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

佛教通史专题课,文字基础稿由群主【安端】及群友团队整理、校对提供。群友团队名单如下:

【安端】、周志华、恒审、兰花草、双林居士、王增惠、厚朴、陈贞云、辛昕、MI8、Edward、李润、

上线稿文字、资料注释由群主【安端】整理、校对、提供。图片由群友 厚朴 提供。

本节课音频首次上线:2019-2-28

上一课,我们最后讲到了永明延寿大师创建的“禅宗理学”。“禅宗理学”,它从内容走向上分,分为两部分……两本儿代表作——《宗镜录》一百卷和《万善同归集》六卷。上部,是以“禅教合流”……禅门与教门合流为目的的代表作——《宗镜录》;下部,是以“禅净合流”……禅宗与净土宗合流为目的的《万善同归集》。前者,《宗镜录》一百卷,它的重点在“理”上;后者,《万善同归集》六卷,它的重点在“行”上。“理”、“行”并重,这就是永明延寿“禅宗理学”的特点之一。

在“禅宗理学”上,永明延寿坚持了他这个宗系的一个原则!我们说——永明延寿是来自于石头系法脉的,石头系法脉一直坚持的是华严宗的“理事不二”原则——“理”和“事”合为一体,不光有“理”,还要有“事”!就是说——你不光要有道理,你还要有行动!换句话说……用西哲的话说——永明延寿,他不光提出了认识论,他还提出了方法论;不光教你如何去认识佛教的道理,还教你如何行动,去实践佛教的道理。因为,在永明延寿的“禅宗理学”体系里,我们说“心境一如”——行动和道理本来就是一体的,一对镜子!如何“行”,或者说——如何生活?如何在生活里去了悟佛理?这是永明延寿老师在《万善同归集》里要讨论的重点。

永明延寿老师,他并不要求人一定要从“境”上……就是从外境上,悟到“唯心性空”这个道理!就是……你、你凭空在生活中,你就悟到这个道理?他不要求!为什么?哪儿有那么多上等根器的人啊……就悟了?对吧!哪儿那么多人就一下儿就悟了?上等根器……那是非常少的!

我们讲——永明延寿大师,他是禅宗大师!同时,他还是净土宗六祖!禅宗得佛之自由精神,净土得佛之慈悲情怀……这两宗一个得精神,一个得情怀。我们今年前面的课里讲过净土宗。净土宗大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从昙鸾、道绰到善导,就是——他们了解生活!了解众生!如果仔细听过道绰那一堂课的就知道了……太了解老百姓了!因为慈悲,所以原谅……什么意思呢?因为了解众生,因为他慈悲啊……知道众生生活的种种过错与不堪!所以原谅了。禅宗大师……禅宗宗师可没有这么客气的!那都是净土宗的。

永明延寿,他作为净土宗的大师,他清楚地认识到了现实生活的现实性!我们说——这是净土宗区别于其他宗派的一大特点,就是——他们了解生活,深入生活……他们要在生活中拔救众生!哪儿有那么多人有闲工夫儿,那么多人整天去思索……那,工作不工作啦?干不干别的了?对吧!就象我们说——在现在这么紧张的社会,你活着都紧张!哪儿有什么时间去悟什么性空、不性空的?

真正让人心体不落空寂的,永明延寿大师认为——就是要把修禅者的禅行,和他日常的善行统一起来!不用……就是说——你要是没有那么多时间去从“境”上去悟“空”啊……去悟“唯心性空”的道理——无所谓!你就在生活中,让心体不落空寂!你去修禅,要带有“行诸善”的性质!什么意思?就是让“禅”落到生活的实处。我们说,这在他的师爷——大法眼文益的时候就非常清楚地提出“禅要有用”!禅没用,修禅干什么?不要每日空坐……悟什么“性空”?没有那个功夫!马祖道一就说——坐着岂能成佛?一句话——禅要有用!不光是对自己有用,要对众生有用。

