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

“银线“飞舞出的精彩人生

——记咸宁供电公司丰源公司线路工程队负责人吴钢

何方

我们常会为错过一些东西而感到惋惜。其实,人生的玄妙,常常超出你的预料,无论什么时候,你都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坚持,努力,勇敢追求,那样就有突然的惊喜到你的世界中来!

吴钢正是这样一位勇敢追求的人,他的名字不仅在咸宁供电公司,乃至全国整个电力公司都是响当当的。因为他主导创新的“车载移动式伸缩跨越架”获得湖北省电力公司一等奖,国网公司QC成果三等奖,并代表省电力公司参加国家电网科技成果推介会,还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吴钢就是战胜困难的强者。

1998年,吴钢作为54集团军装甲侦察连的一名侦察兵(转业)来到咸宁电力公司,被分配到供电公司丰源公司工作。22年来,他时刻以一位党员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一位军人刚毅、勇敢、果断、干练的办事风格,吃苦在前,冲锋陷阵,把丰源公司线路工程队打理得井井有条,为整个咸宁供电线路的安全正常运行做出了积极贡献。

“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是咸宁丰源公司线路工程队负责人吴钢同志,在实地复测吴田——通城220千伏输电线路时发出的感慨。

2017年10月,吴田——通城220千伏输电线路需要复测,吴钢带领6人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任务,受到通报表扬。

吴田——通城220千伏输电线路位是从通山大路吴田到通城的大坪石湾村,全长82.25公里。吴钢负责通山吴田到崇阳路口的28公里,这段线路山脉绵延起伏,高山峻岭、峭壁突兀,地质地貌特别复杂,复测难度最大。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出发前,吴钢对线路复测工作进行周密考虑,全盘筹划,他根据队员们的特点,进行详细分工。按照设计图纸路线,有的负责测量和塔位定位,有的负责打桩,有的负责塔位青赔和地质情况记录。队员黄青平时爱好户外活动,有丰富的户外工作经验,吴钢就分配给黄青负责所需的物品保障任务。黄青列出详细物资需求清单,很快将镰刀、斧头、小刀、GPS测量仪等必备物件落实到每位队员。

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只有不畏艰险的人,才会达到目标的终点。这次复测任务也是如此。路途看似正常,实际上天空和地面、地下都满布杀机。头上是马窝蜂飞舞;路面杂草遍布,荆棘丛生,乱石纵横,毒蛇暗藏;地下石头缝隙遍布。稍有不慎就会被蜂蛰,被荆棘剌伤,被蛇咬,或者脚踩空卡进石缝。队员们每走一步都十分艰难。吴钢既是领导,又是队员,还是“探险家”。他总是走在前面,把最危险的时刻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队员。

精益求精是吴钢一惯的工作作风。46-55号塔位因开矿造成地质地貌改变,之前有人去复测过,因没有一个点一个点地进行复测,吴钢看了复测结果后认为不合理,决定修改方案。经过几天的周密考虑,然后拿出了可行的方案,得到领导和相关单位的高度认可。吴钢根据线路走向,组织队员及时到现场复测,将数据详实记录,汇总后又及时跟设计人员沟通,最终对路线进行了优化,为以后的工作打开了方便之门。

途中有约7公里的无人区。这是吴钢工作22年来见过的最难的一条线路复测。以前复测是用航拍。吴钢考虑到地面植被覆盖厚,航拍的数据不准确,他坚持人工去复测。为了克服这一段复测线路困难,吴钢亲自带队,不顾多年的腿伤、低血糖和胃病,一直冲锋在前,吃苦在前,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他的带领下,队员们和他一起风餐宿露,中午就靠随身携带的矿泉水、压缩干粮和馒头充饥。就是刮风下雨,也一直坚持。每天都是从清早忙到天黑,没有谁请过一天假。58岁的邓汉桥看到吴钢的无私奉献精神,尽管劳累感冒发高烧,仍然坚持工作。

在这次复测工作中,由于大家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照应,密切配合,不仅圆满完成任务了复测任务,还增强了队员之间的凝聚力和信任感,极大地展示了咸宁电力人良好的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和勇于挑战恶劣环境的斗争精神。

正如队员们所说:尽管这是一次最艰难的线路复测,但有吴队长的引领,我们虽累虽苦,却乐在其中。

吴钢也深有感慨地说:通过这次复测历练,感受到只要你有无所畏惧坚强的决心,

世界上没有忍受不住的疼痛!没有刻服不了的困难!没有不可逾越的险阻!

