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家长为庆祝六一儿童节,买了蛋糕到学校给孩子们分享。孩子们很开心,纷纷在群里艾特这位家长表示感谢。然而有一位家长则发飙了。

她说自己家孩子从来不吃这些,生日也只吃动物奶油的蛋糕

这位妈妈情绪很激动,在群里发了一连串的信息:

1.在班级微信群里扔出一条关于奶油蛋糕的危害的小红书笔记。

2.让大家不要针对她儿子。

3.说“小恩小惠在我眼里都是投毒和换名声”。

4.给孩子催吐,逼孩子喝了30毫升橄榄油,10毫升椰子油,10毫升亚麻籽油,还抠嗓子眼。

满屏溢出的控制欲让我感到窒息,我感觉她家孩子真可怜。

网友也纷纷指责这位妈妈的做法:

“今天这么小的孩子在开心吃了奶油蛋糕后,

又被亲妈灌下50毫升油。我担心娃的胰腺。”

“好歹坚持自己的理念,喝猪油呢”。

“如果这孩子是我孩子同学,我会让自家孩子距离她家孩子远一点,不要和这个孩子有任何交流和沟通。”

“摊上这样的妈妈真是倒八辈子血霉了。”

“希望孩子爸爸和其他家里人能及时清醒,这个妈已经疯了,再拖延对孩子很危险,可能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人家吃了一小块奶油,她给孩子灌了半肚子植物油。”

“她儿子是下一个吴谢宇都不奇怪。”

可以看出来,这位妈妈多少有点心理问题了。她不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

1.屈服只是孩子的求生本能

孩子还小的时候,只能屈服于家长的控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生存。

看看张一得的例子就知道:

张一得3岁的时候想喝可乐不能用说的,只能用写的。去同学家参加聚会被要求捡些破烂回来。张一得他爹众筹孩子学费,答谢捐款人并在家宴请他们,他要求儿子自己给80多个客人们做饭炒菜。张一得二年级开始得提前半小时去学校当食堂义工;8岁那年被要求用所剩无几的食物度过10天;五年级独自去苏杭和上海旅行20天,认识两个钓鱼的叔叔给他做了一顿美味的水煮鱼。

我没有看到家长对孩子的爱,反而看到了一种几近变态地揠苗助长,以及无法接受的无能的自己。

孩子之所以顺从妈妈,喝下50毫升的油,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即使反抗也无济于事。

2.“抵抗——摆烂”将占据孩子的成长期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孩子被压抑的好奇心和欲望没有消失,反而会更加强烈。

面对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孩子一边抵抗,一边摆烂,在“抵抗——摆烂”中寻求激怒父母的快感,同时也消耗了大好时光。

孩子知道自己反驳也没有用,因为反驳无法改变父母。因此他们学会了用拖延和沉默与父母对抗。

3.家长过度控制,孩子大概率会产生报复性代偿行为

一旦体验到自己不被认可,就会激发自恋性暴怒,这实际上是对曾经被贬低的报复。——任丽,《我们内在的防御:日常心理伤害的应对方法》

有网友看到了家长强烈控制欲的一个可能性后果,那就是孩子长大后更容易产生报复性代偿行为——报复性吃垃圾食品。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身边那些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有零花钱买零食吃的人,长大后就会不停地吃各种零食。从这一点上来说,他们是在补偿小时候缺失的东西。

更有甚者,面对家长的过度控制,他们会选择极端行为,那就是结束自己的生命。

4.自律源于自由

“越自由才会越自律,在有边界的爱的保护下,给孩子自由,孩子才会有自律的行为;而越控制则会越反叛,会让孩子不顾一切地去破坏规则。”——任丽,《我们内在的防御》

很多人对“自律源于自由”持有怀疑态度,这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不相信孩子有天然的自控能力。

而我对“自律源于自由”深信不疑,孩子只有得到满足之后才学会自我控制。没有得到满足时,却被家长极力阻止,在外力的控制下,,孩子的好奇心和欲望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被人为地压抑了。

所以,面对上述那位妈妈的做法,网友担心孩子成为下一个吴谢宇不是没有道理的。

家长以为自己成功地帮助孩子形成了自律,实际上却是人为德制造了匮乏感。一旦时机成熟,被压抑的欲望就会爆发出来,形成报复性代偿行为,严重的就是孩子以自残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抵抗父母,张一得就在考上埃墨里大学后不久就自杀了(虽然一次次拿他来做反例我于心不忍,但是真的值得父母们反思)。

举个例子。

我一个亲戚对儿子在思想上放养,在经济上控制。结果,孩子上初中的时候就没有学校要他。问家里要钱无果,直接从三楼往下跳,摔断了腿,躺医院里还得照顾他三个月。

最后我妈跟我说:“只有父母才会对孩子好,摔断了腿还不是父母去照顾他,要不然谁有谁会理他呢。”

你看,相当部分父母会陷入一个逻辑闭环论证:

他们从一开始就认为“只有父母会对你好”“孩子不能有零花钱”“小孩子要零花钱干什么呢”“供你吃供你喝还不够吗”,当把孩子逼到跳楼的时候,再得出结论,“你看,最后还是父母对你好,照顾你”。

这类家长往往缺乏反思能力,他们无法意识到孩子这样其实是他们一手造成的。

5.好奇心随着欲望的满足而减弱

我儿子三岁的时候非常迷楼下的摇摇车和弹珠游戏,每天得花十几二十块钱在这上面,越是阻止他,他越是玩得更多。

后来,我就任由他坐摇摇车,听从一个宝妈的建议,在网上花十几块钱买了1000颗弹珠给孩子玩。

结果你猜怎么着?不到两个月,孩子对摇摇车不感兴趣了,弹珠还剩下两三百颗也不玩了。我经常在一些宝妈群里分享这些真实的经验,但是依然无法让所有家长都相信这是真的。

这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人的欲望和好奇心是成正态分布的。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画了一个草图,如下所示。

当人对某件事情产生好奇的时候,就自然地产生想要靠近、接触、了解的欲望。

随着了解的深入,欲望逐渐得到满足并达到顶点。

过了顶点,好奇心逐渐下降,欲望也逐渐降低。

这跟我们所说的第七个馒头的道理是一样的。一个饿极了的人,一口气吃了六个馒头就饱了,吃到第七个的时候,他就觉得没有第一个好吃。

有的人就会认为既然吃到第六个馒头就饱了,为什么还要吃第一个呢?

很显然,没有前面五个馒头,光吃第六个馒头是没有饱腹感的。

现在,回到我刚刚说的为什么有的家长无法相信孩子有天然的自控能力呢?

因为他们比较焦虑,没有信心也没有耐心等到孩子的好奇心和欲望达到顶点的时候。

在顶点以前,他们看到的只有越来越糟糕的趋势,并且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预见了事情的全貌。

为了避免这个糟糕的情况出现,他们只会加强控制孩子的行为。

这跟“夏虫不可语冰”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的建议是,给孩子信心、给孩子时间、给孩子耐心,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孩子一定会成长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