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晓云,198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花鸟画专业研究生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画高研班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湖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江苏理工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大学生艺术节评委,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画院副院长,北京长城书画研究会副会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鸟画早在唐代就发展为独立的画科,历经宋元明清直至近现代日臻完善,与中国人物、山水画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艺术。从宋代到元明清直至近现代,历代花鸟画大师们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许多精品力作,并把中国花鸟画推向了一个历史的高度。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当代,花鸟画正在呈现出前所没有的繁荣,求新、求变已经成为大多数写意花鸟画家的普遍追求。潘晓云置身于此对写意花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的花鸟画无论是在题材内容、技法语言的表达上都呈现出来源于生活的丰富多样性,以及在作品中所传达出的视觉冲击力,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特别是在形式语言的拓展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潘晓云的花鸟画给人以扑面而来的生动与郁勃之感,率意奔放,墨色交织,在浓淡干湿与疏密聚散的画面经营中,强调一种勃勃向上的生机与鲜活,显然在笔墨之间融人并体现了一种现代审美意识,使得画家笔下的水墨意象、一枝一叶、一花一果,点、线、墨、色之间都洋溢着一种充满现实感的活力与诗意。由此可以感受到画家在作品中流动着一份令人感动的清澈的诗意。笔墨是中国画最直接的语言,是画家的学养以及世界观、艺术观的最终体现。潘晓云的花鸟画用笔以书人画,变化贯通,增强了笔力的浑朴与线条的节奏、韵律和冲击力;既使是几笔疏寥的线条,也力求“乾坤清气”的充溢。同时,他的花鸟画在常常信笔直写中营造生机与韵致,其中或泼墨挥写,或形式简逸,或笔墨内敛,致使水痕墨气跃然纸上,胸中造化,笔底郁勃,都在瞬息之间而淋漓尽致于氤氲酣畅之中,又显现了画家的个性创意与激情。再者他的作品没有因循守旧地重复文人画的复古情调.着意从自然中汲取鲜活、生动的灵感,另拓新境,使作品刚而能柔老而滋嫩、苍而含润、古而生秀,呈现了“笔墨当随时代”的亲切而又鲜活的气息。如《杨柳清风》、《瓜叶菊》、《沉醉秋风里》、《野菊西风满路香》与《胡杨林系列》等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他十分注重笔墨过程中的精微细节的展示,在不同笔型、笔法的书写中使花卉枝条、藤蔓,在粗细大小、干湿浓淡、意到笔不到、形断意连中呈现出交叉、回旋、恣肆以及集束与扩散,而又茁壮峥嵘中的蓬勃旺盛生机,以线条为主的画面在看似无序的纷繁复杂交织中,统归于整体的有序,并在一种伸展与聚拢的空间位置中,呈现张力,这是感性生命形式的勃发与表现;笔力则在意象生命的生机与气韵上着力,在中锋、侧锋、逆锋,乃至回旋往复中,体现书写之美、节奏之美、韵律之美与力度之美。由此,可以看出,画家的关注点在于拓展作品中有限意象的想象空间,并从中直入自然生命本质,追寻内在生机,在感觉中凝聚与结晶意象,而非花卉、鸟虫的外在形态,这样的直视、直觉感受方式,反因重在生机气韵的营造而显出整体的自由灵动与浑然,如《浅水才没罗梭江》《暮香逐晚风》《海棠依旧》《高冠红突兀,独立以雄鸡》等,亦因此在生命的勃勃欲发中,平添了摇曳多姿的神采风骨,这与时下流行的艳俗与浅薄短见的作品判然有别。的神采风骨,这与时下流行的艳俗与浅薄短见的作品判然有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晓云长于用水,他的的花鸟画善于利用水墨的晕化特性,使带水的彩墨在宣纸上相破相生,自然交融,产生出一种墨意淋漓、潇洒清新、浑然天成的墨法效应。他更多的时候似乎是以泼色去代替泼墨他的泼也是水意浓重,而且,与其强劲用笔相和谐。他的泼墨泼彩往往由于含水量大,而呈现某种淋漓朦胧之状。色、墨、水的干湿浓淡变化安排,色墨在形态和色相墨相上变化多端的水痕色迹墨印的交错、重叠、嵌合、渗润,都给这种泼辣雄肆之风增加了几许细腻与精微。图式作为一种视觉形式,包含了构图、笔墨、线条、色彩等要素,以及作品中所体现的对称、均衡、运动、节奏、对比协调等特性。图式不但是作品的外在形式,更体现了画家的思维观念,精神情感。