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端】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安端】、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净土祖庭,玄中寺的照片由 南迦&黄燚 提供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安端】整理、校对、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9-1-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净土宗的修持上,初祖昙鸾在谈到往生净土的时候,说的基本上全靠弥陀“他力”接引……因为,提到的是“必成性”!既然是必成,那主要就要靠弥陀“他力”接引了……提到了“自力”的“增上缘”问题,但不过是带了一下儿。

到了二祖道绰的时候儿,就把“自力”拔高了——不光要念佛,还要有善行;不光有“愿”,还要有“行”!这加在一起才是“自力”!不光要有你的“信”,还要有你的努力——“起心”加“力行”。好!现在“二力”结合起来了——不是“自力”,也不是“他力”,而是要一起用力!这就是道绰提出的新说法。

道绰的这个“自力”包括什么呢?起心,这叫“信”;发愿,这叫“愿”;力行,这是行动……好!净土宗的“信、愿、行”结构又来了:

起心,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我们前面说过——十信心……十心。

发愿是什么呢?发愿就是——你要愿生净土!你不能自己不愿意,对吧?

“行”……这样,道绰就把“行”给扩展了,不仅包括了“念佛”,道绰还加进去了“诸善万行”的概念……当时提的是“十善行”,到后面就变成“诸善万行”——所有的善行都要做。这实际就是后来“禅净合流”之后,永明延寿提的“万善同归”学说的发端。为什么佛教要万善同修、万善同修?这就是由道绰大师先提出来的!这是“行”的一部分。

那关于三种念佛形式呢……就是日常念佛的这个形式呢?观想、实相和称名,该是哪一种呢?道绰大师自己,对吧……就是一个称名念佛的,我们前面讲过——他自己没事儿就做点儿念珠送大家,没事儿就做点儿这个龙眼科的这个菩提子送给大家……所以,他延续的还是昙鸾大师推行的“称名念佛”。

但是呢,作为宗师,就象我们说的昙鸾似的——他已经无所谓……他自己已经无所谓是哪种念佛方式了!他心中有实相、眼中有观想、嘴上是称名……他自己是不区分的。所以,道绰大师,他在学术上,其实也重视的是“观想”……因为他是禅僧出身!我们前面讲过——禅僧出身、禅僧出身……由“定”入“观想”,由“观想”念佛——这是禅宗的。

所以说,毕竟是禅宗出身嘛……又是大知识分子!所以,他还是承认“观想念佛”的理论高度了。只是他自己,日常修行,是“称名念佛”,一日念七万次——十六个半小时。并且,他向老百姓推广的也是“称名念佛”,对吧?我们今天用的手串儿、小豆念佛、念佛回向……这都是大师发明的。

他指出啊……道绰指出——“观想念佛”往生的等级最高。所谓观想念佛呢,实际还是……嗯,《观无量寿经》里“十六观”指导下的那种念佛方式,就是——“观想”弥陀净土、依正二报……这都是我们前面课里讲过的啊……佛、菩萨三十二相、国土庄严。

道绰没有提“实相念佛”……为什么呢?我们说过啊——“实相念佛”是超一流高僧修的!道绰自己也明白——写也没有用!提倡也没有用!你就没人会……但“观想”……实际上“观想”道绰提,是留给我们教内同志的;称名提,是留给我们普通信众的。

那这样,道绰大师在宗教修持方面,他第一个提出来——不光有善念,还要有善行!就……不光要念佛,还要做好事儿!那,一个矛盾就来了……嗯,当时就有人问,现在还有人问——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呀!对吧?你干了这个,就不能干那个!我前面不是给道绰大师算过嘛——他一天念佛十六个小时……他再加上睡觉,你什么时候出去做善行啊?你怎么学雷锋做好事啊?对吧!而且,日常念佛和行善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而且,我们中国人有一个“两分法”看问题……就是——“非此即彼,非是即非”的看法。就有人提出来——是念佛好呢?还是行善好呢?到底哪个好呢?可以这么说——这,提这种问题就叫“下等根器”!你还敢跟道绰大师提?你就下等根器!

道绰大师说——都好!对吧……我也肯定是要这么回答——都好!但是,大家得追问——到底哪一个更好呢?道绰大师说——念佛更好!其实,念佛在宗教学理上呢……就有点儿象“戒律”的“戒体”一样!你念佛就会产生一种“戒体”——你嘴上天天念佛,然后你干坏事儿……你就会产生“戒体”,心理会产生障碍!你干不下去!所以,念佛更好!

道绰大师说……华罗庚的优选法你学得怎么样?啊,不是道绰大师……我说啊!就……道绰大师说——这个事儿,本身就不冲突!你不能干好事儿的同时……嘴里念佛吗?这耽误事儿吗?所以,道绰大师认为——“念佛行”和“诸善行”,这二者它就不矛盾。但如果你一定要把它冲突起来呢……说——我们只能干一件事呢?净土宗就有一个提法,叫“二行废立”。

所谓“二行废立”呢,是指说——“念佛行”和“诸善行”如果同时冲突起来了,呐!“念佛行”更好。但,这只是个理论的区分,道绰大师一点拨你就明白了——就……这两个事儿你不该冲突!为什么呢?因为你念佛是嘴上的事儿啊!你干好事儿是手上的事儿啊!没有说——让你做这个不做那个呀!除非说——你要干的这个善行正好要用嘴……你要去给人做人工呼吸?那,你停止念佛了!对吧?念佛,你可以默持啊!所以,当时提这个问题的时候儿,大师就是用一个数学家的方式就给他回击了——优选法你学得不好吗?这个事儿为什么要冲突?