为了安全时刻紧绷弦

安全,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寄托。它是向往美好生活的小桥,只要安全了,美好生活也就不远了;在安全这片沃土的培育下,幸福之花随时在生命的旅程中绽放。这是吴钢对安全的深刻认识,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线路工程队正式职工14名,社会聘请人员22人,加上外包工程达三四百人。每天施工工程点多的二三十个,少的也有五六个,项目同时开工的也不下十个。这样庞大的施工群,管理难度大,安全难度更大。因此,安全问题成了吴钢最为头痛的问题,他整天都为安全而揪心,他说:“安全出了问题,不仅影响到本单位,还牵涉到上级,整个工作就会前功尽弃,生怕哪里出点儿岔子。”

的确,线路工程,大都是在铁架上的高空作业,有时要越过崇山峻岭,悬崖峭壁。吴钢还清楚地记得2008年那场冰冻的情景。2008年冬天出现恶劣天气,当时到处是冰雪覆盖,特别是九宫山更是一个大冰窖,整个电线全部垮下,地上的水电站和电线全部被冰凌覆盖。吴钢作为咸宁抗灾保电突击队成员之一搞入到了这场抢险保电保卫战,他亲自去九宫山石龙沟现场勘察情况,准备恢复线路。由于地面全部是冰凌,脚冻得麻木,鞋子踩在地上打滑利害,下面就是悬崖峭壁,有几次都险些掉下悬崖。吴钢谈到这里沉默了片刻,眼睛明显有些湿润,微笑着说:“要是当时掉下去,我早就是烈士了,当时真的是太危险了。”

每当想起那件事,吴钢晚上睡觉都在想安全问题。”他根据线路工程的工作特点,制定了一系列安作管理制度措施,并组织队员系统学习,严格按规程操作。吴钢担任线路工程队长12年,整个施工过程未发生铁路停运、公路停运;也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确保了安全。吴钢拿出手机给记者看,全都是他给领导和同事们作业的照片,他自己却没有一张。记者问:“怎么自己不拍一张照片保存起来?吴钢说:“只要领导和同事们安全我就高兴了!”

这就是一位咸宁电力人的襟怀!也是广大电力人的心愿!

最需要的地方他必须上

没有爱的生活就象一片荒漠,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吴钢在最关键时刻,把爱给了最需要的人。

2020年春节期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笼罩武汉,咸宁也成了重灾区。年前1月22日(腊月二十八),吴钢与妻子回妻子家过年。第二天,吴钢看到武汉封城,顿时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心急如焚,提出要立即赶回咸宁。岳父、父母担心吴钢被新冠病毒感染,极力劝阻吴钢暂时不要回咸宁。吴钢说他是一名部队退伍兵回来参加国企工作的,已经享受了国家很好的待遇,再说他是共产党员,现在国家最需要人的时候,他必须得上。于是他很快赶回咸宁,立即参加了社区服务志愿者,投入到了紧张的抗疫工作。

报名的第一天,吴钢和其他志愿者排查人员一直排查到凌晨。哪些住户在家?从哪里回来的?家里有几口人?每个人身体状况如何?事无巨细,他都一一做好登记。

当记者问他当时人们都谈疫情色变,你主动请战,害不害怕被传染。吴刚没加思索地说:当时真的没有想到害怕什么,当看到一些家的子女不在身边,或者家里有生病的人需要特别照顾,在这危难之时,太需要他去帮助了。

在当志愿者期间,吴钢的主要工作就是入户排查登记,每天对住户体温、身体健康进行监测,做好小区出入管理,解决小区业主的实际生活困难,特别关注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的生活和医疗问题。

吴钢曾经在他所在的服务小区长大,小区大部分人还认识他。吴钢总是嘘寒问暖:大姐你有青菜没,稍后我给你带去;新冠老人易感染,爹爹血糖降下没?奶奶现在发烧不?吴钢总是关心个不停。

