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学良

何为“双抢”?上了年纪的人,对这个是很熟悉的,并且对此是又爱又恨、又盼又惧。双抢,就是南方双季稻产区进行的早稻收割和晚稻插田的劳动,即抢收早稻、抢插晚稻

为什么农人对“双抢”又爱又恨、又盼又惧?民以食为天,农以粮为本。早稻成熟,意味着青黄不接的日子即将过去,又能吃上饱饭了,同时,晚稻抢种下去,又意味着新的丰收希望。农民们一年四季辛勤耕耘,不就是希望五谷丰登、家有粮仓有米吗,所以,内心里是十分期盼着“双抢”。

但同时,人们对“双抢”又有种又恨又惧的复杂心理,因为,一是时间持续长,一般从七月初到八月初,持续一个月时间;二是劳动强度大,过去收割插田,全是纯人工作业,体力消耗非常之大;三是天气不友好,“双抢”刚好遇上全年最热的三伏天,要战高温斗酷暑。那时代,一季“双抢”下来,不死也要脱层皮,特别地艰苦。至今,经历过当年“双抢”的人,仍有不寒而栗的感觉。

农村生产队时代,一年一度的“双抢”是全生产队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双抢”在抢收、抢种的同时,还夹杂着抢晒谷、抢灌溉、抢犁耕等多项生产劳动,需要动用的人手多,为弥补人力劳力的不足,生产队往往会全民总动员,除了召回那些平时在外自由挣钱的手艺人回家参加“双抢”外,生产队里那些上小学、初中的学生也会被组织起来,临时参加生产队里的双抢劳动。

对于小孩子们来说,能够参加“双抢”还是很高兴和荣耀的,因为可以挣工分、有劳动报酬。生产队时期,成年男女社员的劳动报酬衡量方式就是工分,通过年初以评底分的方式,所谓底分,就是你的基本工分,成年男子一般9分到10分,成年妇女一般6分到7分,评了底分,就有劳动的义务,而未成年的孩子们,常规是没有评工分资格的,为了解决这些“双抢”临时工的待遇问题,生产队会临时给这些孩子们评工分,按照年纪大小,评上2-4分的工分,作为参加双抢劳动的报酬,双抢完了临时评的工分自然取消,小孩子劳动一天,就会得到相应工分,记入家庭总工分中,年底参与生产队集体分红。

大集体时代,小孩子们参加双抢也没有什么工学矛盾。双抢与学生放暑假时间几乎完美契合,七月初农村学校放暑假,而双抢也从七月初开始,时间套得上,而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孩子放暑假后,没有什么补习班、培训班、特长课,连暑假作业都很少,就只语文老师布置写一二篇作文,所以参加集体“双抢”劳动,就成了学生们的暑假作业。

“双抢”时,为提高劳动效率,加快劳动进度,生产队会组成二三个作业组,每个作业组搭配数量均匀的小孩子参加劳动,便于合理利用资源。

双抢,首先是抢收早稻,主要有两道工序,一是割稻,二是打稻。割稻多是妇女社员,田间地头,七八个十来个社员一字排开,每人负责几行稻株,手握镰刀,随着齐唰唰地声音,不一会儿,便割倒一大片。对于初次参加“双抢”的孩子们来说,割稻是必须要掌握的,这不需要多大的技巧,但也会让人付出血的代价。割稻,一般是左手握着稻株,右手拿镰刀,在稻株根部使劲用力割断,然后整齐地码放,这里关键是镰刀口稍微倾斜向下,切不可与握稻株的手指平行或向上,初学者犯错,就是镰刀老是平行,容易割伤手指,当然,这种伤在当时算不了什么,割伤划破手指的话,用泥巴敷住伤口,凝固止血,就又继续劳动,权当一次教训。

在抢收早稻环节,小孩子们更多的劳动是递禾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打稻已经用上比较“先进”的工具了,那就是脚踩打谷机,用木板组成一个谷桶,外面安上轴承,里面安装带齿轮的滚筒,靠人用脚踩踏板带动滚筒转动,然后用双手紧握稻把,放在滚筒上脱粒,虽说比过去用手甩稻把要省力轻松些,但关键的是滚筒不能停止,必须时刻保证踏板转动,为保障打谷者体力,提高效率,打稻时,就专门安排人员搂、递稻把,就是把割倒码放地上的稻把递送给打谷的人,这项工作一般就由小孩子承担,于是,每天就在田间来来回回无数次,相对而言,这比割稻和打稻还是轻松些。

收割完早稻或者说在抢收早稻的同时,也开始了抢插晚稻的劳动。相比于打谷子,插田技术含量稍高一些。首先是插秧,插秧看似容易,实则不简单,插秧要用手从秧苗的根部扯起,最好还连带上一些泥块,在水里荡一荡,要保障秧苗根须完好,这样容易栽活,初学者常犯错,往往是从秧苗的中间部位开始扯,经常把秧苗扯断,甚为可惜,这时,大人们就会指点和示范,慢慢地也就掌握了要领。

至于插田,少年不知苦滋味,我们也是争着抢着去干插田的活,可是真正实践后,觉得不容易,看那些老农们,插田时,秧苗前后、左右间距一般齐,整齐得就像是划了线一样,而我们这些小孩子,插得歪歪扭扭不说,两只小脚在泥里乱动,秧苗常插在脚踩过的泥洞里,不一会儿就浮起来,大人们时常要补上一苗。插田最有趣的就是抛秧,大人担一得秧苗来到田埂上,我们争先恐后从田里上来抛秧,把秧苗均匀撒在田中央,看谁抛得最远和最准,这是小孩最乐意干的事。

大集体时代,农村孩子暑假参加“双抢”劳动,也让我们自小起就经历和感受了劳动的艰辛。“双抢”就三个字,“热、累、苦”。热,双抢适逢三伏天,三十七八度高温下,呆在家里都嫌热,更何况是在野外劳动作业,一季双抢下来,脸晒黑是常事,甚至胳膊、后背晒掉一层皮;累,割稻、插田,就是典型的脸朝黄土背朝天,长久持续,腰酸背痛,有时累得直不起腰来;苦,个把月的双抢,劳动强度高、体力消耗大,而那时生活条件艰苦,粗茶淡饭就不易,还别奢谈什么加强和改善营养了。

虽说双抢苦和累,可现在回忆起来,它又无疑是一笔宝贵的人生和精神财富,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和参加过双抢的人们来说,我们更加懂得了劳动的真谛,更加珍惜生活、感恩生活,面对困难和挫折,唯有积极面对和向上,才会活在当下、赢得未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50后、60后的人,更加坚韧、更能负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