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8亿人口的印度,凭借巨大的人口红利被认为具有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潜力。同时巨大的人口资源既是制造业的基石,同时也有望转化成巨大的市场,这也使得全球企业对于印度制造“趋之若鹜”,选择奔赴当地建厂。无论是三星、苹果这样的全球巨头,还是小米、OPPO等国内厂商都将印度视为下一个增长引擎。

但是在印度制造的发展过程中,情况却逐渐发生了变化。先是小米48亿资金遭到冻结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最早出海的手机品牌之一,小米主打的性价比十分契合印度当地的市场。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印度2022年人均GDP为2460美元,作为对比中国人均GDP则为1.27万美元。因此相对于三星和苹果等品牌,选择低价战略的小米无疑更加受到欢迎并一度成为印度市场销量最高的智能手机品牌。

但是小米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印度的忌惮,特别是在小米击溃Micromax、karbonn等印度本土厂商之后更是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同样作为主打性价比的产品,小米的存在可以说将印度智能手机品牌发展的道路断绝了。

当发现以正当竞争手段已经无法遏制小米之后,印度突然宣布小米违反外汇管理并冻结48亿资金。作为最早进入印度的国际品牌,小米可以说为印度制造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从零开始打造出了智能手机产业链并直接或间接提供了上万工作岗位,同时印度也以小米的成功作为“印度制造”崛起的重要标志。

但是没想到印度在制造业刚有起色,苹果、三星等全球品牌选择加大投资之际,印度选择“卸磨杀驴”,将目标对准了“劳苦功高”的小米。随之而来也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首先是小米看到在印度“站着赚钱”越来越难之后,选择裁员30%并减少投资规模。

不可否认印度市场具有的强大潜力,但是一个不确定的市场毫无疑问将充满各种风险,这也是所有企业所尽力规避的。要知道主打性价比的小米2022年调整后净利润仅有24.7亿元,仅相当于印度冻结资金的一半。当前的印度市场本来就属于一个低利润市场,众多厂商看中的实际上是印度在未来的发展潜力。

不仅仅是小米,此前福特、沃尔玛、沃达丰等企业都遭遇过类似的处罚。其中沃达丰不仅被处以50亿美元的罚款,更是被要求将38%的股份转移给印度企业。而如今小米的遭遇不过是历史的重演,在罚款之后下一步可能就是要求小米任命印度高管、将股权转移给印度公司等等。

此时小米选择裁员并减小投资规模也是一个止损的选择。同时小米下一个押注的领域是新能源汽车,而印度无论是收入规模还是充电桩等基础设施都十分落后,也失去了在小米战略中的地位。

就在小米宣布裁员后不久,印度也宣布放弃在印度195亿美元建厂的计划,这对于印度制造毫无疑问是当头一棒。此前富士康曾计划和印度金属石油集团Vedanta合资建立一家芯片工厂,计划生产半导体和显示器零部件,而厂址则设立在印度总理莫迪的家乡Gujarat。

此前这一芯片工厂也被印度广泛宣传并作为重点项目进行推进,但是没想到最终的结果却是毁于一旦。富士康选择“逃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印度迟迟没有通过对于这一项目的几十亿美元补贴,富士康担心在项目启动之后印度会“变卦”拒绝支付相关补贴,如此一来富士康的建厂成本将难以承受。

此外则是技术人员的匮乏和基础设施的落后,而印度目前的状况对于芯片的需求依然处于低点,难以消化生产成本。最后则是印度突然要求富士康接受意法半导体成为技术合作伙伴,这也使得富士康可能获得的利润减少,同时话语权也将降低,这都是郭台铭难以承受的。

小米、富士康先后选择抛弃“印度制造”,对于国内制造企业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也有助于继续保持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同时印度制造业出现“崩盘”迹象对于国内来说也是一个警示,“双赢”才是合作的基础,如何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来,如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这些都是当下必须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