在“称名念佛”确定为净土宗的主要修为方式方面,初祖昙鸾的贡献是最大的——他第一个把一个“称名念佛”,从三种念佛方式中拔高到了占有“五念门”的百分之五十!并且,他定义了“阿弥陀佛”四个字是咒语!大家记住啊……定义祂是咒语,那就提高了这四个字的神圣性!大家觉得——这样,“阿弥陀佛”是咒语,并且占有修持方式的百分之五十……这就到头儿了吧!不能再拔高了吧?我也觉得不能再拔高了。但是,到了二祖道绰的时候,在“称名念佛”这个概念上,他再次拔高了!

首先,“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是咒语这个说法,大家已经接受了吧?已经肯定了吧!那么,咒语的法力……既然是咒语,那一定祂有法力!如果祂有法力,祂就应该有个方向,对吧?祂既然是咒,那应该有个方向……紧箍咒,念完了你头疼,对不对?那既然是咒语,那是干什么的咒语呢?道绰就淡淡地说了一句,四个字——延年益寿!可以延年益寿……

什么叫“人民的宗教家”?可怕吧!他就这么地了解中国人民……这么了解中国人!二祖道绰之前,净土信仰提倡“称名念佛”,那(样做)的目的,或者说——所获的利益,都是死后的利益!因为“称名念佛”是“因”,则死后得生净土!所有的回报,都在死后才能回报……回报往生净土,出离三界,对吧!现世念佛,是你现世的“因”,得生净土是你未来的“果”,所以念“称名念佛”。

但是,道绰大师就是淡淡地说了四个字——可以“延年益寿”……啫!他在净土宗的宗教实践上,首创性地加入了现世利益——念佛行善……称名念佛,积德行善,不光死后可以往生啦!现世也可以得到利益!可以延年益寿,可以得菩提智慧!啧,了不得了……

道绰大师说——只有在现世中获得利益,才能促进你更好地修行;只有更好地现世的修行,才能更好地去向彼岸。这就叫“辨证的统一”——个业和共业;此岸和彼岸;现世和来世……在道绰大师这种 “现世得报”的理论指导下,净土宗念“阿弥陀佛”,那就可以产生一个……对未来生净土,可以产生一个互相促进、互相激荡的过程。

对“阿弥陀佛”是咒语,这四个字,昙鸾大师只是说“是咒语”,没有解释“是什么咒语”,道绰大师只是加了四个字——可“延年益寿”!就是我……我在这一个课里,已经第四次夸二祖道绰了,已经夸到词穷的地步了!实在不知道怎么夸他!就是……对中国人实在太了解了、太慈悲了……他都已经把事儿都想绝了!

因此,现世做善行,现世称名念佛,就会得到现世的利益,也会更好地导向西方净土。道绰这个理论,开创了后世净土宗投身社会公益事业的先河!为什么净土宗特别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呢?就是道绰提的——以宗教的形式介入世俗慈善。净土宗有一……有一句话啊,叫作“秽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这个,就是道绰大师思想发端出来的。

大家以为道绰大师只是补充了一下儿“阿弥陀佛”是一个咒语的概念就完了吗?扩展了一个“延年益寿”就完了吗?TOO YOUNG!昙鸾大师说“阿弥陀佛”四个字是咒语;道绰大师先扩展了咒语的范畴,说——可“延年益寿”,可获现世利益!并且,他又定义说——“阿弥陀佛”四个字是“忏悔”……念“阿弥陀佛”四个字就是在忏悔!这和基督教就差一步之遥啦!此处有掌声……就,汉语已经没法描述我们对道绰大师崇拜的心情了。

道绰大师说——五浊末世,众生一切的修行的本质是应该忏悔!忏悔自己!可怕吗?雪崩的时候,没有一朵雪花儿是无辜的、是清白的!五浊末世里少了一份儿你造的那个恶业了吗?这个世界变坏,人人有责任!难道世界变坏,你没有责任吗?你不该为了这个世界变好,尽你的责任吗?所以,修行的核心是要忏悔你自己,念“阿弥陀佛”就是忏悔。什么是修行?“忏悔”就是修行!实际这是我们儒家所说的“反求诸己”、“三省吾身”……

念佛号就是忏悔,这是大师的一个……又一首创!五浊末世,佛以名号度众生,称佛名号就得佛家慈悲,方能度尽无边生死海……在《安乐集》里这么说的——“称佛名号,方能度尽无边生死海”【道绰大师《安乐集》: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若欲披寻众典,劝处弥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去者昉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把称佛名号——念“阿弥陀佛”,提到了个人忏悔的高度!可以说啊……是道绰对“称名念佛”这种修持形式作出的重大的、巨大的、特大的理论贡献!

“称名念佛”成为了忏悔形式,就让净土宗的仪轨……宗教仪轨更加地丰满了!在他之前,有天台宗的法华忏,在魏晋时候,有梁皇忏……就,梁武帝的。那些……梁皇忏,这都是中国最早的忏悔仪式,又称“忏事”。“忏事”是属于佛教宗教仪轨的重要部分。在道绰之前,这种“忏事”,都是非常复杂的宗教仪轨形式,但是,道绰把忏悔划入了净土的修行,简化成了“称佛名号”这么简单的形式——念“阿弥陀佛”!不光延年益寿,也忏悔你的罪。

可以说啊——他把“忏悔事”划入“阿弥陀佛”称佛名号这四个字之后,其他宗派从此望尘莫及!就是……作为宗教来说,其他宗派从此望尘莫及!可以说——彻底再也追不上净土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