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六年三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近三年。此时,名士张怀民(字梦得,又字偓佺)也因事被贬黄州,相似的心境,让两人逐渐成为密友,彼此经常往来,苏轼还为我们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一篇短小精炼、韵味无穷的小文。

这年十一月,张怀民新居落成,在其家西南,他又修建了一座用来观赏长江盛景的亭阁,苏轼为该亭取名“快哉亭”,并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词。苏轼的弟弟苏辙,也因这亭子而写下了著名的散文《黄州快哉亭记》,其中写道:“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可见当时之风流韵致,令人欣然向往。

一、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或许我们现在无法看到当时的盛景,但是因为苏轼的这首名词,亦能想象当时的情景,这真是文学的永恒魅力了。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的代表作之一,全词以景带情,描绘了快哉亭周边的大好山水,同时也将词人那种旷达豪迈、潇洒凛然的处世态度表现了出来。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上片主要以写景为主,苏轼开篇便以大气的笔触,写下了夕阳西下时,从亭中放眼望去,江水与碧天连为一色的美景,“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天地间苍茫一片的辽阔景象,也为这首词奠定了大气磅礴的基础。

接着诗人开玩笑似地说朋友怀民所建之亭,全是为了自己,“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这是反客为主的写法,也足见两人关系亲厚。继而以“平山堂”作对比,以实带虚,进入回忆之中,因为苏轼曾经在扬州平山堂,领略过江南烟雨的秀丽,那种若有若无、空濛高远的美丽景象,令其印象深刻,今天仿佛在快哉亭上又看到了,这无疑是极高的赞美。

末尾又融入欧阳修和王维的名句,以此来赞美“快哉亭”的美丽,“山色有无中”本是王维的佳句,王维在《汉江临眺》一诗中写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后来欧阳修将其写入词中,说“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突出了平山堂景色的美好。苏轼在这里写出类似的句子,无疑是为了赞美朋友的“快哉亭”。

下片写景中亦有抒情,开头几句描绘了江面的广阔大美景色,“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清澈见底的江水如明镜一般,映衬着碧绿的青山,形成了一幅水墨画卷,一阵大风吹过,江面顿时风云开阖、波涛汹涌,只见一个渔翁驾着一叶扁舟在巨浪中翻舞,静态的江面突然变成了动态的景象,于是众人的焦点也聚在了这位迎风破浪的渔翁身上。

借助这位老渔翁迎风而立的潇洒英姿,苏轼想起了古人的文章,苏轼嘲笑战国时宋玉所写的《风赋》中强行将风分为“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这位老渔翁于惊涛骇浪中泰然自若,便是最好的注解。

于是借助这一特定景象,苏轼写出了“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结论,告诉世人一个豪迈且旷达的道理:一个人只要胸中存在着至刚至阳的浩然之气,就能够超凡脱俗、荣辱不惊,在任何顺境或逆境中泰然处之,因而可以时时享受到那无穷快意的千里凉风!

苏轼这首词,跌宕多姿,写景、言情、议论巧妙地融于一体,用字用句酣畅淋漓,具有极强的震撼力,“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更是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明朝大才子杨慎甚至表示“结句雄奇,无人敢道”,刘熙载也评价说“其精微超旷,真足以开拓心胸,推倒豪杰”!

二、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苏轼在《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这首词中,提到了平山堂,并用平山堂的美来对比快哉亭的美,说“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可见在苏轼的印象中,快哉亭是可以媲美平山堂的,由此也可见,苏轼对平山堂是情有独钟的。

扬州西北的平山堂,是苏轼的恩师欧阳修在扬州任知州时建造的,登上平山堂,放眼望去,江南秀美的山水景色尽收眼里,烟雨迷蒙的江南美景,犹如仙境。这样美丽的亭子,我们已再难见到,当时欧阳修也留下了诗词文章,足见当时盛景。

而在写平山堂的诗词中,南宋才子方岳的一首《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写得清新脱俗,成为后世传颂的千古名作,而且方岳有意模仿苏轼的“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因而使用东坡那首词的韵脚写成的。

方岳也是一位心怀天下的文人,南宋偏安一隅,诗人有感于祖国南北分裂,颇有收复中原的志向,在这首词中,我们也能够体会到词人那种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这又给全词增添了一抹悲壮之美。

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上片以写景为主,开篇将江南秋雨和晴天的美景,都概括在了十个字中,“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的初秋,仍然是一片青绿,经过秋雨后洗刷的更加明亮了。但因为南北分裂,诗人是有愁情的,“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有借酒消愁的味道。

除此之外,其实还有诗人自身漂泊无定的悲凉,这在写景中流露了出来,“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一叶扁舟穿梭于重重芦苇之中,飘泊江湖的羁旅之情,故乡的菰菜莼羹,只有在梦中相会了。“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喝醉后的词人,在平山堂上,遥望北方的黄河、洛水,只能暗自叹息,这是一种家国无地的感慨,令人感到悲凉。

下片写放眼平山堂之景,“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洲渚之外,山色昏冥,山峰好像是敛起了眉头。于是词人想起了欧阳修和苏轼,“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前半句是借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典故,“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大有感叹光阴荏苒,人生短暂的悲情,曾经风流儒雅的前辈们,早已化为尘土了。

接着三句,继续抒发情感,“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杨柳”已非,“烟雨”依旧,曾经儒雅风流的名士,都随着时光而化为尘土,更可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最终词人将千愁万绪化作一声长啸,又要孤独地上路了,“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这真有一种悲壮的美!茫茫天地之间,只有词人一人一马、一声浩叹,西风烈烈,词人却义无反顾地继续踏上人生的旅途,这种明知前途渺茫却凛然直面的清醒,这种坚毅的韧性,大有一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波澜壮阔!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亦因这悲怆而孤独的美,成为了千古流传的名句!

无疑,这两首词都是佳作,虽然一个写“快哉亭”,一个写“平山堂”,时间也是分列北、南两宋,跨距百年,但是两词之间,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许现在的我们,对这种联系已经感触不深,但是词中所表现的那种情感和气势,尤其是末尾的名句,却依然能够感染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