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伦勃朗与拔示巴:古典油画的「观赏之道」即「图像学」

伦勃朗是荷兰17世纪的著名画家。也有人说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拔示巴是圣经旧约中的一个女性。赫人乌利亚的妻子。也是伦勃朗的一幅著名油画的主要角色。这幅画就叫《沐浴中的拔示巴》,也叫《手拿大卫信件的拔示巴》。伦勃朗画于1654年,现藏卢浮宫 。

为什么一幅画会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名字呢?简单说,就是这幅画原来并没有名字,名字是后来的研究者根据画的内容给后起的名字。也不仅仅是这幅画,比如伦勃朗著名的《夜巡》也是后人给起的名字。原画没有名字。只是16个保安队员众筹定制的一幅集体照。而且画的也不是晚上而是白天。因为常年挂在烧煤取暖的屋里烟熏火燎,年久褪色,画面变黑变暗,看起来像是晚上了。现在这副画的样子叫《夜巡》看起来很贴切,但300多年前它并不是这个样子,也没有这个名字。

夜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巡

也不仅仅是伦勃朗的画如此,绝大多数古典油画都是如此,也不仅仅是西方油画如此。中国古代书画也是如此。比如著名的《平复帖》。原来也并没有名字,只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因为这封信的第一句话是“彦先赢瘵,恐难平复”,所以因此得名《平复帖》。所以由此就引出了一个如何观看和鉴赏古典油画的问题,也就是古典油画的“观看之道”。

在说伦勃朗的这幅《沐浴中的拔示巴》,或者《手拿大卫信件的拔示巴》之前咱们先得简单说说什么是图像学

图像学是研究古典绘画的一种方法论。简单地说,当我们看一幅古典油画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就是前图像志分析。也就是这幅画当初是为什么画的?为谁画的?比如《夜巡》就是16个保安队队员集体凑钱委托伦勃朗画一幅集体照。是一幅委托定制。这就是这幅画的背景。一会儿我们会说到这背景对我们理解伦勃朗会有很大的帮助。第二个就是图像志分析。就是对画面的内容的分析和描述。因为有时候需要通过这种分析判断画的是什么?是希腊神话还是圣经故事?判断画中人物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所处的环境。比如同样是17世纪的另一位荷兰画家泰尔博赫画的一幅画。人们给它起名为《父亲的训诫》。因为人们认为画的内容是一对夫妇正在训诫自己的女儿。但现在人们经过研究发现,这幅画其实画的是妓院,是老鸨陪着嫖客在挑选妓女。而第三个就是从图像志到图像学的意义的产生。简单说就是,我们搞清楚了画家为谁画的,也搞清楚了他画的是什么之后,下面就是他为什么这么画?比如普桑相隔五年画了两幅构图内容基本相同的《阿卡迪亚的牧人》。但是一幅画上有骷髅,而另一幅画上没有骷髅,帕诺夫斯基说这个消失了的骷髅衍生出的意义就是中世纪的道德说教让位于维吉尔的田园挽歌。

现在让我们回到伦勃朗的《沐浴中的拔示巴》,或者《手拿大卫信件的拔示巴》。让我们用图像学的方法分析一下伦勃朗的这份幅作品。

首先这幅画没有定制,没有委托。也就是说是伦勃朗自己创作的一幅独立绘画。这幅画画的是圣经旧约中的一个故事。叫《撒母耳记下篇》。说的是以色列的王大卫一天在王宫的平台上看见一个美貌的女子在洗澡,便差人去打听,女人原来是约押手下的战将乌利亚的妻子拔示巴。而乌利亚此时正跟随约押在前方与亚扪人作战。大卫就把拔示巴接到宫中与她同房。拔示巴就怀了大卫的孩子。

大卫召回了拔示巴的丈夫乌利亚让他给约押带封信。信中大卫命令约押派乌利亚到战事最危险的地方去,然后其他人都撤退,让乌利亚孤立无援,被敌人杀死。结果乌利亚就真的这样被杀死了。大卫于是就娶了拔示巴为妻。

圣经中的这个故事是为了谴责大卫。是通过故事讲道理。先知拿单斥责大卫的恶行。耶和华也惩罚大卫。让他与拔示巴生的孩子死去。这个故事是说,即使是王也必须公正的行事。即使是王,作恶也会受到上帝的惩罚。

但伦勃朗的处理,显然对这个故事想要训诫世人的道理不感兴趣,而是把重点放在了美貌妇人拔示巴的身上。圣经中并没说拔示巴是裸体,但确实是说了大卫看见拔示巴在洗澡,所以伦勃朗画一个裸体的拔示巴也算是基本合理。但是为什么这幅画也叫《手拿大卫信件的拔示巴》呢?就是因为画中拔示巴手中的这封信,这封信的边上有一个火漆印,由此证明这封信来自大卫。如果没有这封信,也就不能说明这个裸女就是拔示巴,那这幅画只能叫裸女出浴图。

但伦勃朗画的这个画面所呈现的时刻是与圣经中的故事的陈述和逻辑都是不相符的。第一圣经中没说大卫给拔示巴写信,所以这封信是伦勃朗想象的。第二,大卫看见拔示巴洗澡的时候还不知道她是谁,是不可能给他写信的。所以伦勃朗画的应该是他自己想象的一个情节。比如某一天,拔示巴接到了大卫的来信,于是沐浴更衣,准备去见大卫的那个时刻。但这其实就与圣经中关于拔示巴这个故事,这个人物基本没什么关系了。

