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社恐。

命里注定的社恐

大学时,跟女同学说话都会脸红。

工作时,酒局饭局尤为不自在,更不喜业务上的请客吃饭。

可人生总是“不按套路出牌”:我研究生毕业不去搞科研或者做个码农,偏偏去一家公司干起了电话销售;我第一次创业不去搞火热的C端生意(C:Customer(客户)的代称);偏偏去做不被看好的G端业务(G:Goverment(政府)的代称)。

这是我人生路上不期而遇的“插曲”。

初入G端的创业新兵蛋子,无人脉、无资源、无背景,为何能频频赢得政府的单子呢?

不善官场社交的我,不搞酒局饭局,不请客送礼,又是怎么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呢?

好,请往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年前的十月,某北方城市四星酒店大堂左侧茶歇区,我跟一位朋友的朋友等候教育局局长,那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也是第一次跟这位局长打交道。

大概二十分钟后,五人一前一后自大门风尘仆仆而来,走在最前面的是局长,大约四十五六岁,上身着白色衬衣,干练中透着一丝威严。

他朝另外四位嘱咐了几句:你们先上去,我先跟他们两个聊两句,马上就来。

我们两个站起身迎了上去,引导局长入座,他摆了摆手,看了一眼手表说道:我五分钟后就要开一个全市的会议,这一开就是一天,实在没空接待你们。

“我只有五分钟,你简单给我说一下什么事?”

我刚知道局长要开会,不是专门来跟我谈事的;我也刚知道,他只有五分钟,也不是专门听我介绍项目的。

还好,我倒也见怪不怪,3分钟介绍完了,又花2分钟时间强调了下我的价值和约他下次专门探讨的时间。

比较幸运,局长答应了我的请求,给我定了两周后的一个时间:你们好好准备下,到时候来局里给我们几个讲一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分钟后,局长去开他的会,我则离开酒店前往下一个城市。

那问题来了:我准备什么呢?

是把项目PPT好好美化一下,多弄点案例、图片、视频?

是弄几个专家过来,增加下专业性和权威性?

是准备几份精致的小礼物,以表见面礼仪?

是提前定个高端饭店,提前备好领导喜欢的菜品?

这些,我统统都没想去准备,在我看来一点都不重要。

试想一下,我的产品说白了就是个“练习口语”的课程,无外乎就是师资、技术平台、教学这些事情,还能天花乱坠说上天去?再说了这个局长懂不懂英语还不知道呢。

再想一下,地方领导缺个礼物吗?缺一顿饭吗?没见过专家吗?更何况我这样一个社恐的人,不弄巧成拙才怪呢。

最后想一下,他是公立体系“公益性”的视角,我是商业体系“盈利性”的角色,彼此之间的“对立性”早已是窗户纸背后的共识,可谓是“都是老中医,谁没两个偏方”,也就会陷入你好我好不了了之的最后结局。

那我应该准备什么呢?

我要假设自己就是这个城市的“局长”,这时的我会考虑什么呢?

我肯定会考虑把这个城市打造出某个教育的名片,在市里、在省里、甚至是在全国都有标杆意义的名片;我肯定会考虑把那几所优势学校的优势长板拉的足够长;我肯定会考虑怎么把90%以上的普通学校整体拉上个台阶;我更会考虑全市老师的发展(职级、薪资、成就感等等),否则这个队伍怎么带?……。

至此,那就知道该怎么准备了。

那就是帮局长“望、闻、问、切”,最后开出良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理科出身,凡事都讲究数据、逻辑和推理,凡事都要以概率度量确定性,可证伪去触摸本质。

既然要帮局长号好脉,必然要把他这个城市过往15年的数据、政策、项目、成绩和教训统统翻一遍,然后做各种分析,这叫看历史知未来;同时要站在未来的视角看当下,这叫出方子做引领。

第一、数据分析(图1)

从这个省份和城市的统计局,把相关教育数据搜罗出来,同时还要搜集其他类型的数据(如经济、就业等),对搜集来的数据做相关分析。

图1:搜集和整理出来的相关数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搜集和整理出来的相关数据

第二、历年政策(图2)

把该城市历年的相关教育政策原文搜出来,一是看到上几任一把手是怎么施政的,有哪些项目在延续,又有哪些烂摊子。二是看当前一把手又是如何施政,重点关注他要实现的目标。那么我要考虑自己的项目和产品,在哪个维度可以为局长助一臂之力。

图2:该城市历年政策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该城市历年政策分析

第三、学术文献(图3)

既然我的产品是跟课程和教学有关,那我必须得知道这个城市的老师们教科研水平如何?那就把他们历年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和会议论文找出来,然后整体分析他们目前所做的教科研项目,包括他们取得的成果、问题。这样我知己知彼,好给这个城市的老师对症开方,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更是哈巴狗一样地奉承。

图3:该城市教师学术文献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该城市教师学术文献分析

第四、访谈、听课(无图)

我安排公司同事远程参加学校的教学会议、老师访谈和在线进班听课,把所有的过程记录下来,只允许记录现象、记录细节,不允许记录个人的感想和推断。然后再按照既定的目标,对这些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进行分析。

