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边界

1.系统边界设定

系统边界应与产品碳足迹评价目标和范围相一致。系统边界决定产品碳足迹评价所涵盖的单元过程。应确定纳入产品碳足迹评价的单元过程,以及对这些单元过程的评价应达到的详细程度。如果排除了对评价的总体结论不会造成显著影响的生命周期阶段、过程、输入或输出,应明确取舍准则,说明排除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系统边界可根据产品碳足迹评价的预期用途的不同而设定。

本指南适用于“从摇篮到大门”,即包括原材料的获取、原材料的运输与存储、产品的制造过程的产品碳足迹评价。

2.原材料获取阶段

原材料的形成、提取或转化中的所有过程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与清除都应被纳入产品碳足迹评价,包括来自能源的排放以及与原材料的形成、提取或转化有关的直接温室气体排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原材料的运输与存储阶段

原材料通过陆运、空运、水运等各种运输方式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应纳入产品碳足迹评价。一般应包括产品运输所用燃料、运输中与环境控制有关的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原材料储存期间所产生的排放,主要包括输入物料(原材料)的储存,以及与存储有关的环境控制(如照明、制冷、供暖、通风、湿度控制和其他环境控制)。对于仓库运营等产生的排放,宜以产品在该设施内的停留时间及产品所占空间作为分配依据。对于产品制造阶段的存储所产生的排放,可在制造阶段统一考虑。

4.产品制造阶段

由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过程所产生的排放与清除,包括生产车间、仓库等主要和辅助系统、主要和辅助耗材所产生的排放,以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过程的清除,均应纳入产品碳足迹评价。但办公室、食堂、澡堂等生产相关服务设施所产生的排放与清除,不纳入产品碳足迹评价。

5、时间段

应选择产品碳足迹量化数据具有代表性的时间段,一般至少为一年。如果产品生命周期中与具体单元过程相关的排放与清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则应收集一段足够长时间内的数据,以计算与该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平均排放量与清除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数据收集

1.数据收集

应收集系统边界内所有单元过程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通过测量、计算或估算而收集到的数据,均可用于量化单元过程的输入和输出。

2.数据质量要求

产品碳足迹评价应选取能满足评价目的和范围的初级数据和次级数据,尽可能选择高质量的数据,降低不确定性,应注意以下方面:

a)技术代表性:数据能够反映实际生产情况,即体现实际工艺流程、技术和设备类型、原料与能耗类型、生产规模等因素的影响;

b)数据完整性: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指标、数据取舍准则,判断是否已收集各生产过程的主要消耗和排放数据。缺失的数据需在报告中说明;

c)数据准确性:零部件、辅料、能耗、包装、产品生产等数据宜优先采用企业实际生产统计记录。所有数据均详细记录相关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算法。估算或引用文献的数据需在报告中说明;

d)数据一致性:每个过程的消耗与排放数据需保持一致的统计标准,即基于相同产品产出、相同过程边界、相同数据统计期。不一致的情况需在报告中说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初级数据

应从组织所拥有、运行或控制的过程中收集初级数据。收集到的数据对于各个过程而言应具有代表性,反映所评价产品生命周期过程正常情况下的状况。从下游温室气体源/汇收集到的数据不能称为“初级数据”。

4.次级数据

如果无法获取初级数据,则应根据二.2的数据质量要求,选择最相关的次级数据。在确定次级数据来源时,应优先考虑合格来源,例如国家政府、联合国官方的出版物、受联合国支持的组织的出版物,以及其他普及度较高、可公开获取的区域、行业、国内或国际数据库等。

5.数据抽样

如果单元过程的输入数据来自多个源头,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样本进行数据收集,抽样数据应满足二.2的数据质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