所以我们说——净土宗的大师,一水儿的宗教改革家!(永明延寿)他直接指出了,就是——禅宗的着眼点不在于“悟”,在于“行”;不在于“会理”,在于“会用”。

在晚唐到五代末这个阶段里……这一百多年里,南朝经济发达,也比较稳定,学佛讲法成为潮流。当时,各大寺庙都有专门的讲经座主,就是……给老百姓啊、入门儿的和尚啊,讲入门儿级的“金刚经”。因为普通的老百姓,他不认字,理解力也不高……你给他讲其他经,他也听不懂。“金刚经”呢,以其简单易懂,语言优美,所以极为流行!

我们说——北宗德山宣鉴……他(永明延寿)的祖师之一,那就有“周金刚”之称,擅长讲这个“金刚经”。当时,为了反对这种风气,临济义玄曾经怒斥,说——这种升座讲“金刚经”的,叫作“野干”……黄鼠狼。永明延寿也激烈地抨击了这种讲经的风气,说——每日坐着谈性空?面对现实世界,谈所缘之境是梦,谈现实世界是梦……并且还把这个当作道理!这叫作——用认识论混淆方法论。大师指出,这叫——第一等恶趣空!

《万善同归集》——万善同归!上来,永明延寿大师就从理论上直接说了一句大白话——佛法的目的,在指导生活,重点在“行”、在“用”。

《宗镜录》这本书……就是我们说——“上部”……“禅教合一”这部,延寿老师还是代表石头宗清算洪州宗……就是代表他们这个法系,清算禅宗另一法系——洪州宗的性格放旷,就是……“禅宗心学”的性格。

但是,到了《万善同归集》,那永明延寿老师就厉害了!永明延寿老师,他是要代表净土宗彻底清算禅宗……已经不是清算洪州支脉了,是整个儿要清算禅宗!因为净土宗,他讲行善积德!而禅宗呢?禅宗从教理上就蔑视行善。所以说——这场对决,他们早晚要来!

禅宗,自五祖弘忍立东山法门以来,以“金刚经”立宗,对吧……我们说——在四祖道信的时候儿,那个净觉(参考关联阅读 佛教通史第63、64、65、66课)还是“楞伽经”,但是从五祖开始,“金刚经”立宗。“金刚经”立宗就一直有一个“非善非恶观”……因为,它是中观派的根本经!我们说——“金刚经”是中观派的根本经!中观派,它是大乘空宗,在佛教哲学四流里,属于第三派。当然啦,它的理论我们没有讲,我们现在讲的,还是这个小乘有宗……但是,我们可以带一下儿。

中观理论,就是——名言假立,真空假有。它们是混淆是非观的!这个学派的特点,强项在于“辩论术”!理论方法呢……我们在前面“印度佛教史”里讲过,叫作“空破空”。就是——通过解释“一切概念都存在内在矛盾”……呐,确实是这样的,实际也是这样的……一切概念都存在内在矛盾!然后,从而否认“存在”的本质。因为,你这些概念,内在有矛盾,所以我就否认你“存在”的本质。既然没有“存在”,那么,“存在”的本质就是虚无!就是“空”!所有逻辑对立的概念,在中观学派里都化为了一种“中间态”……什么意思呢?非对、非错;非有、非空。

大乘的中观学派传到中国之后,直接引发的是中国天台宗的“假、中、空”——“三谛圆融理论”!就是……因为它把所有的对立概念,泯灭出一个“中间态”来,“假、中、空”三谛圆融就是从大乘中观学说来的。呐,这个学说,现在……嗯,研究中……嗯,天台宗的人很少啦!也很难!