另外,为了证明某个数据的真实性,我甚至不惜动用各种关系去翻找和查阅相关原件,而且这是一个很费时费脑的事情。

上面这些弄完了之后,那就是撰写方案了。说直白一点,这个方子开出后,客户就得从兜里掏钱感谢我,那就没有辜负写方案的价值了。

因为这是第一次给一个城市教育局写诊断方案(非客户要求),我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足足写了33页,近5万字,都快要赶上我研究生论文了。

图四:33页的项目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四:33页的项目方案

如约而至,当我和合伙人把打印出来的项目方案摆在局长和相关参会领导面前,在他们翻阅时,眼里是放光的。

他们以为,我会卖力宣传自己的产品有多好。

他们以为,我对这个城市的教育“人生地不熟”。

所以,我没有给他们以为的,我只想给他们想要的,而且是他们没说口想要的。

最后,毫无悬念我赢得了这个城市的项目合作,还是一个数百万的单子。

这样的方式如法炮制,在C市获得8位数的合作项目,在T市获得5000平米的办公场地,在H市获得大几百所学校合作项目……。

一个成交是偶然,当多个连续成交的时候,里面就隐含着必然了。

那是什么必然的逻辑呢?

再往下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做教育局业务时,时常会遇到腾讯和百度。

在河南某市,腾讯花了数千万推广它的智慧教育。

腾讯是互联网公司,最应该懂用户思维了,可它逢人就讲它的平台、技术、数据和智能。

在北京,百度向各区教委推广它的百度教育,尤其是对它的百度文库推崇有加。

百度是互联网公司,也应该对用户思维不陌生,可它逢人就好宣传它的搜索、资源、技术。

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和程序员们,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设计出来的产品非常系统,非常逻辑自洽,也特别学院派,他们自然而然会不由自主地陷入“产品思维”里。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很互联网,很科技感的那套产品,体系里的老师们压根不感冒。比起那些炫酷的功能,老师们更喜欢“资料下载”这一个功能,如果你的资料足够多的话,他们会感谢你一辈子,可企业里的产品经理们压根就不理解,或者他们认为这一点都不重要。

这就是“产品思维”下的G端业务困境的根源

也就不难理解,这些有钱、有名的大企业,在面向政府体系的时候做业务时,为何总是赔钱赚吆喝。比如,好未来、新东方这么知名的教育公司,为何总是做不动公立学校市场,他们有且只会干免费赠送和捐钱的事情,但凡要他们赚教育局的钱,简直比登天还难。

好未来、新东方缺地方政府关系吗?他们缺背景吗?他们缺钱吗?他们缺专家吗?为何样样不缺的“富家子弟”却始终搞定公立校市场呢?

C端的基因注定做不好G端的业务

换句话说,思维错了,再怎么努力都是无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政府业务如何破局?

重装思维系统,从产品思维转向到用户思维。

再次回到我上面提及的这位局长,我来演示一下什么是“产品思维”,什么是“用户思维”。

如果我是「产品思维」的话,我会这么考虑问题:

把公司获得奖项、牌匾、专家、领导、资质放在显眼的位置,这样显得我们正规且有实力;
把在其他地区做的案例包装放上去,这样说明很有经验和水平;
把我们在美国泰国的教师基地好好讲一讲,说明我们师资力量雄厚;
把我们产品的效果和技术平台的先进性提炼提炼,最好制作一个酷炫一点的视频;

……

如果我是「用户思维」的话,我会这么考虑问题:

局长目前最头痛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头痛?
我将怎样去解决局长关心的问题,多长时间解决到什么程度?
这些汇报材料的用词、表述,客户有兴趣看吗?能看懂吗?
这么优美的PPT、视频微信发过去,要占多大内存?人家会打开吗?5-10秒看完他能看到什么?

……

产品思维是只顾说自己多好、多厉害,压根不关心人家的死活,不在乎人家的感受,完全一个自我为中心的逻辑,将自己的主观价值推出去。

用户思维是利他主义,开门见山去找对方的问题,去想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以终为始”倒推自己的产品价值。

我再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跟某某局长初次见面,你要介绍自己的产品或者项目,看看两种思维下的感觉。

如果我是「产品思维」的话,大概率是这么介绍:

×局,我们公司产品是专注于某某领域的专业机构,致力于为某某体系提供系统、安全、专业的整体解决方案。产品由我们公司近百位专业人员历时多年开发,目前在国内获得这部门那部门的认证,获得过这奖项那奖项,同时运用在这领域那领域,A\B\C单位都是我们的客户……。

如果我是「用户思维」的话,将是这么介绍:

×局,我们是做某某的机构。我们的产品帮您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二、三;通过三种方式(技术)来解决您的问题:一、二、三。解决问题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样的结果。
最后,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特别邀请您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来我公司进行下考察,我会就某某功能给你做细致的演示,这样您好对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做选择判断。

第一个「产品思维」介绍,是不是你们常用的逻辑和套话,有意思吗?估计你自己都不愿说吧,更何况谁愿意听呢?

