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风情画(ID:finkeeper)

作者:妤妤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凡经历过1970年代“下乡插队”的长辈们,总会提到各种“手抄版”文艺书籍。

其中被提及较多的,除了《日出》(曹禺著)、《围城》(钱钟书著)、《阿Q正传》(周树人著)等为时代氛围暂且包容,又兼具故事性的小说外,便是一位遗世独立,隐居在杭州,正身陷缧绁之灾的“无名氏”的作品,包括了《塔里的女人》、《北极风情画》、《海艳》等1940年代名噪一时,又迅速因时代变迁而一度隐入尘烟的名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个年代,抄写这些“意识不良”的内容,可是轻则批评教育、重则判刑坐牢的。

然而,书中讲述的那一幕幕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在那个贫乏的年代,还是震撼了人们的心灵;那些对男女主角私密生活的大胆描写,更是强烈地碰撞着青年男女的心扉,于是“无名氏”的小说很快在“地下文坛”崭露头角,并成为了许多人许多年后青春的回忆。

少撷文名显锋芒

实际上,作者“无名氏”只是他的笔名,他的本名叫卜宁,又名卜乃夫(1917-2022)。卜乃夫1917年1月1日出生于南京下关天保里一幢石屋门房子里,祖父卜庭柱原为山东滕县人,走江湖卖大布为生,中年定居江苏扬州北郊方家巷镇,置田一百余亩。其父原名卜世良,后改名卜善夫,自学中医有成,在镇江、南京一带行医,曾列南京中医考试第一名,颇负医名。母卢淑贞,扬州北郊黄钰桥镇人氏。

卜乃夫原本兄弟六人,卜乃夫排行第四。大哥、三哥、五弟早夭,二哥卜宝源,后改名卜少夫,1937年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新闻科。曾任《中央日报》总编辑,后创办和主编香港《新闻天地》;六弟卜宝椿,后改名卜幼夫,是台湾《展望》杂志创办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卜乃夫写作生涯起源于小学五年级,无名氏的作文《夏天来了》等两篇,被老师寄到上海中华书局办的《小朋友》杂志发表,一时校中传为佳话。当时,《小朋友》杂志的主编是陈伯吹。

17岁时,无名氏在天津《大公报》副刊《小公园》发表文章,得到副刊编辑赵惜梦的赞赏,这时,他已靠稿费收入补贴生活。在高中即将毕业之时,一向成绩优秀的无名氏为了反对联考,宣布放弃考试,这就意味着放弃了那进入大学必需的文凭。此后,无名氏就到北大中文系当了旁听生,听到了周作人、钱玄同等著名教授的讲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抗战开始之后,卜乃夫任职于成舍我创办的《立报》。1940年8月7日,为了纪念“八一三”上海抗战三周年,卜乃夫在一夜之间就写了一篇4000字的散文《薤露》,献给全体死难将士的英灵。该文刚发表于《时事新报》副刊,中央广播电台立即请国立剧专学生郭季定朗诵播出。重庆北碚后方医院里的伤兵听到了,纷纷要求院方让他们重返前线去杀敌。电波又传到正在印度旁遮普省的中国远征军的医院,受伤住院的军官用速记记下来传读。《薤露》又成了莘莘学子的教材,黄炎培先生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就选用了该文作为语文教材。至今台湾的语文教科书还能见到这篇名文。

可以说,卜乃夫是典型的“成名在年少”的案例。

第一段情与尘土飞扬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随着卜乃夫文名日隆,不期而遇的爱情静悄悄地敲响了他,还有她,的心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2年,25岁的卜乃夫在重庆结识了韩国复国志士:大韩民国临时政府主席金九、光复军总司令李青天、总参谋长李铁骥等,其中光复军参谋长李范奭(朝鲜语:이범석,1900年10月20日-1972年5月11日)和卜乃夫成为了莫逆之交,而李范奭辗转中国、苏联等地抗击日寇,为韩国恢复独立而奋斗的历程也成了卜乃夫小说《北极风情画》中“林先生”(1969年电影版《北极风情画》作“林诗戈”)之原形。

彼时,担任《中央日报》记者的卜乃夫成为了韩国志士的客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韩国少女闵泳珠(1922年8月15日-2021年4月30日)成为了卜乃夫的初恋。

