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很多人预测今年将是经济大好的一年,但2023年已经过半。

企业出现的一个现状是经营越来越难了,各行各业的很多老板都傻眼了,和之前预想的完全不同,不是说经济大好吗,为啥现在都快活不下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我们来看看全国的存款量情况

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2023年4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279.55万亿元,同比增长11.9%;

人民币存款余额273.45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增速比上月末低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个百分点。

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

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08亿元。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老百姓和企业都在积极储蓄,对未来的消费和投资信心不足。

再看看GDP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28499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4.5%,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2.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575亿元,同比增长3.7%;

第二产业增加值107947亿元,增长3.3%;

第三产业增加值165475亿元,增长5.4%。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经济在疫情后有所恢复和稳定,但增速仍然低于2019年前的水平。

而且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差距仍然较大,说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为什么老百姓和企业没有跟着GDP一起高兴呢?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消费主力军80/90后受到疫情的影响较大

他们是我国消费市场的主要支撑者和创新者,但疫情期间他们面临着就业压力、收入下降、生活成本上升等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3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0元,实际增长3.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0元,实际增长2.9%;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00元,实际增长5.6%。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在GDP增长4.5%的情况下,居民收入增长并不明显,尤其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低于GDP增长,说明城镇居民的收入分配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而且,2023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922亿元,同比增长5.8%,但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3.9%,低于GDP增长。

这说明消费需求仍然不旺盛,消费结构也没有明显改善。

第二、疫情导致人民关键的改变

疫情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比如,人们更加重视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消费,更加倾向于线上购物、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新兴服务,更加关注家庭、社区、公益等领域的投入。

这些改变对传统的消费和服务业产生了冲击和挑战,也为新兴的消费和服务业带来了机遇和创新。

但是,这些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来适应和发展。

因此,在疫情后的一段时间内,人们的消费心理和行为可能还处于一个调整和探索的过程中,不一定能够马上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第三、企业运营发展面临困难和挑战

疫情期间,很多企业受到了生产经营的影响,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他们面临着市场需求下降、资金链断裂、人员流失、成本上升等问题。

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如减税降费、延期缴纳社保、贷款贴息、租金减免等,但是这些政策和措施的落实效果还有待观察和评估。

而且,在疫情后的复苏阶段,企业还需要面对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科技创新的要求等新的挑战。

因此,在疫情后的一段时间内,企业可能还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整和优化,不一定能够马上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2023年虽然是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但是经济复苏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老百姓和企业都在经历着一个从危机到机遇的转型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一些波折和困难。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悲观失望,相反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和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