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端】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安端】、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净土祖庭,玄中寺的照片由 南迦&黄燚 提供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安端】整理、校对、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9-1-6

道绰大师出生的年代呢……公元562年,其实还算像法时代!就……哪个标准看,它都是像法时代。但是,为了加强紧迫感,道绰说——当佛去世,第四个五百年,已入末法!

为什么他会有这个时间点说“已入末法”呢?因为,关于佛陀入灭这个时间,实际是我们近代考证的。现在考证——南传佛教定的佛灭时间是公元前544年,这是南传定的;国内呢……现在学界用的是汤用彤先生定的。汤用彤先生考证呢,是公元前490年到480年期间。南传和汤用彤先生定的佛灭的两个时间,前后是差五十年。但是呢,都是在公元前500年左右。

以前,佛教内认为——佛陀入灭的时间,是公元前900年。为什么会出这个时间呢?是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那个时代,佛、道相争非常激烈!为了说明“佛”出世比“道”早,就有和尚造过一本儿书,这本儿书叫《周书异说(记)》。在《周书异说(记)》里说——佛生于西周昭王二十四年。西周昭王二十四年呢,是公元前977年……佛灭于公元前897年,就八十岁嘛。所以,后代佛教内史书引用佛陀出世及入灭的时间,都是引用了这本儿北魏太武帝的时候儿造的书——《周书异说(记)》……就是“西周说”。在道绰时代呢,对佛陀这个出生、入灭的时间也用了这个点,这个点叫“西周点”。

公元574年,是佛教史上灭佛那个“三武一宗”里的另一个“武”——北周武帝……建德三年,他开始灭佛。那个时候儿,道绰刚出家一年……要不就是两年……就是,他的命不好——刚出家……十四岁刚出家就碰上灭佛!所以,自然对“末法时代”的预言,感同身受深信不疑!其实,不光是他,当时整个时代都深信“末法时代”已经来了。所以,无论他是否采用了这个“西周点”,整个儿佛教……大家都认为——“末法时代”已经来了!或者说——其实,当时大家能搞清楚佛陀这个时间……因为,当时“阿含”已经传过来了,但是大家也不搞清楚了!因为事实已经发生了……这个,连续灭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连续灭佛!就觉得“末法时代”就是已经来了!

所以,道绰也就没有追究佛灭的时间……是不是肯定是“末法时代”?这是道绰在引用经书时候儿的一个特点。道绰大师和昙鸾大师不同!昙鸾大师在给经书写注……你看,他写的是《往生论注》,他在写注的时候儿,非常重视原文!我们前面课里讲——昙鸾大师在引用经书,或者引申经书的时候儿,还是忠于圣人原文的,忠于经书的原教的,对吧!他去抓圣人没说的事情……比如说——抓龙树的这个漏洞的时候,他是借圣人的口表达自己的意思,他还没有演绎圣人的话。他就……圣人没说,哎……我、我发挥一下儿……哎,就是这一写些。

但道绰不一样!我们说——昙鸾引用经书的特点是“深”;道绰引用经书的特点是“广”!他是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型的这种高手,所以他一般不走弯路。嗯,就……我把一本经书插得很深的去研究——不!他就是直接代圣人立言!所以,道绰在给经书写论,或者写注释的时候儿,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原文呢,不是很忠实!在引用经书的论据上也不作比较……因为,我们知道啊——佛经互相冲突的地方很多!他不去作比较,他只拣对自己有利的观点,就把这句抓出来。

总之,他的特点,就是……就,《安乐集》的特点就是——观点鲜明,但论据有些凌乱!有的时候儿呢……这个也不是很扎实。后世……这个迦才【帝京弘法寺 释迦才】在这个“往生论”……“净土论”里说这个《安乐集》——虽广采诸经,但文义参杂。