闵的父亲闵石麟是无线电专家,在中国军事委员会技术室工作,曾对中国抗日事业作出过重大贡献: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前,他曾破译了日军欲发起偷袭的密电码,这份情报通过戴笠提供给美国,但未引起重视;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才深感震惊和悔恨,并对中国的无线电情报刮目相看。

卜乃夫初识闵泳珠这一美丽的韩国少女,惊鸿一瞥,便终生难忘。他用诗的语言记录下了他的感受:


第一次发现你,并不是你的身影,也不是你的姿容与言语,而是一双明亮的眼睛。一个明亮温暖的下午,我正坐在小楼上,门轻轻地开了,在空廊发亮的门缝里,突然显露一双极明亮神秘的眼睛,像寒夜里的两颗大星星,闪耀着闪烁烁的光彩,我的视线眩晕了。睁大眼睛,待定定地瞅视时,这两颗大星星也没有了。“多美的大星星呵!”我抑制不住赞美……

从此,卜乃夫与闵泳珠有了交往,成为朋友。他们父女都非常欣赏无名氏的气质、风度和才华,无名氏也发狂般热恋着闵泳珠。但由于韩国的若干元老从中作梗,他们坚决反对中韩通婚,致使无名氏的这场初恋胎死腹中。无名氏遭此挫折,便痛苦地离开了重庆这块伤心地,远走西安。

时代的尘土飞扬,让这段感情未曾开花,便已成为过去。

刘雅歌:影院门口的告别

1943年秋,在西安黄埔七分校举办的一次晚会上,卜乃夫经密友韩国将军李铁骥的介绍,认识了正在七分校担任俄语教师的刘雅歌(Tama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雅歌和卜乃夫的爱情为他的另一部知名作品《塔里的女人》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尽管此时的卜乃夫正在“华山”闭门撰写成名作《北极风情画》。

刘雅歌的父亲是中国人,名叫刘贵斌,曾担任过民国年间中国驻满洲里、海参崴的总领事和行政院秘书,他娶了个俄国妻子,此时在新疆工作,被盛世才囚禁。

相见之初,卜乃夫便对她一见倾心,并大胆地发起进攻:“在我看来,世界上最可怕的,是今夜塔玛拉小姐的眼睛,它简直像一座无底深渊,使人非跳下去不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塔玛拉(即刘雅歌)也立即回应道:“在我看来,世界上最可怕的,是无名氏的声音,它比任何一个深渊更能诱惑我们跳下去,为它粉身碎骨!”

刘雅歌喜爱文学艺术,与无名氏有共同语言,于是,她成了无名氏的座上宾,与无名氏双双出入于咖啡店、影院、餐馆。她们母女远居郊区,无名氏便忙着为她们在城里找房子。帮助她们迁居,又用挣来的稿费为她的弟弟治病。

热恋中的卜乃夫自以为终于寻到了爱神,谁料这“爱神”不久就在报纸上登出了她与她的学生麦敬希订婚的消息,并云:次日一早,她们母女和麦三人将启程赴新疆。这对卜乃夫不啻一声惊雷,但他默默饮下了这杯苦酒,强以绅士风度来车站为其三人送行。

刘雅歌对他的解释是:订婚是母亲为了让麦陪她们去新疆,不得已而为之,她其实并不喜欢麦,而且,她不久还要回来的……云云。果然,两个月后,刘雅歌又出现在卜乃夫面前,两人又旧情再续,情到浓时,她还让他吻了她。卜乃夫以为,这下子是爱情该开花结果的时候了,便抒写长书剖明心迹。可将长信寄出后,收到的刘雅歌的回信竟是如此——


乃夫先生:
看完你的信,我真觉得好笑……难道你真以为,昨天上午我一时高兴,让你吻了我,那一时冲动,逢场作戏,短短缱绻,便等于宣布:我是属于你的了?……我老实告诉你,我从来就没有爱过你!

