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峰说

苏轼是天生的

而苏东坡是自我建造的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拥有过什么

而在于曾跨越过什么

元丰二年(1079年)秋天,在御史台的大牢中,苏轼第一次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

御史台又称乌台,是京城内唯一一座朝北的官衙,取“阴杀之意”。四周遍植柏树,引得大量乌鸦在树上筑巢而居,故得此名。这一年的八月十八日,苏轼被举报写诗文诋毁皇帝和朝廷而被关进乌台,囚禁在一间狭窄且阴暗的牢房,据他后来回忆,这座囚房就像是一个百米深井,举手投足都会触及四壁,仰头而望,屋顶上的天窗,还不到一片席子大。

即便这样,御史们也不肯让苏轼安静的“坐井观天”,一个多月的高强度审讯,已经使他的生理和心理达到了极限,所幸如今告一段落,他自己写了两万多字的自供状,再加上从其他地方收集到的一些证据,御史制作了起诉书呈交皇上,蜷缩于囚笼中的苏轼等待着最后的裁决。

两个月来,长子苏迈每天都会往狱中送饭。苏轼早先预感到关入乌台后将与外界联系完全中断,所以父子事前暗中约定,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打听到是死刑判决,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提早有个思想准备。有一天,苏迈因钱用尽,需出城去借,故委托京城里一个亲戚代为送饭,却忘记告诉父子之间“平安蔬菜杀头鱼”的暗号。或许是这位亲戚想着给苏轼换换口味,特意送去一条精心烹制的鲜鱼。

苏轼彻底傻眼了!

虽然这两个月,他曾经想到过这样的结局,但没想到噩梦居然会成真。“五雷轰顶”的苏轼独坐在阴暗的囚室里,周身被一种复杂的情绪所笼罩,悲伤、痛苦、愤懑、不甘……,过了许久,他的心绪才渐渐平复下来。想想,如今事以自此,唯一能做的便是交代后事了。

看守他的狱卒叫做梁成,是一个富有仁义之心的好人,对苏轼很是照顾。苏轼睡前有用热水泡脚的习惯,梁成每日会为他烧一壶泡脚水,苏轼觉得此人很可靠,便托付道:“轼必死,有老弟在外,我写两诗,托君送他,以当诀别。”

接着,在昏暗的光线下,苏轼用颤巍巍的手写下了《狱中寄子由二首》。

其一,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这是两首绝命诗,第一首写给弟弟苏辙,第二首则写给了妻子王闰之。在给弟弟的诗中,苏轼一上来便说今天的结局完全是自找的,和皇帝无关,接着向弟弟托付后事,他说自己死了没关系,但家里十多口人从此无人依靠,只能拜托弟弟多加照顾。后四句则抒发了兄弟之情,苏轼表示自己对生死不再执迷,死后可以随便找个青山之处埋了,只是,当自己故去后,恐怕每逢夜雨之时,孤身一人的弟弟会苦苦思念死去的兄长。

这里的“夜雨”,是说当年兄弟俩在一起读书时,曾读到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二人深为感动,于是彼此相约将来尽早退隐以享受闲居之乐,而如今身陷牢笼,生死未卜,苏轼想起当初两人的约定,不禁黯然伤怀,在他看来,今生今世看来无法兑现这个承诺,只能寄希望于来世还能和苏辙成为兄弟。

苏轼为何找弟弟苏辙托付后事,千百年来他们的兄弟情谊又为何一直为世人倾慕和称颂呢?

这一切都要宋仁宗景佑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说起,这天在历史上再普通不过,但对广大“苏迷”来讲却意义非凡,因为正是在这个日子,一声啼哭中,苏轼呱呱落地了。

苏轼出生在农历十二月十九日,如果按照公元纪年说,就是1037年的1月8日,按照当时的传统说法,小孩一出生就是一岁,过了春节又长一岁,所以说到了1037年1月19日,也就是农历正月初一时,苏轼已经两岁了,但实际上他出生才十几天,因此史书上所称的苏轼的年龄要比他实际年龄大两岁左右

《成为苏东坡》

赵海峰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年5月

历史的沸点作品系列作者

赵海峰全新历史传记作品

深入探讨苏轼与苏东坡精神世界的差异与统一

成为苏东坡是作家赵海峰全新的历史传记作品。与此前他的“历史的沸点”专注考察一个历史时期的作品不一样的是,此次作家把笔墨集中在了苏轼身上,在对苏轼苍茫一生的追述中,最终又把一个处于变革和固守纠缠中的北宋中期呈现在读者面前,实现了与此前“历史的沸点”系列的某种汇通。 苏轼的一生是官员和作家这两种身份互相交织的一生,也是大江南北游历体验的一生。赵海峰在《成为苏东坡》中再次为读者梳理苏轼所经历的这些坎坷起伏时,所紧贴的主线是苏轼那些被太多人经久传诵的名篇佳作的创作。作家耐心为读者讲解这些名篇佳作创作时苏轼的现实状况和内在心境,乃至难以疏解的困境,这样的还原有助于我们更深切地理解和共鸣苏轼“豪放”背后的艰辛,以及跨越这艰辛之后的豁达与澄明,同时,这也将阐释苏轼是如何在一次次的被贬和一次次的创作内省中成长了苏东坡。 苏轼的一生之所以被人们一遍遍地谈起,是因为他所跨越的这些人生难题,至今,所有人仍需面对,苏轼用实践所启示的人生态度与处理方法,对所有面对进取和逃避、成功与失意、危急与平淡等一系列考验的人,仍旧有效。我们需要读苏轼的作品,更需要了解苏轼的人生。

作者简介

赵海峰,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1974年出生于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系,现居北京。至今已创作超百万字作品,已出版《历史的沸点》系列图书、《历史的烟火——两个人的战国秦汉》《你好吗我很好-电影中的30种人生》等作品。

‍‍‍

「百年孤独」

©千岛出品,转载须授权

千岛,自由撰稿,混迹出版,专注于纪实文学创作领域

文艺连萌 · 覆盖千万文艺生活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