的历史,不可能反映郧阳抚治205年(明成化十二年[1476]始设——清康熙十九年[1680]裁撤)之全貌。幸有郧阳师专冷遇春先生,当年以年且九十之高龄,奔波市县,披阅典籍,三易其稿而撰成三十余万言《郧阳抚治两百年》,反映了郧阳抚台205年抚治史的全貌。
时至今日,郧阳抚台辖境的方志中仍记载有郧阳抚台。例如陕西汉中城固县,就有一个纪念首任郧阳巡抚原杰的 “原公镇”及“原公祠堂”。五百余年传续至今,乡镇名称未变,祠堂香火未断。
明代成化年间郧阳府与郧阳抚台之设,历明、清两朝十帝共205年,是郧阳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就辖境言,郧阳抚台所辖是当时中原最发达的地域;
就巡抚言,两朝所选拔的121位郧阳巡抚,大多是当时文武兼备的股肱大臣,如首任巡抚原杰、明代文坛“后七子”领袖王世贞、被史家称为“明代岳飞”的卢象升等。他们对郧阳的物质、文化建设做出了辉煌贡献;
就民生言,全国二十个省的流民带来了制作技艺、耕作技术、乡音文艺,东西南北四方的技巧、文化、风俗在此交汇,交流,催生出丰富而博大的郧阳新文化!也产生了包容、融汇、互济、奋争的郧阳精神。
郧阳城就此成为鄂渝川陕四省毗连广大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是汉水中上游最大的水旱码头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所以,十堰市前市委书记陈天会大力支持出版一万册明代《郧台志》校注本,号召“搜寻、发现和整理产生在我们这一带极其宝贵的抚治文化,为抢救和弘扬我市地域优秀历史文化做出努力。”
所以,“郧史泰斗”冷遇春先生历尽千般辛苦撰写出《郧阳抚治两百年》,并将121位抚臣及146位郧阳知府的平生行状一一勾画,汇集成册,以广为宣传郧阳抚治文化。
厚重丰富、博大精彩的郧阳文化远不止这些。例如康乾盛世,因为郧阳扼汉水中上游且统辖中原八府富庶之地,所以万方骈集,八方辐辏,商业有烈火烹油之繁盛!
例如残存的一块乾隆五十九年(1794)维修山陕会馆的捐资碑,虽残破不堪,缺失多多之极,但从残存文字中,仍可看到数十个当时商家的字号,如时振、魏永盛、元德、全盛、万盛、万成、宜兴、义顺、日昇、新兴合、西全盛、卫永盛、大顺乾、永来盛、聚盛、元兴隆、和盛隆、万盛来、大顺合、永兴裕、振兴和、永昇荣、万盛德……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山西、陕西在郧经商者人数之众,事业之盛;如果再加上江西、湖广、河南、安徽各省的商人及他们的商号,当时的郧阳府城商业当有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繁盛!
流风所及,时至今日,汉口、西安、南阳、汉中、安康、襄阳等地的老一代商人,无人不知水旱大码头郧阳府。
明清121位抚臣、146位知府及百多位郧县知县,历朝历代生活于郧的文人骚客、能工巧匠,都在此留下许多故事。
例如明代郧阳巡抚王世贞购天下书籍充实郧阳府学宫,郧阳巡抚吴文英大力整修儒学宫,清代知府朱寀、黄焜、许有麟从康熙年到光绪年前赴后继地整修泽被郧乡的武阳、盛水二堰,都留下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千古佳话。
再如清代道光、咸丰年两次任郧县知县的山东潍坊人陈子饬,对于郧阳府城的建设殚精竭虑,建树多多。比如捐资把南角楼增建为三层,使人登高可远眺依依汉水、绵延青山、巍巍宝塔及东郊的千亩田畴、村舍绿树。绕城而过的汉江上下三十里一览无余……使此成为郧阳府城内的著名胜景“南门晴望”
物质建设之外,陈子饬更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他在汉江南北各树立了一个道德模范余师荣、程善扶,大力褒彰弘扬他们的善行,勉励乡绅见贤思齐,致富不忘造福桑梓。
郧阳历史上的繁华、丰富、博大,自有十几部省、台、府县志记录在案。
下期继续。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