但是,大乘中观学派,它最终的结论,就是——自己破别人的武器,最终也是破自己的武器……哎,这“空破空”嘛!最后自己也要放弃自己的理论!这就是龙树弟子……龙树菩萨弟子——提婆所说“一法空则法法空,一法不空则法法不空”。

中观学派作为认识观是没有错的!就是说——它作为一种认识论是没有错的!但是,如果它的理论落地,就会具有天然缺陷……什么叫天然缺陷?就是具有“是非不分”的逻辑观!对吧……因为它是泯灭是非的,这个只要对立矛盾,它一定能揭示出来对立矛盾中存在谬误!就……通过“归谬法”证明对立概念——“是”与“非”之间存在谬误。就是我们说——认识论……这种认识方法没有错!但是作为方法论,落到生活里?恐怕是不行啦!对吧?真实与梦……啊!你可以泯灭它们之间的关系……作为认识论!但是,如果你变成方法论……真实是梦吗?那你出门给我撞一个车……你出门去撞个墙我看看!你的梦能醒吗?

禅宗基于“金刚经”的这个观念,认为——哪有什么善恶?对吧!因为他都不分是非了,当然就不分善恶了!既然不区分什么善恶,当然也无所谓什么善行喽!对吧?你已经没有什么善恶,当然也没有什么善行。善恶莫思……啊,这在禅宗经典里到处都是这句话——“善恶莫思”,是禅宗一切教义中,最重要的教义!甚至都不是之一!为什么?因为无心、无念这些禅宗的变化概念……无心也好,无念也好……都是什么?都是“不思善恶”的变形——你“无心”,当然不思善恶了!呐,你“无念”,当然不思善恶了!对吧?“莫思善恶”就是禅宗一切教义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教义!

这一次,永明延寿就要代表净土宗,对禅宗这个教义作一次总清算!不打倒禅宗这个概念,佛教……作为宗教的佛教就站不起来!为什么?禅宗,它不是宗教的佛教,它是哲学的佛教。我们说——禅宗,它不……它是一种哲学!它是一种生活观、它是一种哲学……它不是宗教!它只能叫——哲学的佛教。永明延寿一定要把佛教确立为“宗教的佛教”,就必须打倒禅宗!为什么?因为作为任何宗教……去恶从善,区分善恶,不做恶行,从事善行……基督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只要是宗教,这是宗教的根本教义——去恶从善。

你禅宗不承认“善恶”,你怎么能是宗教呢?咱先不说你有神、没神?你有没有神?嗯,教主体系……对吧!我没听说过哪个宗教不分善恶的,对吧……就世界级的宗教啊!除了邪教不分善恶……但是,禅宗确实是不分善恶的。永明延寿就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

禅宗“莫思善恶”的这个观念……这个概念不被打倒,佛教就得倒!那,禅宗倒?还是佛教倒?那,我们只能选一个,对吧!我们说——“宗教的佛教”必须站起来!那,你禅宗的这个“哲学的佛教”就必须倒下去,对吧!反正只能活一个……

所以,永明延寿就以净土宗的角度出发,在《万善同归集》里,对于长久以来,禅宗对“善”、“恶”的这种看法……就是“莫思善恶”的这种看法,和禅宗对于行善的态度……因为禅宗都不……“莫思善恶”,他还行什么善?他对行善的态度是蔑视!对吧……整个儿发起了一次总进攻!我们说——这次是一次总决战嘛……先是,万箭齐发,直攻教门;然后,万箭齐发,直攻禅门。他先代表了禅门,万箭齐发清算了教门;他现在又代表净土宗,万箭齐发清算了禅门。

他就提出来所谓的“禅宗十宗罪”……就是、就是我,我给它起名儿啊……它就是……实际上有很多!他的这个《万善同归集》里,列了很多这个禅宗的这个不妥之处……我们不能说“罪行”……为了好记,我管……我给它归结了一下儿,叫作——禅宗十宗罪。“禅宗十宗罪”呢……整体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禅宗对行善的态度问题。就是,它对“善”的态度问题……对于“行善”的态度问题;

第二呢,就是禅宗的立宗根本——“金刚经”,对于语言是否真正能把握真理的态度问题。就是……语言到底能不能把握真理?到底是“名言假立”还是“名言真立”?

