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的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读历史纯粹凭的是一腔热爱,您问有什么能自证这种热爱?那么家里的《史记》不止一个版本算不算?如果算咱再接着聊。

其实家里藏书不止一个版本的,不单是《史记》,还包括不少于三版的《左传》和《战国策》,从前提到这个话题,心底里总是有点沾沾自喜,史学大家张大可的《十三堂史记通识课》却教会了我谦虚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大可教授是我国《史记》研究会的会长,并且长期从事历史文献学,特别是秦汉三国历史方向的研究。这本《十三堂史记通识课》分别从为什么人人都该读《史记》、《史记》的成书历程,以及《史记》都好在哪里等方面进行了深度探究,让人不但能知道《史记》好,还能深刻理解《史记》好在哪里!

作为一部对于文学和历史均有巨大贡献的史学巨著,闲读时体会出司马迁笔下从先秦到汉武帝期间,那些有关君王、将相、世家公子、谋士、刺客等历史人物的故事,被讲得生动并不难,但如果不是科班出身,大概是少有能体会到,太史公看待女性、经济和谋略的眼光,也是那么的独到和超前!

太史公眼中的女性

太史公眼中的女性

读了那么多年《史记》,只知道《史记》中描写的女性形象不少,而且许多描写十分生动形象,但并没有注意到与其他史书描写女性的区别。张大可教授却在《十三堂史记通识课》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描写女性与其他史书的迥然不同:没有一个蒙受四权压迫的节烈女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马迁《史记》中描写女性时,能站在男女平等、贫富平等的角度去写,同时,对于自主婚姻给予了支持与歌颂。

关于男女平等,以《史记》中对于秦始皇和吕后的记述为例,吕后临朝称制、掌控国家,在司马迁眼中与其他男性君王是平等的,都被记录在“本纪”中。《史记》中评价秦始皇“刚毅”,评价吕后同样用了“刚毅”二字。因为在太史公看来,始皇与吕后实际上都有君王之实,并且同是铁腕人物且在打天下的过程中都有不可被不认的功绩,因此始皇与吕后,在司马迁笔下被一视同仁。

关于贫富平等,《史记》中自然记录了许多皇后、皇太后和其他后妃的事迹,但司马迁并不只记录这些身份高贵的女性,在他笔下,品德高尚、识大体、明大义的女性,《史记》同样会无视贫富,都给予赞美。

至于主张女性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自主婚姻就更明显了,卓文君夜奔的故事,分明背离了礼教,是为封建卫道士头疼不已的“私奔”事件,但我们在《史记》中看到的卓文君却分明是慧眼识人,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的光辉女性形象。也正是因为《史记》这样的记载,才能让这样的爱情故事,穿越千年时光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

以上,就是张大可教授在《十三堂史记通识课》中指出的,《史记》中描写女性与其他史书的迥然不同之处。

太史公的经济思想

太史公的经济思想

提到司马迁,人们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的他的身份通常是史学家与文学家,但除此之外,司马迁还是位思想家,但若是因为他的史学家身份,就将他的思想限定在史学思想的范围内,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史记》中我们还能看到他的经济学思想。

张大可在《十三堂史记通识课》提到,《史记》中能体现司马迁经济思想的篇目是《货殖列传》与《平准书》,其中《货殖列传》突出讲的是商业活动,而《平准书》则侧重于讲西汉王朝的理财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对于利用土地生产资源的农业、利用资源制造产品的手工业、对大自然进行开发采集的虞业,以及对资源进行流通买卖的商业,各王朝一直“重农抑商”,认为农业才是根本,商业是旁门左道。

司马迁则独具创建性地认为,农工商虞四业理应并重,只有四业同时兴旺,相互依存的情况下,才能让国家真正实现富强,借用《周书》中的说法:“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同时,对于欲望的存在,司马迁还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与先秦诸子不一样的洞见。先秦诸子普遍将欲望视作洪水猛兽,道家主张灭欲,儒家主张用礼教来控制欲,法家则提倡用赏罚来限制人们的欲望。

而司马迁却发现,欲望是人们创造财富的动力,无论具备雄厚家财的“智者”与“巧者”,还是只具备体力劳动“拙者”,都可以合理利用欲,来让自己发家致富。

司马迁直言,孔子的名声,与他那个有着经商头脑的弟子子贡有着极大的关系,儒家所谓的“义”,应该在欲为动力创造出的“利”为前提。要求民众只讲“义”,而完全不顾“利”根本就是耍流氓。这种堪称离经叛道的思想,自然会引来传统卫道士的攻击,但司马迁却立场坚定。

而作为思想家的司马迁,让我们在《史记》中能看到的思想,当然不只是他的历史思想与经济思想。正如张大可在《十三堂史记通识课》所说,“成一家之言”不是司马迁用历史资料写出故事给大家看,而是他要阐明他独有的众多思想。

太史公透过谏言看品性

太史公透过谏言看品性

《史记》中有关智囊人物的描写,一直是许多朋友的心头好,即便不能读过就拥有苏秦之口、张仪之舌,仍然让人心向往之。而司马迁笔下,仅是辅佐刘邦的智士,就有张良、陈平、郦食其等许多人,而其中张良、陈平尤为出众。

不过从前自己读《史记》,一直觉得张良是真的厉害,陈平就有点儿马马虎虎了。

比如楚汉之争中,为除去项羽手下有老谋深算的谋士范增,陈平让人散布谣言,说范增屡建战功,却没能从项羽手里得到应有的回报,已经有心投到刘邦手下。结果项羽听说后就开始猜忌范增,刘邦再从中加码,项羽就真的逼走了范增。

从整个过程看,这一次的反间计并不高明到哪里去,但张大可在《十三堂史记通识课》中提醒读者,为什么不高明的反间计能让项羽中计?因为陈平深知项羽的为人,不高明的计策,却保证能成功,就是陈平的厉害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大家公认张良更厉害,一方面是陈平擅长用阴招吃了道德的亏,另一方面,则在于张良谏言中的“从容说”这一特点。

《十三堂史记通识课》中,张大可所说的“从容言”,指的是对话技巧上,谈话双方都没负担。谏言的人能尽情讲清道理,听的人乐于接受并付诸实现。而究其能让双方都无负担的本质,是因谏言之人的品德修养足够,能尽职尽忠毫不掺杂个人杂念。

张良在谏言的过程中既不争功出风头,又敢于主动担责唱黑脸,将唱红脸的机会留给决策人;同时又行事稳重、善于讽谏、对事不对人。而正是这种没有私心的“从容言”,才让刘邦对他格外的与众不同,这不仅因为张良的机智,更因为张良的品性得到了刘邦的认可。

也就是说,谏言从来不只是说话的艺术,还是品性的高级外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普通读者读《史记》,能不能更深刻地读懂读透全书似乎不算什么大问题,毕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也是乐事一件。

但若真心喜欢读《史记》,通过张大可教授的这本《十三堂史记通识课》,能对《史记》理解得更深更透,应该确实可以得到更多的读史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