这是道绰自己的特点吗?其实不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禅宗和净土宗,两个宗派的宗师写文章,都有这一共同特点……呐,除了极个别的,象昙鸾大师这种啊……不世高僧,他们比较重视这个原文,净土宗和禅宗两派宗师写文章都不太重视原文!这就和中国佛教八宗其他宗派划开了!其他的宗派,比如——天台宗、华严宗、律宗,尤其是后来的藏传,他们在引用经书写论的时候,对经书的原文性、正确性都非常认真!或者说——其他宗派都刻意地在追溯自己来自于印度佛教的嫡传性,强调自己的正宗性。这是强调义理学派的特点。

我们说啊……佛教传下来三支——重义理、重精神、重情怀。凡是强调“重义理”的学派都有这个特点!就是,在写论、写经的时候,重视自己的原教旨性……那就是——我正宗!在强调自己原教旨性的时候,他们就特别讲究细节。比如说——同一句话,不同的版本的经书的对应、不同语言翻译之间的对应、一个词不同意思的对应……甚至,这句话当时梵文的意思是什么?巴利文的意思是什么?以致于发展出一种专门的学问,叫“经书考据学”。有的教派呢……已经变态到了什么地步呢?就是每一个字……这个巴利文的意思是什么?梵文的意思是什么?每个版本的意思是什么?嗯……说实话,这已经走到了邪路上……走到了佛教研究的邪路上!

但是,禅宗和净土宗不一样……他们跟其他教派不太一样!他们不太强调自己的嫡传性,啊……也强调,但是他们不在“经”上强调。一派,得的是佛陀的精神;一派,得的是佛陀的情怀。

这两派宗师的特点呢……就是——他们都是民族情结很强的那种中国读书人……出身的。我们前面说——中国传统的读书人,书读到一定程度之后,他们的思想认知就有趋同性!什么呢?我中华上国什么都是好的!蛮夷好不好?那只跟他们离我们的远近成正比……呐,离我们近,它好一点儿;离我们远,那肯定不好!如果蛮夷有好东西,那也需要改造成我们中国的东西才能用。

日本讲谈社出过一套“中国史”【《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是日本讲谈社出版的一套中国通俗历史系列的著作】,“中国史”里有一本儿书,日本人一直就搞不懂这一点,说——“中国”这个词啊,它本来是个地理词……嗯,中间的国……我日本也有!啊,印度也有“中国”……我日本也有“中国”!但是,为什么中国读书人,最后把“中国”两个字内化成一种强大的民族自豪感?这实际是因为儒家精神的问题。

净土宗和禅宗,他们的先辈宗师基本上都是这种人——远追庐山慧远大师……那种中国佛教需要中国化的初心。这个……佛教要中国化,这就是慧远大师定下来的——佛教就是中国的佛教。所以,这两宗大师在写论、写注的时候儿,不惜切割开跟印度佛教的本土联系!就,你们一定要强调嫡传、一定要强调正宗……我们只强调“拈花微笑”、我们只强调“取义”。

所以,他们在引用经书的时候,嗯……往往呢,就是按照佛意,理解佛心,引用其中有用的一部分,或者删减、或者增补……往往不太按照原经文照录。这个呢,就是我们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特点……这两宗的特点。这个呢,也是我坚持说佛教发展的一个方向——佛教,它就是中国的佛教!

二祖道绰,他在写《安乐集》的时候,也……这本儿书也体现出这种趋势!就是……他有点儿先出了结论,然后再找论据的这种趋势。嗯……引用经书,向自己的这个结论上去靠……啊,有时候儿都不惜修改经典啊!这个……有的挺明显的,修改地还!这种事儿……昙鸾干过、道绰干过、五祖弘忍干过、慧能干过、善导干过……这,禅宗和净土宗的大师们都干过。

昙鸾,初祖!他擅长改的是“三经一论”。我们说过啊——他是大乘空宗,偏中观,去改“三经一论”;道绰呢,他是改“俱舍”、“阿含”,他是偏大乘有宗……就是有“有部”的那个……哲学上有“有部”倾向。我们最好不要说——这些大师们“改经书”!我们说——这些大师们发展地了解释了经书……嗯,这样讲就比较好听了!发展和解释了经书。

这种发展和解释经书的趋势呢……除了要佛教中国化之外,还有净土教本身的一个深层次原因!

