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好,我是山东日照岚山区高兴镇大尧王城村的一名业余诗词爱好者,名叫李日伟,可以为我做一期个人采访专辑吗?”
那天,一位网友私信我,发来了这样的消息。一位诗词爱好者,能有什么故事?现在还有人写诗吗?还有人看诗吗?我心里不禁犯起了嘀咕。
出于礼貌,我回复他说,等我有时间了去看看再说,并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
李日伟谈到诗词时开心的就像个孩子
“老师好,近几天有没有时间吗?有时间就快来吧,趁着我这几天还清闲,孩子在她姥姥家,老师来的话,我为老师找点材料也方便,咱们可以安静地聊聊天,要不过几天孩子回来了,孩子一闹腾,我怕干什么也不安心。”大约一周后,这位诗词爱好者李日伟又给我发来了消息。
说实话,本来近期我是没有这个采访计划的。因为我觉得,诗词的受众很小,就像我这样以图文为主的创作人,如果用图片和文字来表现一位诗词爱好者的故事,画面会比较单调,故事也相对平淡,这是其一。
李日伟的父亲就是用这辆拖拉机去海边拉废旧鱼漂
其二,我心里想,现在的年轻人,整天泡在短视频里,没事的时候就抱着手机不放,有谁会去看诗词呢?再说,诗词的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即使文采再好,也写不出李白那个年代的豪迈,更写不出那样流传千古的诗词了。如今,多数诗词爱好者,都是在附庸风雅,用文艺的调子,写着蹩脚的文字,唱着肤浅的赞歌。
不过,我还是回复他:“明天我就去,如果没有特殊事情,到时候我联系你。”
李日伟获在一次诗歌征文中获得“情圣”称号
让我决定去采访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觉得他比较执着,能在物欲横流的浪潮里安静地写诗很难得。二是从他发给我的文字中,我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他是一位有点特别的人。因为他在发给我的手机消息中,有“清闲”、“孩子”、“姥姥”、“闹腾”、“清静”、“安心”等几个关键词。
更重地是,他生活的村庄叫大尧王城村。“尧王”这位上古时期的领导者,曾经生活在这里,想必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也一定会与众不同吧。
第二天,我按照约定的时间,从日照市区出发,经过20多分钟,就来到了位于日照市区西南方向,20公里处的高兴镇大尧王城村。
李日伟在搬运渔漂
一、一位朴实无华的农村青年
到达大尧王城村后,因为不知道他具体住在哪里,我就打电话联系他。电话接通了,我问他住在什么地方,他回答我说上小卖部门口接我。初次电话沟通,答非所问,让我有些不知所措。
就在我四处问询时,从西边墙角处胡同里急忙走出一位穿着朴素的年轻人。一位晒太阳的老大爷告诉我说,你看他就是李日伟。
还没见面时,我就在脑海里想象,喜欢写诗词的年轻人,应该是一身奇装异服,或者是长发飘飘,再不然就是仙风道骨,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文人嘛,总得有点标新立异吧。
他的这身打扮,与常人无异。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李日伟展示获得的各类荣誉证书
“我小时候得了中耳炎,听力不太好,你刚才打电话我听不太清楚。上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我耳朵里肿了,也没怎么在乎,后来就听不大见事了。”
一见面,李日伟就这样介绍着自己。他说,初中还没毕业,就因为听力问题辍学了。上学期间,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是却异常喜欢语文课。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喜欢上文字,并尝试着写诗词了。
李日伟在整理废旧渔漂
“平时,我就是在家里干活,把俺父亲从海边收来的渔漂,拆解分类,然后把能再利用的渔漂子卖给制作渔漂的厂子,其它的废料卖废品。这个活很累啊,时间长了我的腰都累得疼。”
李日伟说,干一天的活累了,回家看看诗词,一身的劳累就全没有了。来了兴致的时候,还可以随口诌上两句呢。
荣誉谈证书摆满了床铺
二、一位内心纯真的农村青年
李日伟今年36岁,初中没毕业,已婚又离婚,一个女儿今年9岁了,智力障碍,至今还没有上学。从他走出校门那一刻,就没怎么出过远门。因为听力原因,又没什么手艺,打不了工,进不了厂,只能在家里给父亲打下手,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儿。
他的父亲,今年69岁,母亲66岁。他们都是普通的农民。老两口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在种地的同时,常年去海边收购废旧渔漂,回家拆解转卖,并以此为生。收入微薄。
李日伟的日常劳动场景
在这样的家庭里,李日伟热爱诗词,并执着写诗,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的父母是不支持的。在父母眼里,他写诗词是“不务正业”。
“你写诗,人家给你工资也行啊,光写也不挣钱,你写了干什么?有能力出去打工,多少挣两块钱,买个馒头煎饼吃也能维持生活啊。”他的母亲说。
“写诗也不挣钱,浪费那个脑子干什么?挣了些证书,都是花钱买得,要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啊?那是人家骗他的,他以为是好事啊,到时候扔都没地方扔。”他的父亲说。
