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的分数已成定局。

几家欢喜几家愁。

选学校选专业紧随其后。

又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绝对高分和绝对低分者,“随心所欲、随便挑”。

绝大部分的腰部分数者,“高不成低不就、纠结”。

我不想以过来人的身份不痛不痒地唠叨些正确的废话,再说了,我的高考已是二十年前的事了,猴年马月的经验,说出来谁稀罕呢?

但是,有几件不一样的经历,希望给诸位高考生(高考家长)分享一二。

与其选学校,不如选城市

除了C9这类强势的学校,其他学校各有千秋,不分伯仲,谁都有自己的“唯一”。

我高考时选了一所远在哈尔滨的高校,虽然它是所知名大学,但这座城市带来的眼光和机会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感觉良好,而并不能看到更广阔的舞台。

不管分数高与低,能去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武汉的高校,就争取去这些地方吧,去不了也去它们周边的学校吧。

与其补短板,不如拔长板

我大学第一学期,学习也认真刻苦,成绩竟然是专业倒数(虽未挂科);第二学期,并未改观。

我知道不能这么硬卷了,保持不挂科的底线,爱咋咋地。

我开始研究数学(非数学专业,只因喜欢),参加东三省、国家级数学建模大赛,连着两年拿了全国第一。

我开始写文章(非文科生,不善言谈爱写写而已),写着玩,写着自我感动,也参加些大小文学比赛,也拿过国家级二三等奖。

在优势项里找到了意义,这应该是大学最大的意义。

与其被动等待,不如打碎重塑

读研究生时,突然间不喜欢科研,不喜欢科研院所里的感觉。

这应该是为了考研而考研的“后果”吧。

当我的同学在实验室埋头科研时,我去北京各大企业参加面试、实习、活动;

当我的同学在为发表论文抓耳挠腮时,我却在研究PPT设计和PPT比赛。

如果说我的同学是在既定的路途上追求优秀,而我只是在为接下来的工作未雨绸缪。

与其比聪明,不如多笨功夫

我们10个刚毕业的学生一起进入一家公司。

我们第一份工作是电话销售,连着打了三个月电话,而我的业绩却只完成了15%。

有三位离开了,我也差点被开除了。

我们每天写工作日志,同事十来分钟写完,而我却要写一个小时才能写完。

我们每天要练业务演讲,同事例行公事多,而我下班后一练就是两三小时。

又有四位离开了,而我还在继续。

我们十个人,5个北大、2个清华、2个人大、1个中科院,论聪明,应该不分伯仲,论笨功夫,我应该是最多的。

对了,我们留下来的三位,公司还给解决了北京户口(入职时提及户口之事)。

我出身于湖南一个穷乡僻壤的高寒山区,从农村人变成城里人,有点幸运。

改变的是教育,但又不全是教育。

在学习上,我没有拼过那些来自城市的同学,甚至还因此长久地困在自卑里。

不过:

山村、溪流、奇松,恰恰培育了我无穷的想象力。

内向、敏感、自卑,恰恰让我写作中有无穷的情感。

闭塞、贫穷、落后,恰恰让我有了霸蛮的韧性。

这些教育之外的东西,恰恰给了我方向、追求的动力,也让我一步一步地找到所爱。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不一样,但一定有你独有的东西,你要找到它。

如果说,进入大学好比拿起了一颗人生的棋子,何处落子?

如果说,进入大学好比赢得了一场比赛,下一个胜局何以赢得?

建议你,好好想一想。

想得越早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