净土教,情怀立宗!它几代开山祖师呢,都是学识精深、慈心广大的高僧!他不是小年轻儿啊……他都五十岁知天命了才归的净土!所以,一方面,这些祖师们,他们不迂腐,追慕的是慧远大师——佛教要走中国道路的初心;另一方面,就是他们对老百姓……对这个痛苦的乱世里受苦的人民抱有深刻的同情和慈悲情怀。乱世的众生要有活下去的希望啊!在乱世的众生里,你跟他们谈什么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又怎么了?对吧!乱世里,那些唯物主义者 才是最可悲的!

所以,净土诸大师在引用经书的时候呢……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对佛经的原文并不十分重视,只求佛意。后世,念及这些大师们的初衷也就不追究了!也没人追究!单在度救众生方面,可以说——净土宗,它确实情怀是排第一的。

通过引用佛教的这个“末法时代”的概念,再加上昙鸾大师发“二力二道”学说时,引用的“五浊恶世”的概念……“末法时代”加上“五浊恶世”,啫!提到一个新高度……我们不能说“提到一个新高度”……我们应该说——把这个世界推到一个新低度……更低了——“五浊恶世”加上“末法时代”变成了“五浊末世”!你看……两个坏词就垒在一起了。

道绰大师就通过这个“五浊末世”,发出“圣净二门”学说的基础理论。因为,“五浊末世”了——“末”,最后!那就已经不是“难行道”和“易行道”的事情了啊!他就进一步推广了“难”、“易”两个字的范畴。昙鸾大师说嘛——所谓“难行”,就是……修持“难行”有五种“难”。我帮大家回忆一下儿啊……这个前课的。五种难是什么?

第一,外道相善乱菩萨法;

第二,声闻自利碍大慈悲;

第三,无顾恶人破他圣德;

第四,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第五,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这是那个“难行道”的“五大难”!嗯,这“五大难”其实就已经非常难,实际就等于——不行!西河道绰就觉得——这个给老百姓讲还是费劲!哪儿那么多废话?就是一个“难”——发不起菩提心,就是“难”!不信,就是“难”!

修佛,首先要发起菩提心,要认识菩提心!只要认识了这个菩提心,那就容易了!啊,这实际也是为了我们普通信众的这么一个理解。你把这“五难”总结出来,大家谁记得住?但是发菩提心……你信,就容易!你不信,就难!这个好理解了吧?换言之——净土法门……想往生净土,核心的核心,上来就要先“信”!信就容易,不信就难!

这一下儿,就把道绰的……嗯,把昙鸾大师的“难行道”、“易行道”的解释推到一个很简单的地步!你给普通人讲的时候儿就很简单——你信就容易,你不信就难!你要是换昙鸾大师来……哎,还得给他掰饬……嗯,一个手指头、一个手指头地数……五个(五难)!

那,什么又叫发起菩提心呢?啊,这、这个词儿就专业了啊……就,大家老说——哎呦……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对吧!既然发菩提心就容易,不发菩提心就难;信就容易,不信就难……那,这个菩提心到底是什么?

我给大家总结一下儿啊……“菩提心”这个词儿,它专业了!道绰大师把这个“菩提心”总结了一下儿,叫作……“菩提心”还不是一个啊!“菩提心”叫“十信心”,或者“十心”。

大乘佛教的菩萨呢,是有等级的!就是……有祂们的道阶。我们前面呢,简单讲过。比如说——你去雍和宫,进门的第一个牌楼——十地圆通。这个“十地圆通”实际就是菩萨的十个等级——从一到十,叫“十地”。嗯……其实,不止这个啊!菩萨有五十二道阶,“十地”是其中一个。

这个……其中的这个“十心”,就是道绰大师总结出来的……不叫“他总结出来的”……他说——这“十心”就是,就是菩萨的十个地位,不同的叫法有区别。

道绰提出来的发心呢,是十种发心……十个信心,针对的就是这“十地”。后世呢……这个顺序有不同。我们说一下儿这“十心”啊——信心、精进心、念心、戒心、定心、慧心、舍心、护法心、愿心、回向心。