脑海里闪现灵感时他就随地记录下来
不仅仅是父母不支持他写诗,就连村里的老少爷们也不看好,甚至都笑话他。认为他写诗没什么用,不挣钱还浪费脑子。
“庄户人都是大老粗,不和他们一般见识。”李日伟这样说。自己写诗是生活中的一种热爱,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和享受。总比没事喝酒、抽烟、打牌、打麻将强吧。自己在生活上没有不良嗜好,唯一的爱好就是写诗。
这是李日伟的日常工作场景
“我写诗词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了,已经获得了十几个荣誉证书了。我觉得获奖是比较多的了,这已经很不错了。日照全市二三十万人口,就我自己获得这么多奖项,比较幸运了。”
李日伟对于写诗词这些年的收获,心里还是比较满意的。他觉得自己能够在很多诗词比赛和征文中获奖,说明自己的诗词水平已经达到了某种高度,获奖也是诗词界对他的一种认可。
李日伟在本子上书写诗词
3、一位精神自由的农村青年
在普通人的眼里,赚钱是第一位的。一个人做某件事情的时候,衡量价值的标准就是赚不赚钱,他们只考虑等价交换。
至于精神上的追求,他们觉得那都是虚幻的。精神再满足,也不如在肚子饿了的时候,手里握着一个馒头来得实在些。
其实,这种价值观也不能怪他们,这都是被现实生活逼迫出来的。毕竟,我们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少了一分钱,商家也是不会让我们把商品拿走的。
现实生活中,也没有人会无缘无故的给我们发钱。
李日伟的生活,没有多少收入,他正在经受着苦难和劳累的磨炼,还能这样热爱他的诗词,全凭他的精神自由。这是他的难得之处,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选择上,败给了更加物质的现实。
李日伟自己制作的《诗集》
十几年前,李日伟认识了当地一名退休的诗词爱好者陈同文先生。陈老师在写古典诗词方面有一定的造诣。李日伟在得到陈老师的指导后,从此喜欢上了古典诗词的写作。
“跟着陈老师学习写古诗,越学越喜欢。不为名,不为利,纯粹是发自心底的热爱。”李日伟说,写诗词,看诗词,是一种精神享受。每当在辛苦的体力劳动间隙,他常常会脑子里灵光闪现,这时他会掏出随身携带的纸笔,或者拿出手机,记录下脑子里的“灵感”。
他的这种有感而发,在村里的老少爷们中间,似乎是一种异常行为。没有人理解他。
李日伟用镰刀割掉废旧的绳子
“我们诗社经常组织活动,我每次参加诗社的活动或者会议,心情舒畅好几天。和老师们一起吃吃喝喝,说说笑笑,聊聊诗词创作,心里是无比地高兴。”
在李日伟的世界里,他经常在辛苦地劳动和快乐的诗社活动两个场景中切换。显然他更喜欢后者。诗词创作和诗社活动,在他心里是至高无上的,纯粹的,不夹带任何生活的烦恼,也没有一丝经济利益。
李日伟在报纸上发表的诗歌《相信自己》
“写诗十几年了,获奖十几个,发表诗词上百首,就挣了40元稿费。”李日伟找出2012年,他在日照日报《黄海晨刊》上发表的处女作《相信自己》说,自己是从这里起步的,从发表这篇诗作开始,他就真正的热爱上了诗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在诗歌上写道:
“当青春的歌声飘向遥远的天涯
当秋天的落英化作春天的蓓蕾
我亲吻着和煦煦的阳光
陶醉在鲜花与掌声里
满腔热情地在青春的日记上写下: 相信自己!”
李日伟参加诗社活动时的合影
“俺母亲虽然不大支持我诗词,但是心里还是支持的,俺父亲是一直不支持。”李日伟介绍,写诗词十几年,除了挣了40元稿费,以及十几个荣誉证书以外,还有好几箱子白酒和饮料。这些白酒都是参加诗社活动,或者诗歌比赛时,主办方发放的奖品以及伴手礼。
十几年来,他的父亲很少表扬他,也很少肯定他。只有在喝着儿子写诗词挣来的酒时,才夸奖他一句:“不错!”
这是李日伟写诗词十几年来,唯一得到父亲的表扬。
李日伟查阅字典
李日伟是一个“精神自由”的农村青年。写诗十几年,虽然家人不支持,村里也没有人支持他,但是他仍然能够我行我素,不被身边人的言论所左右,痴迷于诗词的写作。
“十几年来,我有个习惯,每当看到报刊、手机、电脑上比较好的散文和诗歌,凡是自己的喜欢的就抄下来。足足摘抄了十几个本子。那年,五莲有位残疾女孩也喜欢写诗,我就邮寄给她了。”
李日伟每天就是这样劳动着
李日伟还是一位善良有爱心的农村青年。他曾多次无私帮助过身边比他更困难的人。有年迈的老人,也有身患重病的乡邻。
虽然他经济拮据,吃一顿饭只要两块钱的豆腐,女儿还得靠吃药治病,每个月花费2000多元。但是他却能多次慷慨的掏出从嘴里省下的好几百块钱,捐献给身患重病的乡邻,从不计较经济上的得失。
李日伟在整理荣誉证书
白天劳动,晚上写诗,这是李日伟的日常生活。对于他来说,白天是生存,晚上才是生活。
他的在一道古体诗词中写道:“随风好雨入乡关,鸟兽鱼虫美梦还。 只待归鸿传喜日,春风妙手绘河山。”
高晓松曾说过:“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不知道,在多年以后,被生活苦难磨砺的李日伟,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
【原创作品,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洗稿,侵权必究。想分享您的故事,敬请关注@新图视野凡人故事欢迎提供人物故事采访拍摄线索。心猿不动无馀境,照见人间是与非。】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