第三点,那就是禅宗和净土宗的大决战!就是西方净土的态度问题……哎,禅宗这强调的是唯心净土啊!对吧……嗯,心净土……没有的净土……嗯,心里的净土。净土宗不一样,我们净土宗好多课,说——决疑的第一大问题是什么?实有净土!你没有实有净土,那……不行的!那我们净土宗就站不住了!对不对?

禅宗十宗罪,就是这样“三部分”——对善的态度问题、语言能否把握真理?以及西方净土的实有性问题。这是禅宗的……净土宗清算禅宗的十条儿。呐,我简单地说一下儿这十条啊……嗯,因为这个……以后恐怕不会有老师讲,我们就讲一下。

禅宗十宗罪的第一条……啊,他引用的全是禅宗自己的话啊……就是——禅宗流行的概念,引用的禅宗自己的话!先引用禅宗的话,然后,再垫上他批评的话。禅宗的话是……第一条是——“万法皆心,任之是佛,驱驰万行,岂不虚劳”。这句话怎么说呢?就是说——这是禅宗的“心性学”!就是“禅宗心学”。

“万法皆心”——心自由就是佛;

“任之是佛”,就是——任心驰骋就是佛;

“驱驰万行”,万行啊……它是一个特指,就是“诸善万行”,就是——驱驰去行善;

“岂不虚劳”,啊……忙着去行善,那你岂不是多余?

所以,第一条儿简化成大白话,禅宗嘲笑净土宗的就是——心是自由就是佛!行善狗屁用没有……这是第一条儿。啊,当然……当然没有这么粗俗啦!

第二条儿——祖师云,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如入心体……如何劝修,相(故)违祖教【原文:祖师云,善恶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体。涅盘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如何劝修,故违祖教】。这是禅宗的另一套说法儿!就是说——我们祖师都说了,不要想善恶这个事儿……“祖师云,善恶莫思量”;修善这个事儿,违背祖师教诲……“何故劝修,故违祖教”。第二句话就是说——祖师说了行善没用!你看,他把祖师搬出来了。

禅宗的这个第三个……第三条儿对于行善的态度是说——“今见善见恶,愿离愿成,疲役身心,岂当是道”。就是说——你什么都不想,就是行万善啦!一会儿看见这个善,一会儿看见那个恶;一会儿着急这个成,一会儿着急那个不成;你自己身心疲劳……这难道是应该有的道理吗?对吧……“今见善见恶,愿离愿成”,这是什么啊?这其实就是禅宗的片儿汤话!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常说的——你管好你自己就完了!别人什么善、什么恶呀……一会儿见成,一会儿见离,对吧?一会儿着急成,一会儿着急不成……跟你啥关系啊?你纯粹瞎操心!这条儿的意思就是——呐!管好你自己,行善没用。还是行善没用!总之,他每条儿的结论都是要指向“行善没用”。

禅宗十宗罪的第四条儿,叫——泯绝无寄,境智俱空,是祖师普归【《万善同归集》原文:问,泯绝无寄。境智俱空。是祖佛指归。圣贤要路。若论有作。心境宛然。凭何教文。广陈万善】。

哎……“祖师普归”就是——祖师去的方向都是“泯绝无寄,境智俱空”……就是心境俱空,全是空性了!祖师全往那个方向走;

“若论有作,心境宛然,凭何教文广陈万善”……就是说——如果你心里有……有念,你就不空了!所以,你这个概念还想就是广、广宣传?叫“凭何教文广陈”……“教文”、“广陈”就是——你写东西告诉大家行万善……欸,多余!这句话就是说——你宣传行善没有用!你只要自己“心空”、“境空”就可以了!你心里有作,就是不空,就不用干这件……忙这个事儿啦!还是这句话——宣传行善也没用。