昙鸾大师只是把净土门说成“易行道”,其他法门说成“难行道”。道绰大师就更进了一步!你只要发了这十心——信心、精进心、念心、戒心、定心、慧心、舍心、护法心、愿心、回向心……发了这“十心”,就是“易行道”!就能往生净土!你发不起这“十心”,你就“难”!就难行净土!呐,这“十心”加起来,就是这“菩提心”。所以说这“菩提心”专业了吧?分十层……嗯,分十个定义。嗯……不叫“分十个定义”啊!就是,有这十个方面……应该说。

你发了心……这叫什么?这叫有愿望。光有愿望行吗?当然不行啦!你得有行动啊!对吧……第一,是先要“信”,“信”就容易;第二,你要有愿望;第三,就是要有行动。“信、愿、行”,“信、愿、行”……你得修行啊!所以,“难”、“易”这种事情,它不光要体现在发心上,它还要体现在修行时间的长短上!

欸……净土宗在修行的时间的长短上,又占有很大的优势了!我们知道啊——所有佛经记载,那成佛的经历都是“无数劫”……哎呦,“无数阿僧祇劫”……无数大劫修行才能成佛。在成佛时间上有一个专门的词,叫什么词?叫——三大阿僧祇劫。“三大”呀……啊!一百多亿年啊……这个“劫”这个单位,本身已经很大了啊!它本身还分大劫、中劫、小劫。“劫”前面再加“三大阿僧祇”,那这个时间其实你基本就不用想了啊!你也写不出来……就是——“不可能”!实际上就是——不可能!

而且,按这个《俱舍论》说,这么长的时间——“三大阿僧祇劫”,你还不是简单地……简单地就把时间过去就完了……要万善同修!啊,才能达到什么呢?才能达到“菩萨初地”——我们刚才说那个“十心”对应的是“菩萨十地”——“十地圆通”的“十地”……“十心”对应的“十地”。你“万善同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达到了“菩萨初地”——第一位……那后面还有九级呢!可见成佛之难!这就是其他教派啊!所以,从菩萨成佛多难!这是菩萨成佛啊……这才菩萨初地成佛。那,你想想……从普通人成佛?那你就不用想啦!对吧?等于没有……等于白说……

但《俱舍论》里说了这么一句话,叫作“另有方便之法,易行”。哎……后面没说!就这一句话,叫“另有方便之法,易行”。得!道绰大师一下儿就抓住这句话了!他引用《俱舍论》说:“即彼论云,若由别有方便法有解脱者,名易行道也,今既劝归极乐,一切行业,悉回向彼,但能专至,寿尽必生,得生彼国,即究竟清凉,岂不名易行道”【《安乐集》卷下 原文:如俱舍论中。亦明难行易行二种之道。难行者。如论说云。于三大阿僧祇劫。劫中皆具福智资粮六波罗蜜一切诸行。行业皆有百万难行之道。始充一位。是难行道也。易行道者。即彼论云若由别有方便有解脱者。名易行道也。今既劝归极乐。一切行业悉回向彼但能专至。寿尽必生。得生彼国。即究竟清凉。岂可不名易行之道。须知此意也】。

大家听懂这段话了吗?《俱舍论》实际就说了一句话,说——另有一种解脱法,叫“易行道”。道绰就说了——那么,现在我劝你念佛归极乐,只要死了,一定往生净土……“究竟清凉”,只要念佛就可以!这个方法是不是很简单?于是,这就悄悄地产生了一个逻辑偷换。《俱舍论》说的是——是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但是没说是什么。呐,道绰说——我现在说一个简单的方法……简单不简单?简单吧!既然,我说的方法很简单;《俱舍论》也说——又有一个简单的方法……那么,我这个方法是不是就是《俱舍论》说的那个简单方法呢?好!这个瓜就算吃上了!而且,硬硬地就把净土的这个“易行道”和《俱舍论》给出的“易行之法”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