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梁古县衙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浮梁镇,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一年(816年),清朝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重建,是江南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清代县衙。

历史上瓷都景德镇一直隶属于浮梁县管辖,故浮梁县以瓷茶通商、贡赋多,多次被钦点为五品县衙。知县官居五品,高于一般的七品县官,因而其县衙的建筑规制也较高,被誉为“中国第一县衙”。

历史文化长廊,长312米,由216块青花瓷板铺就而成,两边铺筑雨花石步道。

浮梁千年大事记(公元 326-1960年),综述了浮梁的概况以及悠久的官文化、瓷文化和茶文化,介绍了浮梁的典故、历史和相关事迹。

精湛的陶瓷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相结合的历史文化长廊,未入其门,已先声夺人。

走过历史文化长廊,便是古城城门。城门楼座落在8米高的城墙之上,雄伟壮观。城门上“ 浮梁 ”两字,为明朝吏部尚书、大书法家董其昌所书。

宋代红塔,始建于宋代建隆二年(961年),是千年浮梁的标志。

塔通高40米,由须弥座、七级塔身(塔内14层)和塔刹组成。塔身用大型青砖实砌,每层均用青砖叠砌出外挑平台,反映了北宋初期塔的建筑外貌和艺术造型。

青砖塔身却呈红色,由于石灰、糯米、红泥土和沙混合成的浆,红泥土外溢,将青砖染成红色。

古县衙坐北朝南,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排列分布:头门、仪门、衙院(六房)、大堂、二堂、三堂。

头门,即县署大门,俗称八字衙门,正中额枋上高悬“浮梁县署”匾,主体墙呈八字形,体现出官衙的气派。

头门,击鼓喊冤处。

仪门,正中枋上高悬“仪门”匾。恭迎上级官员之门,有中门、东西边门三道门,中门只供知县和上级官员通过,俗称“大开中门迎接”;东门供一般人员出入,西门专供囚犯进出。

大堂,即正堂,正中额枋上置匾书“亲民堂”,位于整个建筑群之中心,是县衙最主要的建筑。

大堂中央设置知县公堂,上挂“明镜高悬”匾额,公堂背景“海水朝日图”,象征着官员“清如海水,明似朝日”的风骨。

二堂,取名为“琴治堂”,知县一面弹琴.一面处理政务,寓意以德治县。

二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上级和外地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也是知县预审案件和大堂审案时退思、休息之所。

大堂至二堂之间有一天井,中设雨篷甬道供县官及以上官员通过,一般人员走两侧回廊。

三堂,知是看书看文件的处所,有些案件事涉机密可在三堂审理。东厢房是知县与夫人居住之所。

后花园,三堂后面是后花园,后花园的后面即是城墙。

后花园中的采茶女,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白诗为浮梁茶文化添了浓重的一笔。

题小诗一首《浮梁古县衙》:

堂前明镜拭无尘,堂下不绝击鼓人。

官道史书三百米,何如五品县衙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