也就是说伦勃朗根本不是用绘画去表现圣经中大卫与拔示巴的故事,更不是通过画这个故事训诫世人,而是借用这个故事的名义画一幅裸女画。之所以让这个裸女手里拿封信,是因为有了这封信,这幅画就是圣经题材。没有这封信,这幅画就是一张春宫图。

也有人说伦勃朗的这幅画表现了拔示巴内心的道德挣扎。这我觉得就有点过度诠释了。圣经当中并没有记载拔示巴的道德挣扎。圣经中关注的重点是耶和华与大卫,根本也就不是拔示巴。拔示巴在圣经的故事中就是个串场的龙套。难道说伦勃朗不仅把龙套想象成了故事的主角,还自己想象了来信,沐浴,甚至还想象了道德挣扎?这恐怕已经不是伦勃朗的想象了。这应该是看画的人对伦勃朗的想象。这就好像说潘金莲是反对封建束缚,追求自由真爱的反抗女性一样了。

既然没有人委托,也没有人定制,那伦勃朗为什么要画这么一幅遮遮掩掩的春宫画呢?这幅画画的时间可能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就是1654年。

伦勃朗生于1606年。死于1669年。活了63岁。他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二个时期。18岁出道,差不多到40岁之前的20年顺风顺水,名利双收。但是40岁以后,每况愈下,很少有人找他绘画,到50岁以后破产,变卖房子,搬到犹太贫民区,债务缠身到死都没还请。死后没有留下任何遗产,被埋在一处无名的墓地。

也就是说这位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在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年里,也就是他正值壮年,创作力旺盛的年代里,他是既接不到什么订单,也买不出什么画的。或者至少可以说,作为一个职业画家,靠画画维持生计他已经都做不到了,否则也不会债台高筑。

就连那幅著名的《夜巡》当初也是被人拒收退货的。最后打官司闹上了法庭。被退货的原因没有留下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很多艺术史的文本说;是因为伦勃朗坚持自已的艺术理解和艺术创作而委托方,也就是那16个保安不接受之间产生的矛盾。

但是这个说法很可疑。《夜巡》是委托定制作品,不是伦勃朗的独立创作。当然要尊重委托方的要求和意愿。如果委托方事先承诺允许伦勃朗随便创作,那他们最后就不会拒收,更不会打官司,而且伦勃朗还输了官司。如果委托方提出了要求,伦勃朗认为不符合自己的艺术理念可以拒绝这个委托。如果委托方既没提具体要求,也没说伦勃朗可以随便画,那就是应该按照当时大众的常识和认知来画。就好比我们今天到影楼说要拍个婚纱照。如果我没有说具体要求,那就是大家通常认为的那种婚纱照,你不能拍出个鬼片的效果来说这是你的艺术追求。所以,我觉得伦勃朗的个人际遇是和那个时代紧密相关的。如果在更大的社会历史的背景中,艺术史中的伦勃朗就能得到更合理的解释。

简单来说,伦勃朗成了那个时代巨变的牺牲品。尼德兰摆脱西班牙统治的独立革命,荷兰的资产阶级革命以及荷兰的新教改革使17世纪的荷兰,尤其是17世纪中期以后的荷兰艺术市场基本没有了教会和王室的定制。主导艺术市场的都是新兴的市民阶层和靠海外贸易发家的资产阶级。而他们所主导的的世俗化的,装饰,生活化的风俗画趣味与巴洛克风格有了明显的不同。但伦勃朗所擅长处理的恰恰是巴洛克式的宗教与历史题材。这种审美价值,审美趣味的转变,使适应不了变化的伦勃朗被边缘化了。

伦勃朗从1650年之后就很难接到订单了。靠借债度日,勉强维持了7-8年之后,最后1657到1658年变卖房产,宣布破产。而这幅拔示巴就画于1654年。

因为没有订单。就自己独立创作想在市场出售。所以既要迎合市场的需要和趣味又不愿意被人认为是庸俗猥琐。明明是画了个裸女,但又贴上了个圣经题材的标签。所以从这幅画可以看出伦勃朗在最艰难的那几年中,笨拙而勉强地迎合市场的无奈与纠结。

其实伦勃朗晚年也并不是完全没有订单,只是订单太少,难以为继。也不是完全完全不被认可,只是认可的人太少。所谓晚年就是伦勃朗40岁到60岁这段时间,其实一点也不老。比如1653年。伦勃朗还是接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委托,西西里的贵族鲁福委托伦勃朗画一幅“亚里士多德像”,酬金是500基尔德。鲁福说这个价格是当时意大利艺术家的8倍。这幅画现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比如1661年。也就是伦勃朗离世的前二年,他还接到了阿姆斯特丹市政厅的委托,画一幅《尤里乌斯人民的阴谋》。这幅画现存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这些画都是伦勃朗擅长和熟悉的题材,只是这种委托太少了,少到了不足以让一个职业画家以此谋生。但也同时说明,伦勃朗即使在他穷困潦倒,生计艰难的那些岁月里,他的艺术还是有价值的,而且价值很高,只是没有市场。

一个有才华,也有价值的艺术家但没有市场,应该怎么办?是迎合市场还是坚持自我?

伦勃朗为了生活也不得不向市场低头,也不得不迎合市场的所谓潮流和时尚,而拔示巴就是伦勃朗的不得不低头但还是不想低头的挣扎。

荷兰历史上最伟大艺术家是在世人对他的艺术的忽视中离世的。他的伟大被人们再次发现是二百年之后。

一片喧嚣之中光芒万丈,也使他生命中那些曾经暗淡的时光再次模糊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