第二个「用户思维」介绍,我始终是在讲用户关心的事情,至于我多么优秀、多么有背景一个字都不提,难道就给我减分了吗?

好产品、好服务这是项目的底线,不是优势。那么,市面上绝大部分的产品没有多大的差别(少数高精尖和特殊领域产品除外),也就是各自被替代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所以,人脉、资源、产品都是战术资源和手段,而真正的战略核心是以“用户思维”去指引你的业务定位和业务模式

至此,你应该理解,社恐与否,跟能不能做好政府业务没什么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是在北京的缘故,做政府业务的个人和公司特别多,我见过很多这方面的项目。

绝大部分老板,对自己的产品毫不吝啬溢美之词,对竞争对手的产品嗤之以鼻。

“哎呀,他们做的东西很垃圾,跟我的没法比!”

当然,每每遇到业务不济时,特别会给自己找台阶下。

“这个客户没眼光”、“他们公司不就是因为有关系”。

这么做政府业务,就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瞎打转转,站位低了,格局小了,眼界窄了

如果说思维转变是政府业务入门的开始,那么思维升级是政府业务登顶的台阶。

为何要有高的站位?

为何要有大局观?

为何要有战略观?

看一看,跟你打交道的对手都是什么人,他们有的是地方一把手,有的是部门决策者,有的是一机构之长,你不站在他们的视角全局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你们的话语体系就始终不在一条线上,业务成交的概率能有多大呢?

再次回到我上面这个局长的例子。

想象一下,在省厅召开的全省教育系统大会上,台下是各个地市教育局一把手,如果他有机会上台分享他所在城市的教育创新成果,或者说省厅在公开表扬“某某市在某某方向上做非常好的示范,请给我分享下你们的经验”,你觉得局长会开心不?

接着想象一下,这位局长渴望的只是在省里受表扬吗?他是不是希望借此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那他是不是就可以干更多出彩的事情?

再想象一下,局长是不是希望在体系打造出一批具有省级影响力,甚至是全国影响力的名师,以名师作为教育名片展示他们城市教育的水平?

当以“局长”的视角去思考问题的时候,我就能够跳出“练习口语”这么个“一亩三分地”的限制,就会从更高维度思考,我的这个产品到底能在哪些方面解决他切身的需求,自然而然业务也容易水到渠成。

我见过太多人做政府项目像哈巴狗,我也听过太多抱怨“就是上面没人”。

人脉关系是基础,顶多占10%的作用,不要想当然地让人脉关系给你的失败来背锅。说一千道一万,还是你的思维不够、视角不够、站位不够、格局不够

站得高,你才看得远,才好把脉,才好开方子。

正所谓: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小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客观来讲,政府业务的挑战非常大,尤其是在某些省份,难度极大。

也许你有人,但你不一定见过血流成河的惨烈;

也许你有钱,但你不一定尝过刀尖舔血的刺激;

即便你有世界最好的产品,你可能连门都进不了。

即便你是知名大企业,你入乡不一定随得了俗。

趟过水的人,自然知道里面水深水浅。不过,残酷的现实是,一大批干了快十年这个业务的人,甚至连门都没摸着,始终在摔各种跤。

很大程度上是思维不对、站位不对、反思不够,能力不足。

为此,我在四五月份的时候,我专门写了两篇关于人脉的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在北京,有一群人热衷于人脉关系,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20万阅读量

《在北京,高高在上的人脉,为何总是找不到变现的落脚点?》,7万阅读量

在这两篇文章里,分享了几个例子,应该说是失败的例子。今天,再次将这里面的坑总结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政府要员中,不管是有你舅舅还是有你叔叔,不代表你能做政府生意,更不能代表你做好这个生意。

首先,人脉不是产品,没有交易的商业属性(你想交易,刑法里给你写好了)。

其次,大概率会被人脉裹挟,导致进退两难。

最后,基于人脉的生意是孤本式的业务,无法规模化复制。

总之,人脉只是个敲门砖,甚至这个敲门砖价值可以忽略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面说了很多用户思维了,这里不再赘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干G端业务,如果你习惯了求人姿态,永远也干不大干不长久。

因为你没有价值。

解决它的问题就是你唯一的价值,唯有价值等价交换,才是正常的业务姿态。

请不要做哈巴狗,怪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视一个现实:你的产品和服务,市面上可以替代你的一堆。

你也别自嗨:你视若珍宝的东西,可能在客户眼里一文不值。

所以,唯有差异化,才好破局。

就如我上面成交的这个教育局客户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住,你是商人,你要赚钱。

那好,你要“世俗”,你要“短期主义”。

所以,从第一个客户起就要收钱,控制免费的欲望。

比如,我还是一个刚成立几个月的小公司时,我的产品进入了国内某顶级中学,如果是别人肯定会笑脸相送,而我是坚决地收费。我知道,免费送给对方的东西,肯定不会珍惜,更别期待有什么好效果。

最后,一个事实。

绝大部分人不适合做G端生意,不适合做人脉生意。

我更建议大家做小而美的低成本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