图式的新与旧,直接影响到作品面貌的新与旧,图式语言的彻底改变,不但会引起视觉经验的改变,甚至会带来观念上的突破。由此可见,作品图式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清人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章法者,以一幅之大势而言。幅无大小,必分宾主。一虚一实,一疏一密,一参一差,即阴阳昼夜消息之理也”即阐述了对于中国画图式论述。从图式上讲,潘晓云的写意花鸟画突破花鸟画传统式样、打破传统构图中特定的时空关系,立体、流动、多元地构成图式,完全符合当代人审美情趣:在表现手法上,他运用并置、叠加、串联等,增加作品视觉上的新奇性及作品的信息量;在色彩表达上,突破“随类赋彩”、“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中国画传统赋色规范,以更跳跃、更具个性色彩表现了画家的情感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晓云的写意花鸟画,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咫尺小品,画面的布局章法和景物势态的安排处理,莫不以开合聚散的运动变化方式为特点,即画面每每为大开大合与对角线式的攀升腾跃,以及上下呼应的起伏跌宕的构图,或令人触目惊心,或令人直上云端。因此,既是错综纷呈的,又是有序展开的。这种全景式构图布局呈现,亦如山水画之高远、深远、平远,并运用其团块式结构产生“欲俯先仰、欲重先轻、欲放先收”和“先须相势”、“先欲一气团炼”的错综起止之势,使花鸟画顿生如山水画那样把握云气烟岚整体意象的大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是花鸟画创作的源泉,而自然界的情趣是以情感作为察觉媒介的,细腻地反映自然的美感,在于情感意识下众多典型自然细节的描写,而细节描写又反作用于作品情感的表达。精神是情感世界的升华,一个画家,一个画派的产生,全由每一阶段的积累所决定的,技巧的积累是有形可见的,而精神情感的酝酿却难察其迹。诚然,中国画对技巧训练十分严格,而对精神的培养则向来注重画外功,从画外来造就画家的精神世界。近年来,潘晓云深入云南西双版纳、山东菏泽、枣庄、甘肃,新疆,内蒙,等地写生,通过对物象审美感悟,不断地从纷繁的物象细节中觉察出许多富有情感的艺术题材,花的一枯一荣,鸟的一动一静,春树上一两颗新芽,秋庭中三五片落叶,大千世界的变换无不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事实上,潘晓云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上升至主观情感的觉察,在自然界中找寻出生动的富有情趣的细节,进而赋予花鸟画新的灵魂。同时,他不仅在深厚博大的传统中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而且从未忘记任何艺术的本质都离不开画家自身的性情、气质与主观意识的介入。所以,在创作中,一笔一墨无不出自“心源”的体验与感受。所以,在他的花鸟画作品中,不论是笔墨的写意美感、神韵风骨和他书法的隽逸流畅,都不是简单的符号重复或对景状物,而是处于内心感动的生命意识表达。因此,在他的的作品中,我们透过表象看到的,则是激情的涌动、生命的融入,在氤氲淋漓中体现出“画气不画形”的现代感与追求,在苍润中见浑然,意象虽然恣肆却不失格体,漫漶却又圆劲的艺术魅力。对于一位处于“过程”之中的画家而言,我们期待他的不是炉火纯青,也不是圆融娴熟,而是他那种出于性情和“心源”的隽永与从容。潘晓云的花鸟画一气呵成,不以修饰见长,并因此充溢着氤氲浑朴、含蓄苍润的自然主题,这正是一种极为“自我”的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卓吾也说:“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两人言语虽然有异,但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殊途同归--也就是说作画不可以拘泥于形似、赏画也不可以单以皮相观之。我认为潘晓云的画作就很好地体现出了上述特色。他的画可谓当代文人画中技进乎道的典范。笔法、墨法、章法都是技,都是一个画家表达思想、外化感情的手段:而内蕴于画中的气韵则体现了道,体现了一个真画者的画外修为。

总之潘晓云的花鸟画无论从技法和形式语言上,都有自己的独特面貌。他以严谨的创作态度从自然中发现美、表现美,从不草率,这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也是画家人格化的显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酽墨拨洗涤魂魄,横涂纵抹写凡心。”潘晓云还在潜心绘事,涤魂魄,写凡心。在当代人心浮躁的时代,潘晓云花鸟画创作离世风已经渐行渐远。循此境界,一定能将自己作品引向一种剔出矫情,而执著于心灵感觉的艺术之路--在这一条路上,潘晓云正在走向他艺术的理想境界。

本文作者为《水墨视点》主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