第五条儿,“禅宗十宗罪”,这个……禅宗给这个净土宗列的,真是好多呀……给“行善”列得好多呀!“若得理本,万行俱圆,何须事迹,而兴造作”【《万善同归集》原文:经云。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又云。取相凡夫。随宜为说。若得理本。万行俱圆。何须事迹。而兴造作乎】。

意思就是说——你了悟了“理”的道理……“若得理本”,你了悟了“理”的道理,就万行具备了!就等于行善!“万行”就是行善啊……就等于行了诸善;

“何须事迹,而兴造作”就是——没必要去干具体的事儿!这是一个叫作“本来具足观”的概念。就是说——你只要一悟了理,就等于行了万善!你就不需要干具体的事儿了。他又换了个角度!换了一个角度阐述行善没用。就是说——你不需要单独行善,你只要悟理就可以了。啫,欸……这禅宗的角度还很多!

禅宗第六条儿,这个……对批“行善”啊,说——“无心合道,岂须万行,动作观心”。唉……这、这,这个角度更刁钻了!

“无心合道,动作观心”,意思就是说——你没有这个心去合这个道……你虚情假意,你以为就改变你的心喽?对吧!它确实也存在……因为现实里,确实存在这种抱着其他目的去做善事儿!有没有啊?对吧……有啊!对吧?陈某某什么的,就抱着其他目的去做慈善……自古有之。所以,禅宗指出来——“无心合道,岂须万行,动作观心”!就是——你根本没心做善事,然后你去做善事儿……你以为你就能改变啦?他、他这个角度啊……刁钻!他反过来去质疑修行者的人品!说——你行善,跟你的心相关吗?啫!他就反过来,这个……攻击角度指向了行善者。

第七条儿……哎,第七条儿是最……禅宗对于“行善”这件事情,最常引用的概念……是“金刚经”的原话。“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若以……嗯,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何立相标形而称佛事”【原文:金刚般若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如何立相标形】。啊……这个大家都知道——若以色见我,若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哎,这是禅宗对善行观最常被引用的话,就是说——你叫……怎么说呢?叫“你有心求善”——你就是有所求!对吧……你以色见我,你以音声求我,那不就是你有心求道嘛?那就是“人行邪道”……就是邪道!不能称之为行善!所以“不能见如来”。

“如何立相标形而称佛事”,这的意思就是说……用我们儒家的话讲,叫作“有心为善,虽善不赏”。啫……哎呀!这条儿,禅宗最常引用。这叫作什么呢?我们讲不好听,这叫——装客观!他就混淆“行善”和“有所求”之间的关系!说——因为你行善,所以是……你是有所求,你才行善。他混淆了“行善”和“有所求”之间的关系。

这条儿里的逻辑陷阱,在净土宗二祖道绰大师就看出来了!道绰就指出来——“有所求”也分两种!叫“善求”和“恶求”。那,菩萨还有所求呢!菩萨求度众生,然后成佛!你怎么说菩萨?你把菩萨度众生求成佛,等同于你拜佛求发财……你把这等同起来?对吧!这一个叫“善求”,一个叫“不善求”!对吧?道绰早就指出来了——菩萨这类的“求”,“求成佛”叫“善求”……那就不叫“求”!不叫“有心为善”!对吧?你把那种……你去庙里拜、拜佛祖,然后求个发财、求保平安等同于这种“求成佛”的善求?你那叫“不善求”!你把它等同起来……你叫“不要脸”!对吧……

这就是禅宗经常引用里头的这个逻辑陷阱!净土宗大师一眼就看出来了!你想把“行善”和“有所求”挂上钩儿?对吧……你把你的那种低级的“有所求”,跟人家那个高级的“有所求”挂上钩儿?啊……合适吗?对吧!我们就不说太苛刻……太、太难听的了。

呐,禅宗十宗罪的第八条儿……

哎哟!过时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