卜乃夫永远记住了痛彻肺腑的这一时刻:这是1944年6月的一天。遭此重创,他又由西安转赴重庆定居,与刘雅歌分手了。

二战结束后,刘雅歌和麦敬希成婚后又迅速离异,很快和第二任丈夫曹朗结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8年12月30日,卜乃夫在上海与刘雅歌重逢。此时的刘已成凋残的花朵,容颜憔悴,无名氏对她尽管旧情难忘,但朋友的劝诫之音却一直在心头回旋:“她有勇气离第二次婚,难道就不能离第三次?”所以,两人长谈到深夜两点才分手,次日,又在咖啡馆见面长谈。虽然刘雅歌的凄苦令他动情动容,但他最终还是用理智坚守住了心理防线,作出了令刘雅歌失望的决定。临分别时,无名氏建议两人去照相馆分别照相,互赠照片以作留念,刘雅歌同意了。照完相,又去饭馆吃晚饭,之后,又去看了一场电影:是根据海明威的小说《丧钟为谁而鸣》改编的美国影片。步出影院,片尾的回声分别在他们的心头回响:“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们每一个人敲响!”

就这样,望着载着刘雅歌远去的黄包车,这次一别,成了卜乃夫和刘雅歌最后一次见面。随着解放大军渡过长江,刘雅歌迁居台湾,又移民美国。

寄往天堂的信:赵无华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刘雅歌的复合请求令曾经迷恋她的卜乃夫依然拒绝?

这与卜乃夫经历了“五四”、“北伐”、“抗战”的时代世变,萌生了撰写大型小说集《无名书》关系密切。

《无名书》包括了《野兽、野兽、野兽》、《海艳》、《金色的蛇夜》、《荒漠里的人》、《死的岩层》、《开花在星云之外》、《创世纪大菩提》七卷,凡260余万字,以二十世纪初生在中国的青年“印蒂”由少年至老年的经历构成,除了《荒漠里的人》毁于战火,其他各部均已在海峡两岸出版(内地在1990年代中期出版了前两卷)。
而要撰写《无名书》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煌煌巨著,必要的写作时间自不可少。

《无名书》第一卷《野兽、野兽、野兽》在1946年出版,无名氏继续撰写二卷《海艳》,主人公印蒂来到杭州。“这是一片真正绝缘的植物性空间,每立方厘米全盈溢宇宙大化意”,卜乃夫说:印蒂的塑造,需要这“一脉空灵情,一片空灵境,一派空灵格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4月13日,无名氏为写作来到杭州,住进五圣堂慧心庵,“拟定暂居二载”。五圣堂在城南的中河东侧,一条小巷,曲狭静谧。那时杭城多庵,僧尼多知书达理、身怀怨伤,因“伤”静处。庵的后院很大,有舍二十多间,无名氏住“西大殿之南厢”,“一榻、一桌、一椅、二书架”,“形单影孑”。

期间,他结识了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先生,两人相见恨晚,结为忘年之交。林的夫人是法国人,女儿名林蒂娜,这位中法混血儿也和当年的刘雅歌一样,美丽非凡,魅力四射,因无名氏与林家过从甚密,他与林蒂娜已互萌爱意,只不过并未相互吐露。林风眠也已看出个中“奥秘”,内心也很愿意无名氏成为他的未来女婿。然而,苍天不允:林蒂娜患有肺结核,先是迁居上海就医,后又随母赴巴西,芳踪如黄鹤杳杳,这段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也就在平淡中结束了。

战争的烽火还是容不下平静的书桌,截至1949年8月,《无名书》仅出版至《金色的蛇夜》上册。随着时代变迁,《无名书》这种“脱离时代”、“无病呻吟”的著作在其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是彻底“难产”了。

但1950年,一段仅有数月的情缘,无疑为面临批判的卜乃夫带来了刻骨铭心的回忆,以致1977年,他还要向天堂寄信来缅怀对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年9月,32岁的卜乃夫和他66岁的母亲,义妹刘宝珠、女仆以及一条狗,来到杭州,住进了葛岭山麓24号,画家赵无极(1921年2月13日—2013年4月9日)的别墅。以抽象派画风盛名一时的赵无极夫妇去了国外,以前卜乃夫在此也小住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5月9日,当24号大门敲响时,一条更汹涌的爱河出现在了无名氏前面:赵无极的20岁出头的妹妹赵无华,在母亲陪同下,养病来了。三个多月的共同生活,被无名氏称之“此生唯一消受的深刻幸福”。

