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放开后,不时传出中小企业关门大吉、大厂裁员的消息,这与经济的不断回暖明显有所冲突,但是,近段时间地方债务问题却又呈现出让人琢磨不透的景象。

5月26日,武汉市财政局在官报上发布了整版的催收公告。公告详细列出259家欠债单位与金额,其中包括很多国企及武汉辖下的区财政局。这些单位少则欠几万,多则欠千万,加起来有一个多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老实话,我长这么大,还是头一回知道,还有人敢欠政府的钱!

一直以为这钱都是纳税人的钱,都是有规划、有规范用途的。第一次知道,这钱还能对外借,真是让我拓展了眼界,开拓了思维。

都让我想起了雍正王朝中的“四爷”催债了,官员向国库借钱成风,国库亏空。

武汉市财政局的公开催债引起了社会对地方债务问题的关注和担忧,更是带动了社会围绕地方债务的焦虑感,说明从政府到企业机构都不好过,谁手头都紧。

地方债务是指地方政府在财政赤字的情况下,通过举债来弥补财政赤字,以满足政府的支出需求。在我国,地方债务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债券、银行贷款、信托贷款、城投公司债券、政策性借款等。

不可否认,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由于历史原因和各项政策的影响,地方政府在过去的几年中大量进行了基建投资和融资活动,导致债务规模不断扩大。此外,在疫情期间,地方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支持经济发展和抗击疫情,这也加剧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增长。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我国地方债务余额在2020年是19.4万亿元,2021年是24.6万亿元,到了2022年,这个数字扩大到了37.6万亿元。

有不少声音都在说,现在地方财政都没钱,以前可以靠卖地回血,现在地卖不动了,加上之前三年疫情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只能把老帐拿出来,能搞回来点是一点。

但是,武汉作为省会城市,采用这种公开把窗户纸捅破的方式来讨债,还是出乎意料之外。

印象中武汉市还是挺有钱的,如此公开催债,恐怕只有某种象征意义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实话,一个亿,对于一个省会城市体量来说,其实也不算太多呀,对于那些单位来说随便挤挤就出来了,用得着搞登报催收吗?

这么大个市,一个亿都要曝光登报,得是多缺钱,钱都去哪了?就像某万亿房企,几个亿的利益都拿不出来,那这个企业窟窿得多大。

如此演戏,到底是为了哪般?

难道说,地主家也没余粮了?

但也觉得奇怪,据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武汉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为508亿元,同比下降8.5%,可比增长16.1%(剔除上年缓征因素)。根据今年武汉预算报告,预计今年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0%。剔除去年缓征因素后基期更高,结果可比还增长了。

我真的不理解。

看来,地主家现在也没有余粮了,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破局不容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猜想,这应该就是“敲山震虎,投石问路”而已。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武汉大概想到这个账估计是要不回来,准备核销了。

为了避免“倒查20年”,为了避免可能藏不住的坏账,毕竟,2022年武汉市债务余额高达6295亿元。

如果采取登报这种方式,就可以昭告天下:这钱我催过了啊,努力过了啊,要不回来也不关我的事了!

同时,也是哭给上面看:老大,我穷得很啊,再不拨款,我就穷给群众看。

毕竟,爱哭的孩子,总会有奶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个催债公告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首先,这些债务形成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因为审批不严、监管不力、追责不及时?还是因为借款方经营不善、用途不明、拒绝还款?

其次,这些债务是否已经超过了诉讼时效?这些债务是否能够顺利地回收?如果不能回收,那么将给武汉市财政造成多大的损失?是否会影响武汉市的信用评级和融资能力?

这些问题也需要一个明确的答案和规划,不能说坏账了就坏账了。

其实,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

企业没钱了,会裁员降薪。财政没钱了,不能光催债,也应该裁员降薪。

本就没有铁饭碗,况且财政收入来源于企业和个人。

小河没水,大河的水从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