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3年4月4日,四个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相约到天门山景区跳崖轻生,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轰动全国上热搜。

四个死者都来自农村家庭,生活穷困,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他们同病相怜,组团赴死,而且事先服了毒,可见抱着“必死之心”。

活着不受人重视,被生活践踏,如同地上卑微的小草,那就死得悲壮,就像烟火在天际炸裂!也给社会敲响了警钟!

今年4月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为20.4%,首次突破20%。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如何让年轻人积极地活下去,并且创造价值,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现在所呈现的一切是受过去的影响,你的现在是你过去的结果,人在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是导致现在不幸生活的罪魁祸首。”

他提出了著名的“原生家庭的理论”——认为人的人格和行为特征大多来自于早期的童年经验,源于原生家庭的影响。原生家庭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态度和行为方式。

大多数人都会受困于原生家庭一阵子,有的人特别晚熟,甚至会被拖累一辈子,找不到活着的意义。如果我们将命运都归咎于原生家庭,而自己无能为力,显然无济于事,导致更加悲观走向极端。

我们不能改变内卷的大环境,但可以“积极自救”,从现在开始换种活法,让自己解脱,过有意义的人生。

这把积极自救、打开原生家庭心牢的钥匙就是——学习并掌握适合自己的、关于“重建自我”的认知方法。

一、根据目的论,由内而外地重建自我

1、阿德勒的“目的论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提出了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g观点相反的学说“目的论”。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目的论”告诉我们:我们都是为着某种目的而活着,所以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或经验,而是我们赋予它们的意义,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赋予过去经验什么样的价值,是现在的我们所面临和需要考虑的,主导权在我们手中。

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而沉浸在过去的束缚中,我们将无法突破和改变现状。

2、相由心生

事实上,大多数人在扼杀天赋和个性的应试教育中越来越“标准化”,随波逐流,付出太多,收获却不成正比,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缺乏目的、热情、动力与主见,盲目地、被动地生活。

急功近利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人们从小就被教导如何趋利避害,哪些话不能说,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人不能得罪。

学着察言观色,习惯于顺从迎合“上位者”的观点和态度,在别人的眼光、评价、规则里周旋着、炫耀着、忍耐着、压抑着。

有人漫无目的地刷资讯、打网游、看网剧,消磨时间和斗志,怀着低欲望躺平的心态混日子;

有人热衷于购物旅游打卡,对美食或美色没有抵抗力,纸醉金迷享乐,或是超出能力地“伪精致”,对物欲不知节制;

有人喜好跟风娱乐,追捧大咖、明星、网红,以成为“铁粉”为荣,乖乖地奉上“智商税”;

有人刻苦地学习、玩命地工作,为了达到父母或自己的愿望,立志做“人上人”,攀比名利权势,狭隘地与周围人竞争,无视身体发出的警报,在“成功学”奋斗的鸡汤里翻来覆去地煮着、熬着。

到头来,大概率不能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反而可能沦为“叛逆者”、“背锅者”、“牺牲者”,自黑为“社畜”,得不偿失。

人们在内卷中挤压着、颠簸着,长期地被焦躁、抑郁、不满等负面情绪裹挟着向前走,产生诸多心理疾病,甚至导致癌症,还会引发家庭矛盾、社会事件。

很多人的脸上戴着或冷漠麻木、或愁苦疲惫、或阴郁警惕、或伪善假笑的面具,无言地表达心理状态:“我没感情”、“我很累”、“我很不爽”、“我很能装”。

一言不合,就情绪失控,戾气爆发,最具社会危害性的典型就是“激情杀人”。

所谓“相由心生”,想要改变这种“病态”,必须“由内而外”地重建自我,即从“外求”转向“内求”。

首先学习认知疗法,学会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然后找到适合的、有效的关于心理成长的方法,积极地转变心态,慢慢地重建心灵。

一旦顿悟,心灵觉醒,就会恍然发现自己活着的目的或使命,就像种子熬过了黑暗,破土发芽,才能主动地、持续地向上成长,不再做横向比较。

内心生出平和喜悦,外表自然让人舒服,轻松摘下面具,重建温馨的家庭氛围、友好的人际关系,从而破解幸福生活的密码,摆脱原生家庭的内耗,不必受困于社会的内卷——这就是“自救成功”,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二、运用认知疗法,积极自救负面的情绪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是绝大多数的人都有过后悔的经历。

当时我为什么控制不住情绪,发那么大的火?说出冲动的话,做出过激的行为,伤害自己、亲人或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凡事有因才有果,我们有必要了解:情绪是如何产生的?