从1950年5月9日至8月2日,无名氏在“呼啸山庄”与赵无华共有83天的相处,两人深萌爱意,并互诉衷肠,产生了终生难忘的纯真情谊。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赵无华亦患有肺结核,在她旧病复发离别杭州赴上海看病,与无名氏握手惜别时,她深情地说:“有这么两个多月,我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后来,赵无华病危期间,无名氏曾赴上海,日夜守候、陪伴着她,使她在告别这个世界的前夕,心理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一个秋日的下午,赵无华含笑平静地离去了……

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令多情的无名氏一生难忘。二十七年后的1977年夏,思及往事种种,无名氏给赵无华写了一封寄往天堂的信——

华:
我写这个字时,就像弹一个黑色琴键,一片又幸福又宁静的乐声,泉水样涌现在四周。
一遍又一遍,我轻轻地吟着你的名字,仿佛当年的那个月夜,我在花园里、庭院中,到处找你,唤你,而你却悄悄把自己全身隐藏在廊庑长沙发深处。
后来,我贴着你的耳螺,低低告诉你,《茶花女》电影中一个最美的镜头:扮阿尔芒的罗勃泰勒,从巴黎赶回布林,在月光闪烁的花园里,在半明半暗的室内,遍觅茶花女,也是不断找着,一声声唤着:玛格丽特——玛格丽特——‘亲爱的!’让我再这样低低唤你一次吧!你在天上是怎样度过的?我相信,仁慈的主会把你放在那些天使中间,过着最神秘、最瑰丽的生活……
此刻,我的年龄大得有些可怕了。可是,这个早晨,我还能向你写这样一封永远不投递的信,这就说明:你对我的感情奉献,给予我这样一种生命活力,使我在接近垂暮之年,或多或少依旧能保持二十七年前与你在一起时的情怀。这种情怀,我将永远保留着、培养着,用来永恒回忆你、膜拜你。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在天上“再相会”,就像在你的追悼会上,我们最后合唱的那首圣歌一样:“再相会!再相会!……

被蒙尘的刘宝珠

刘宝珠和卜乃夫的照片十分难找,正如那个斑驳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代,冷战阴霾笼罩世界。

像卜乃夫这样“不知好歹”、不会站队的人,自然是各方看不顺眼的怨府。

尽管当年也有单位要卜乃夫“出山”,但卜乃夫并不愿意支付这个代价。

可没有了写作带来的收入,在居之不易的杭州,卜乃夫要完成《无名书》后面的字数几乎不可能。

这时,年届不惑的卜乃夫与表妹刘宝珠结合了。

刘宝珠9岁时即到卜家,被取名卜青,一直随卜母生活。

后又随卜母从扬州迁来杭州,住在杭州大运河边华光桥河下15号。

她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一家幼儿园里工作。表兄妹通婚乃中国过去延续了几千年的“亲上加亲”的传统旧习,就是这种传统牵起了他们之间婚姻的红丝线。

吉日那天,没有鲜花鞭炮,没有烛影摇红,一桌家宴,邀几位好友来进餐,就把喜事办了。婚后几天,新娘就赶回上海工作去了。从此,他们夫妻就一直分居两地,聚比散多,牛郎织女般地生活着。她们的婚后生活是平淡的,但也是甜蜜的。无名氏对于自己在“悬崖边缘散步”的厄运临头之时能够下嫁给他的刘宝珠,终身充满了感激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在后来发表的回忆文章中曾深情地写道:“她纯纯粹粹是个‘女人’,而且灵与肉都充满了古典厚诚,像母亲疼爱子女一样爱我”,“等闲失业已十八年,红尘风沙多次袭击,似乎并未在她心版上留下深痕,她那双含情的眸子,依旧在沉醉地包围着我”。十八年来,一直是刘宝珠微薄的工资养活着无名氏,从而使他能不懈地在家笔耕,完成了近400万字的文稿。

此期间,卜乃夫被多次抓去“交代”、“学习”、“下放劳动”,甚至在1968年因为接济正在落难途中的前读者而被认为犯有“包庇罪”,入狱一年有多。为此,卜乃夫为了不连累表妹,在1974年选择了离婚。

晚年伴侣马福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曾被学生抄家而不知去向的“无名书”手稿终于被发还。

随后,卜乃夫还被聘请为文史馆元,月薪60元人民币(按购买力相当于今天12000元)。

随着局势解禁,卜乃夫和亲友、故旧们采用各种方法,向远在香港的卜少夫寄送《无名书》的后四卷。

“卜乃夫还在人间!”

