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国学课》是西南联大通识课程系列之一,选取了罗庸、汤用彤、冯友兰、闻一多、蒋梦麟等国学大咖的课程讲义或手稿,为我们深入探究国学提供了契机。

内容以“儒、释、道、法、名”五个方向,梳理国学的重要精神。通过对国学知识的讲解以及对国学的思考,来展现西南联大兼容并包、影响深远的通识教育。

罗庸先生讲儒学,汤用彤先生讲佛学,冯友兰闻一多先生讲道家与道教,冯友兰先生讲法家讲名家,蒋梦麟先生谈抗战中的国学转折。

儒家的根本精神是什么?儒学又有什么后续发展?佛教是何时怎么传入东方大地的?鸠摩罗什对中国有什么影响?道教又有怎样的精神?

国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儒家、释家、道家、法家、名家等众多流派。

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根本性的地位,其核心精神是“仁”。

仁者,乃克己复礼之人。敢于割舍私欲,不为物欲权欲迷惑,把心灵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才能体悟到仁的深刻内涵。

佛学亦主张戒欲去奢,也和儒家思想息息相关。

此外,佛学强调仁慈好施,积善之道,正因为战乱频发、民生动荡,才得以入汉。在这个阶段,佛教的传播恰好弥补了中国文化的缺陷。

老庄思想非常深奥。老子崇尚自然,热衷于一物通百物,道家认为宇宙间万物生长变化皆不离其常,即“常道”。

庄子则强调无拘无束,让自己处于自由自在的状态,这在当代人当然也很流行。

庄子认为,万物皆有生长的过程,没有好与坏之分,没有大小之分,否则会加深人们的禽兽之性。人们需要认识自己的内心,追求真实的内心体验,才能得到复苏。

蒋梦麟谈到,在抗战时期,国学思想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慰藉和奋起反抗。

在中国文化中,道德与理智一直是两个方面的平衡,道德概念为中国社会带来了长期的稳定性,而理智则指导着现代化的建设与发展。

在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下,我们需要从中华旧的道德体系中吸取力量,同时融合西方文化,不断进步。

国学精华在于提高我们的人生境界和修养,正如罗庸所言,“真正懂得乐的人,要深刻了解生命是不息的”。

《西南联大通识课》力图通过在西南联大担任过教授的15位大师的优质文章,从多个角度呈现西南联大通识课的面貌。

这些大师们的文化盛宴,不容错过。

了解国学,能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真谛,更好地走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