1、阿诺德的“情感反应序列”

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情绪反应序列”,情境—评估—情绪),认为:情绪与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评估有关。

由模型(如图2所示)可直观地看出,情感是由刺激因素、生理因素、认知因素三个条件制约的,通过综合评估后产生的,该过程是在大脑皮层上进行的。

认知因素是决定情绪的关键因素,情绪反过来也会影响认知活动。

该理论在高等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

学习的情境可以激发学习者的情绪反应,积极的情绪反应能够促进认知活动,而消极的情绪会阻碍记忆,甚至厌恶学习。

2、埃利斯的“ABC情绪理论”

在认知疗法中,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ABC情绪理论”很具有代表性。

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人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

A 的含义:activating event(应激事件) B的含义:belief(认知反应)

C的含义:consequence(行为结果),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可见,面对同一个诱发刺激(中性词汇,不含贬义),由于认知反应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导致截然不同的行为。

维尼老师在其著作《内心的重建》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德国华人被邻居看了一眼,她的第一反应就是:邻居对她很可能抱有种族歧视,进而担心孩子德语不好,在学校会受到歧视,于是产生严重的焦虑。

不得不回来接受心理治疗四个月,花了几万块钱,差点住进精神病院。

康复后回到德国,那位邻居热情地跟她打招呼,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她判断,人家不是种族歧视,可能是觉得她漂亮,便多看了几眼。

这个案例中的女人是极其敏感纠结的性格,别人看她几眼,就内心戏满满。可能又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因为西方人的审美与中国人也迥异。

三、借鉴日本人的Ikigai哲学,发现生活的价值

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女性平均寿命87.72岁,男性平均寿命81.53岁。

冲绳岛是闻名世界的“蓝色区域”科学家和人口学家定义的高寿龄地区),岛上每十万居民中百岁以上老人的数量高过地球上其他任何地区,也更少患有癌症、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炎症疾病也少见。

有意思的是,岛民们的更年期更平缓,这里的男性和女性直到非常高龄,都还保持着很高的性激素水平。

《IKIGAI:冲绳岛幸福长寿秘诀》一书总结了Ikigai哲学——着重生命本质、追求理想生活价值的一套生活哲学。

Ikigai是近来的热门话题,来自于日本的词汇,由iki(生活)+gai(值得)组合而成,简单译为“生命的价值”,可以被诠释为——生命中让你感到值得活下去的价值观念。

人们用它来简洁地描述一个人每天早晨起床的动力——不管是工作、家庭,还是狂热的爱好。

为了更好地理解Ikigai,占星家Andres Zuzunaga给出一个简明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有助于人们按图索骥,燃起对生活的热情,找到适合的职业,发现自己的使命。

●四个圆分别代表不同的范畴:你热爱的、你擅长的、你能获得的回报、这个世界需要的;

●两两交叠的区域就是:你的热情、专业、职业和使命;

●四个范畴共同的重叠之处就是:你的Ikigai所在。

四个圈犹如四片硕大而饱满的叶子,热情、专业、职业和使命是次第开出的四瓣优美的生命之花,而核心的Ikigai就像种子。

结束语

如果我们放大格局,持续地提升认知能力和境界,积极地调整心态,使内心变得强大自信,就能滋生出生活的喜悦。能够收放自如,而不是被情绪左右,就不必在意别人的眼光,更不必猜测他人怎么想。

我本自足,何须外求!

希望这篇长文能够帮助网友们在心中种下Ikigai,学习积极的、适合自己的认知方法,打破惯性思维,打通认知经脉,由内而外地重建自我。

如果你具有足够的毅力和悟性,不断地向上成长,也许不必等到五十岁,就能“知天命”。

当你遇到困难挫折、萎靡不振时,记得念动敏思老师感悟的这句重建自我的认知咒语——“向内求,向上长,宇宙赐予我开悟的力量!”

你“开悟”的一刻,就会产生“内驱力”,觉醒人生的目的或“使命”。即是种子熬过黑暗的旅程,破土而出之时,带给你无限的生机,开启超越自我的开端。

你遵循使命,知行合一,长成枝繁叶茂、屹立不倒的大树,甘愿为他人遮风挡雨、奉献花果,即是“天命”所归!

本文由“敏思破万卷”原创,网易号首发,未得到本人授权,请勿抄袭或转载。

欢迎继续阅读或温习敏思老师原创的前几篇文章,更有助益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