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随札28.学而篇7.译解

1.7.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子夏说:“推重贤良品德,不看重容貌脸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他的力气;服事君主,能够奉献他的全身;和朋友交往,说话而有信用。这种人,虽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详解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44岁。相传他擅长文学,这个文学与现在意思不同,是指文献等文化典籍,如孔子教授的易、书、春秋等。注意,诗偏重于音乐演唱,礼偏重于行为操作。书、春秋都是历史典籍。易被孔子政治伦理化,也就偏重于哲学伦理,而淡化了它的占卜推演的实操性。可见,子夏学得最好的大概是易、书、春秋这样的文献典籍。

贤贤,后者是名词;前者是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贤,以贤为贤,把贤德当作贤善,当作最好的。引申为重视,推重,看重。

易,轻易,看轻,轻视,不看重,与前面第一个贤相反对。

色,颜色,脸色,容颜、容貌。可指美色;也可指脸色态度好,类似于“巧言令色”的令色。

易色,不注重美色,不注重好的容颜态度。

后面从父母、君主、朋友三方面具体展开分写,具体说怎样做到贤贤易色。因此,第一层贤贤易色,加句号,总写一层。

事,从事,对待,事奉,侍奉,服事。可以根据具体对象具体理解。

竭其力,尽全力。不只是摆出一副好脸色,花言巧语一味讨好应付。照应前面易色。

致,委献,献纳,奉献,全部拿出。

致其身,豁出身家性命,也不是巧言令色所能做到的。

交友有信,更不能只是巧言。

儒家注重文献学习,但更重视道德养成,而且以德为本。孔子就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话。子夏更进一步,有德就是有学,未学也是学。这就有些用力过猛,偏颇偏狭了。还是孔子说得更恰切。

总述一下:贤贤易色一句总说。下面第二层父母、君主、朋友三方面具体阐述。“虽曰”后面,总评价。总分总结构。

另一解说,把“贤贤易色”理解为对待妻子的态度。对待妻子,推重贤德,看轻容貌。这样就可以和后面合起来,四个方面——夫妻、父母、君臣、朋友,古人谓之四伦。

但是,一、四伦说孔子时还没有形成。二、当时对妻子还没有上升到如此重视的高度,整部《论语》都没有谈到这个方面,不大可能仅此一孤证。三、随意给原文添加内容,补充文意,有些凭己意改窜原典,不好。我们还是从原文出发,从原著整体综合来看吧。