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场规划和布局应以经营方针、饲养规模、饲养工艺、机械化程度、气象条件地形、交通、水、电和通讯等为依据,在满足经营管理和生产要求的前提下,总体布局要本着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和长远规划、紧凑整齐、美观大方,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节约基本建设投资的原则来设计,以保证养殖环境的净化和畜产品的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把牛场分为职工生活和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及粪尿堆贮区,各区相互隔离。运送饲料和鲜奶的道路与装运牛类的道路应分设,并尽可能减少交叉点。为便于防疫和安全生产,应根据当地全年主风向和场址地势,有顺序规划布局各区

一、职工生活和管理区

在全场上风向和地势较高的地段,并与生产区保持100 m 以上的距离,以保证生活区的良好卫生环境和生活质量,同时也防止人畜共患疫病的相互传播。

管理区是牛场经营活动与社会联系的场所,生产资料的配置和产品的销售等都集中在本区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生产区

生产区是牛场的防疫重地,为防止疾病的传播,本区域应设有隔离室和消毒池,严禁非生产人员和场外运输车辆进入生产区,以保证生产区的安全和安静。生产区牛舍布局要合理,分阶段分群饲养。以挤奶厅为中心,按泌乳牛群产房、干奶牛群、犊牛舍、育成前期、育成后期牛舍顺序排列。为便于管理和防疫,原则上每栋牛舍不超过 100 头牛。各牛舍之间要保持 10 m 以上的距离,布局整齐,以便防疫和防火。但也要适当集中,以节约水电线管道,缩短饲草饲料及粪便运输距离。

由于我国地处北纬 20°~50%,太阳高度角冬季小,夏季大,为使牛舍达到“冬暖夏凉”,应采取南向即牛舍长轴与纬度平行,这样有利于牛舍冬季的采光,又可防止夏季太阳光的强烈照射。因此,在全国各地均以南向配置为宜,并根据纬度的不同有所偏向东或偏向西。

修建牛舍必须与本场生产工艺相结合,否则,必将给生产造成不便,增加工作量。

生产区还包括饲料库、饲料加工车间、干草及块根饲料存放处青贮窖、锅炉房等。饲料库、青贮窖、干草及块根饲料存放处应在牛舍较近的地方,应处在上风处并充分考虑火灾和其他灾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隔离区

规模化奶牛场应建有此区,在生产区的下风向,建有诊疗室、药房病牛隔离室。该区与其他区相对独立,与牛舍相距 300 m 以上,并有隔离屏障,设有单独的通道和入口,便于消毒和隔离。病牛区的污水和废弃物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防止疫病传播和污染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粪尿堆贮区

粪尿堆贮区设在生产区下风向地势低处,与牛舍至少有 200~300 m的间距。贮粪场的位置既要便于把粪便由牛舍、运动场运出,又要便于运到田间施用。同时,应使粪便在堆放期间不致造成环境污染和蚊蝇的孳生。

现代化或生态化的牛场设有沼气池,目的在于就地将牛场的废弃物转化利用产生能源供生活和生产使用。沼气池可以在地下建立,也可以在地上建成类似F青贮塔,这是生态养牛业的发展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