一时港台等地洛阳纸贵,人们争相购买“断更”了30年的《无名书》,此外,《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二书也在海内外被誉为中国新文学第一畅销书,多年来各销五百数十版,历久不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1年底,卜乃夫获准离境去台,人还没到台湾,台湾的报纸就已提前刊出了这一消息。马福美,山东莱芜人,毕业于台北师专音乐科,以教授钢琴为业,技艺精湛,曾获台湾电子琴比赛冠军,东南亚电子琴比赛第三名。除音乐外,她还喜欢哲学、文学,心仪释迦牟尼、叔本华、尼采,她说她“唯一肯定的真理就是爱”。

她读卜乃夫的作品从入迷到崇拜,在从报纸上获悉无名氏已抵达香港后,便大胆跑去找到无名氏的弟弟卜幼夫,打听无名氏在香港的住址。卜幼夫婉言表示歉意后,她便拿出一封信,请即将去香港的卜幼夫面呈无名氏。

她走后,卜幼夫先睹为快,信中所写全是排山倒海般对无名氏的赞颂和一份虔诚的挚爱。卜幼夫很高兴:看来一辈子爱情坎坷的兄长,这下子交到了“桃花运”。无名氏在香港读了马福美的信,看了随信附来的她的玉照,平静而简单地回信感谢她的好意。孰料,几天内接着又连续收到她的五封来函,一封比一封火热,她表示:她要“单刀赴会”,正在办理入港手续,迫不及待地要来香港与无名氏见面。无名氏的心湖不由泛起涟漪,便回信极力劝阻,说自己即将赴台,在台彼此见面为佳。

1983年3月底,在卜幼夫的寓所,他们初次见面,便各自为对方的气质所吸引。

由于寓所地理位置接近,在频繁的交往中,马福美仍不断给无名氏写信,竟达40多封,信的内容亦不断“升温”。在以后两年多的日子里,无名氏创作、恋爱双丰收:他做了两百多次演讲,整理出版了十部书稿,发表了四百多篇随笔。马福美也从一名忠实读者变成了他忠实的助手,帮他抄誊稿子,纠正笔误,食指与中指间竟磨起了老茧。他们的爱情也在时间的静静流淌中走向成熟,无名氏在一首情诗中吟道:“她是一条船,悠悠地驶进我的港湾……”

1985年5月19日,68岁的无名氏与26岁的马福美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主婚人是他的二哥卜少夫,证婚人是“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德成(1920年2月23日—2008年10月28日)。台湾许多政要:谷正纲、宋楚瑜、倪文亚、蒋纬国等皆参加了婚礼。在婚礼进行到夫妻交拜时,由于两人靠得太近,又是生平第一遭,“砰”的一声两人脑袋对撞若练头功,引得全场哄然大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次日,台湾大大小小的报纸纷纷以《宝岛风情画:无名氏黄昏恋》、《琴书相伴塔外春天》、《一杯甜酒一出喜剧》等为题,进行了铺天盖地的报道,电视台播出了婚礼实况,连美联社也来凑热闹,进行了大量的报道。而无名氏在他们结婚照旁的题词,最能概括他们夫妻此时的感受和心情:“幸福像一条闪电,现在悄悄地亮在我的身边”。

2002年10月11日,卜乃夫在台北逝世。卜乃夫生前曾有在杭州购置房产回杭定居的打算,内地一些出版社的稿费都按他的要求转入了杭州他的银行账户内,遗憾的是这美好的愿望终未能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卜乃夫的五段情,横跨他的曲折人生,也映衬了时代的变迁,唯一不变的,是才子的痴情,以及生命旅途上的绮丽风景。

参考资料:

1、沙平:[神州奇人]奇情无名氏(《中华传奇》 2005年 第04期)

2、曹晓波:睡前读一读城市隐没传说|无名氏的故事(一起文艺群:2016-09-25)

3、“无名氏”在杭州的故事(杭州网:2018-9-16)

4、我所认识的民国作家无名氏(上海采风:2019-6-1)

5、作家无名氏早期手稿“落户”复旦大学图书馆(澎湃新闻:2019-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