在吴钢细心关照下,老人们也深深感动,也非常体谅吴钢的工作。同事李斌的妈妈年纪大了,身体单薄,一天提菜时不小心,手臂旧伤发作,吴钢安排好车子准备送老人去医院。老人说医院病毒多,不能给吴钢们添麻烦,增加感染的风险给谢绝了。还有一位老师傅,是从别处来的,对吴钢不熟悉。开始这位老人不戴口罩在小区散步,吴钢劝导他戴口罩,老人就是不听。之后,吴钢只要看到就上前劝说。劝的次数多了,老人也觉得不好意思,就戴起了口罩。

在吴钢和其他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小区160多人,并且有不少春节前从武汉和其他外地来的人,却没人一个人感染新冠病毒,连一个疑似都没有。吴钢说:“那段时间虽然非常紧张、辛苦,但看到全小区市民都安然无恙,感觉到做了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感到莫大的欣慰。

酷爱接受新知识

人都是逼出来的,人的潜能无限;逼自己一把,将创造奇迹!

吴钢只是中专学历,他酷爱学习。他说干他们这一行,就像一口大染缸,什么知识都会涉及到。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他先后攻读了《土木工程》《混泥土结构》《工程造价》《项目管理》等多部专著。他只是为了工作而学习,从未拿过一份《证书》,可他所取得的成就,不亚于名牌大学的才子,已经具备了大国工匠的风范。

他说:只有经常学习才会进步。不仅他自己刻苦学习,还经常鼓励手下的员工努力学习。记者看到他的办公室,除了一张办公桌、一架小单人床,就是摆放的各种物品。他有空就利用这些物件手把手地教员工操作技能。在他的影响下,他所在的线路工程队的员工都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员工进步也很快,他手下其中的6名徒弟,先后走上了领导岗位。

线路工程队多年来架设电线都是使用的“交叉跨越”。吴钢在实践中认为这种模式不利于工作,因为施工时必须两条线路都得停电,既不安全,又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于是,吴钢针对传统输电线路施工跨越架搭设、拆除工期较长等问题,大胆设想,决定改变这种模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于2015年3月,吴钢终于提出了一种“高机动性、能够快速自动展开的车载移动式跨越架”。

这种“跨越架”是基于雨伞原理,主要由汽车起重机、跨越架附件和跨越架本体等部分组成,能实现快速到达作业现场,消除人工高空作业、跨越架大风、地陷、断拉线倒塌等风险。同时能不停电,不封路,成本低,可重复利用,作业工时由192小时缩短至8小时。适用于220千伏以下跨公路、跨铁路和跨重要输电线路的“三跨越”施工。同时,也大大降低施工停电次数,提升电力优质服务水平。以咸宁地区为例,单次跨越可节省6.5万元,平均年跨越次数50次,可节省6.5×50=325万元。保守估计,每年能为全国电力系统节约2000多万元。

吴钢主导的“车载移动式跨越架”模式得到了领导和专家们的支持。经过7个多月的努力,车载移动式伸缩跨越架成功研制,通过了国家机械质检中心认证,并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018年,在湖北省电力系统荣获创新发明一等奖、国网公司年度QC成果三等奖,并代表湖北省电力公司参加国家电网科技成果推介会。这项技术不仅解决了输电线路施工过程中跨越多种障碍物的技术问题,也解决了施工队员的安全问题,也确实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该项技术已经在咸宁地区220千伏东部电网优化工程等20多个线路工程的50多个跨越施工现场使用,并在湖北省推广应用,与黄冈公司、恩施公司等多家兄弟单位签订了租赁合同,产生了租赁效益14余万元。

20多年来,吴钢把国家的事当着他自己的事,不忘初心,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在线路工程这根“银线”舞台上,舞出了一片新天地,舞出了自己精彩的人生。

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作者简介 何方,四川达州人,男,汉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湖北省作协会员,中国农业银行作协会员,中国金融作协会员。1982年开始发文章,先后发表文章350多篇,执笔编著业务书籍8部,创作电视剧两部、长篇小说两部,共计350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奖。曾受到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彭珮云等国家领导人和中纪委领导亲切接见,彭主席为作品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